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 強化創新引領 培育發展動能——專家共話科技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時間:2024-07-06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1 分享:
月2日至4日在廣西南寧舉辦的第二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上,與會院士專家、知名企業家和政府部門負責人等圍繞
“培育新質生產力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主題,共話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氮化鎵激光器芯片、真三軸六面頂液壓機填補國內空白,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天峨龍灘特大橋建成通車……據了解,
近年來,廣西大力實施科技“尖峰”行動,一批含金量高、貢獻值大的科技成果競相涌現,有力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原創性的科學研究和科學創新,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說,從“0到1”的突破到拓展研究、再到應用的過程,能夠推動人才培養,催生科學發現,使社會受益。
多位與會專家指出,
面向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正呈現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
“下一代纖維發展將基于材料、電子、信息、機械、生物等學科領域的技術突破與交叉融合,以超性能、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對傳統產業起到高滲透性、顛覆性、變革性的提升效果。”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說。
本屆年會上,
中國科協發布了具有前沿性、引領性、創新性、戰略性的10個前沿科學問題、10個工程技術難題和10個產業技術問題,
涉及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裝備、生命科學等領域。
“2024年度重大問題難題評選發布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新質生產力,將引領科技工作者更加聚焦科技前沿、更加注重原創攻關,實現更多科學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向巧說。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廣西貴港市的一座水稻農場內,由無人駕駛插秧機、無人駕駛水直播機耕種的水稻長勢喜人。農民只需坐在電腦前動動手指,就能對農場的運行情況“了如指掌”。
這是華南農業大學羅錫文院士團隊打造的水稻無人農場,可實現水稻生產耕、種、管、收全程無人作業。
“今年我們已經在全國15個省份建了30多個無人農場,水稻產量和效率較人工種植有明顯提升,人不下田就能種好地。”羅錫文說,無人農場突破了數字化感知、智能化決策、精準化作業、集約化管理四大關鍵技術,將是未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科技創新不僅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也催生出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產業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看來,從核聚變有望解決人類能源問題,到深海技術為深海資源開發提供可能,植根于前沿科技突破的未來產業正展現出重塑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
“要建立面向未來產業的產學研發展體系,強調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促進不同行業間的融合。”白春禮說。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只有和垂直行業、重點場景深度融合,才能為產業升級提供新路徑、創造新價值,為數智生活提供新應用、帶來新體驗。”中國聯通董事長陳忠岳說,企業推動人工智能與產業深度融合,已形成了30多個具備職業技能的行業大模型,賦能城市治理、經濟運用、新型消費和工業制造等領域。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本屆年會上,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成為與會院士專家熱議的話題。
“我們對學生的培養理念,是‘基礎要寬、厚、實,專業要精、新、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說,面向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研究方向,往往是復合的交叉領域,學生更需要打牢數理化等學科基礎,同時在專業領域選擇上自由發展,才能較好適應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發展。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陳雪認為,企業不能只坐等專家“送技術”,還要強化造血意識,培養一批“帶不走”“留得住”的本土技術人才,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競爭力。
激發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離不開體制機制改革。
率先成立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專項小組,首推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常態制,健全完善科技獎勵、收入分配、成果賦權等激勵制度……近年來,廣西著力涵養創新生態,全面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發展環境。
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說,
科協組織要持續推動培育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壯大高素質新型勞動群體,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豐富的智力支撐。
來源:新華社
作者:溫競華、李歡、農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