“很榮幸,在這金秋九月、碩果壓枝的時節,來到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紅色武鄉。” 9月22日上午11點左右, 2023·長治全國雕塑作品邀請展暨“在太行山上”彩塑大賽開幕式現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清華美院博士生導師胥建國,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地說到。
“其實,作為我們清華美院開展的雕塑文化研學線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站,長治我已經來過多次。其中,潞州區觀音堂彩塑是明代懸塑的集大成之作,被譽為“明代懸塑珍品”;長子縣法興寺十二大菩薩像被譽為“宋塑菩薩之冠”,崇慶寺十八羅漢像被譽為“宋塑之冠”;不過,革命圣地武鄉,我還是第一次來,它帶給了我很多震撼——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八路軍總部磚壁舊址……這里的紅色景點熠熠生輝。抗戰時期,這里家家住過八路軍、戶戶出過子弟兵。如今,這里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武鄉不愧為一部厚重的紅色史書!”
以展為媒、以賽為介,立柱搭臺,在本次活動中,武鄉縣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走出“深閨”,以獨有的魅力展現在世人面前。胥建國作為本次邀請展的嘉賓和現場創作大賽的評判長,9月21日便從北京來到了武鄉。他告訴記者,在這里他大概待一周左右,很高興自己能有充足的時間來好好品味這座寫滿紅色記憶的小城。同時,他也殷切的希望,廣大參賽選手們能通過自己手中的雕塑,把一段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瞬間和一個個信仰堅定的歷史人物塑造好,形象生動地再現出這片紅色沃土上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雕塑是文化,是對生命和自然的感悟,是精神與情感外溢的物化形式。雕、塑、刻不僅是三種表現手法,也印證著人類認識自然、反映社會,不斷發現、不斷創造美的歷程。”說起自己對這門藝術的感悟,胥建國表示,“每個時期的雕塑都有歷史的痕跡,雕塑,就是用實物形象書寫的歷史。其中,寫意、寫真、裝飾是中國傳統雕塑的三種基本表現方式。”
說話間,我們來到武鄉縣和平廣場游客中心二樓的展廳,胥建國指著擺放在展廳中央的河北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黃興國老師的作品《向前向前向前》,介紹到:“這件作品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歌詞中的第一句為主題,采用寫實與夸張相結合的手法,以粗獷的形體輪廓和大塊條的造型,呈現出戰馬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奮勇爭先的沖刺身影,給大家帶來風馳電掣般的速度感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表現了中國人軍解放軍背負著民族的希望,絕不屈服,英勇戰斗,所向披靡的大無畏的革命情懷和精神。大家駐足觀瞻,可以看到這件作品似有空氣在流動,亦有著哲思貫穿其間。這就要求藝術家在創作時緊緊扼住眼中物象的最初印象,以及最深情的一瞥,而不計其余。這也是藝術的最高境界,乃始于心,又止于心。”
61歲的胥建國,既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著名雕塑藝術家,又是一名學貫中西的理論家。曾為北京、重慶、洛陽、秦皇島、濰坊等多個城市設計大型標志性雕塑,為貴州遵義會議紀念館、江西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山東臨沂革命紀念館創作大型主題性雕塑。在他的專業而詳盡的講解中,現場觀眾紛紛自發地圍擾在了胥建國身邊,盡情地沉浸在了這節精彩的藝術課堂里……
看著大家熾熱的眼神,采訪最后,胥建國認真地說:“很感謝熱情地武鄉人民對我們本次展賽的關注和喜愛,也歡迎長治各界的朋友,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能主動與我分享這里的紅色故事和風土人情。作為藝術家,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用手中的雕塑講好發生在這片紅色熱土上的英雄故事,用現代的藝術手法和最強的聲音表達和宣傳好這偉大的太行精神,讓紅色文化置根中華大地、激活民族血脈、塑造美好未來。”
胥建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清華美院博士生導師 。
采訪記者:朱海云(長治日報記者)
責任編輯:孟 曦
統籌核審:張書鵬
文章來源:長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