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 “它的美值得讓我做一輩子”
——尹利萍
成都市漆器工藝廠
老舊的廠房中,似乎凝結了數十年的光陰,陳舊門窗仿佛訴說著這里歷經過漫長的歲月。而推開其中一間房屋的大門,卻像是打開了珍奇寶盒一般:牡丹寶相瑞葉花瓶、雕銀絲光暈彩虞美人花瓶、雕銀絲光暈彩蟠龍旋轉攢盒……各種不同形狀的精美漆器陳列其中,在燈光下泛著溫潤而通透的色澤。而這些漆器,大多數誕生于國家級非遺成都漆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尹利萍手中。
大漆
“漆從西蜀來”,短短的五個字中,就能看到成都漆藝扎根西南一隅的先天性條件。自古以來,四川盛產生漆和朱丹,是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所以成都成為了中國漆器的主要產地之一。作為隨父母援川的外省姑娘尹利萍,注定與蜀漆有著天生的緣分,在漆藝中一干就是一輩子。
“做漆藝的話真的還是一個機緣,我還是現在回想起來的話,還是覺得是一種緣分。”回想起與成都漆藝結緣的起點,恐怕要將時間倒回到48年前,彼時完全不知道啥是“漆器”的尹利萍,就這樣懵懵懂懂的,推開了成都漆器廠的大門。
初見漆器,除了感到好奇和驚艷之外,尹利萍更對其感到陌生。這種陌生感,來源于當時成都漆藝的小眾和不廣為人知。“當時,漆器的確是太高冷了、太小眾了。我完全不知道什么叫漆器,到了漆器廠以后,才看見了以后要從事的工作。”而這一做,就是48年的光陰。
尹利萍|牡丹卷草大花瓶
尹利萍|雕銀絲光古雙鳳圓盤
“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很美。這漆器吧,眼睛看來美,拿在手上又覺得很溫潤舒服,和人的肌膚好像有一種很自然的融合。再仔細了解下來,知道它包括了很多用途,可以在生活上用,也可以做得非常漂亮的陳設品。”尹利萍說到,在用途之外,漆器本身也可展示豐富多樣的風格,不管是寫實的、抽象的,還是復古的、當代的。“各種藝術風格,都可以融合在漆器上面。我覺得,漆器真的是很神奇的一種藝術,它完全值得讓我為它去做一輩子。”
尹利萍|雕花絲光暈彩虞美人花瓶
“我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設計了一件雕銀絲光暈彩虞美人花瓶。我把花瓶設計得非常優美,花瓶的高矮,還有線條的流線,就像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這件花瓶做出來了以后,它曾經獲得了咱們中國漆器行業評比的4項滿分,最后被收藏在中國工業美術館珍寶館。還有之前做的一件旋轉式年年有‘魚’攢盒,也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到了21世紀,尹利萍更是創作了數不勝數的漆器工藝品,每一件都折射著她在漆器工藝上的不斷前進,譬如:作品《生命》融合了美的姿態和不屈的精神,展現了尹利萍對生命情感的思考;《春去春又來》則寄托著她對時光流逝的感受;而炫目的“牡丹寶相瑞葉花瓶”,在色調上就表達出了喜悅心情……
尹利萍|生命
尹利萍|牡丹寶相瑞葉花瓶
“我覺得,我在30多歲、40多歲、50多歲、60多歲等時候,在每一個時代做出的作品都不一樣。很慶幸的是,我認為自己在學習、在成長,在不斷地超越自己。在創作中,我把漆器的長處和魅力都盡量地挖掘起來,然后去和成都漆藝的工藝結合。”
尹利萍|雕銀絲光暈彩蟠龍旋轉攢盒|局部
傳承 “清貧的行業也在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
一路走來,尹利萍在漆藝技藝道路上不斷修煉,與此同時,她也見證著成都漆藝的發展與傳承。2006年,成都漆藝成為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2007年,尹利萍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都漆藝代表性傳承人。時至今日,當中國傳統工藝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大眾認知,“匠人匠心”更被年輕人追捧熱愛,“國潮”成為新的流行趨勢,漆器的認知度也在不斷提高。
但哪怕是在漆器歷史上占有無比重要地位的成都漆藝,在尹利萍的眼中,也面臨著傳承的困境。曾在數千年歲月中熠熠生輝的“大漆之美”,也要面對后繼無人的窘迫,這一度讓尹利萍感到十分頭疼。可隨著“國潮”的興起,傳統文化在年輕人中的復興,也逐漸讓她看到了曙光。
尹利萍說到,從事成都漆藝這個行業,實在是個“清貧”的職業,其不僅學習技術的時間成本,更要求從業者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要把這項技術學好,很難。其中的每一個工序,沒有時間的積累是出不來的。要學好一道工藝,沒有三五年是達不到入門的。然后你要能夠駕馭,完全讀懂技藝,甚至隨心所欲地讓它為你服務,真的是沒有十年八年的積累,就更別談了。此外,沒有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沒有對歷史、詩詞等領域的涉足,更是達不到一個高度。”
令尹利萍感到欣慰的是,現在的成都漆藝廠,80后、90后的年輕人占了大多數,隊伍幾乎是年輕化的。成功申報非遺和改制,終于徹底改變了老廠的狀況,終有年輕人回歸傳統,成為新的傳承人。尹利萍說:“終于不再是幾個老太婆在做漆器了。”時代在輪回。現在,漆器廠的諸多90后甚至95后,有學景觀園林設計的,有學美術的,有學動漫的,他們正在努力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讓漆藝重新融入現代生活,以迎合年輕一代的消費群體。
尹利萍老師作品欣賞
尹利萍|雕花絲光暈彩虞美人花瓶
尹利萍|馨香漆藝方盒
尹利萍|馨香漆藝花罐
尹利萍|郁金香花瓶
尹利萍|旋轉荷花蜻蜓攢盒
尹利萍|花間集藝術盤
尹利萍|三格梅竹食品盒
我站在河姆渡村新石器遺址,駐足凝望穿越了七千年時空的這片古老土地,尋覓著浙江省博物館朱漆木碗古老的足跡,浸沉在漫長的紅與黑的歷史回顧中,可驚嘆和感慨還未褪去,忽聞跨湖橋新石器時期遺址又傳新的驚喜----8千年前的漆弓箭赫然出土,中華漆藝的起源又向前推進千年!中華漆藝,還有多少傳奇在等著我們去破解,還有多少故事將向我們訴說。
悠久的8千年,再次明證了,中國是漆樹的原產地,是大漆的故鄉,是漆藝髹飾的發祥地。此刻的我特別想穿越時空,去拜見最早使用大漆的先祖,向其鞠躬和致敬,求教他們是怎樣發現大漆的!是冪冪之中神明的啟迪還是人類對大漆的理解、交流和敬重,感動了上天,于是安排了一個看似偶然卻是必然的邂逅,將大自然賜予的漆液與人類結緣,從此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觀。“滴漆入土,千年不壞”,先祖們用它作粘合劑、墻固劑、保護胎體,用作各種食具、祭器。最早記載有:“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舜禪天下而傳之于禹,禹作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以其輕便、耐用、華貴等特性,深入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應用范圍早已超越食具、祭器,橫慣婦女妝盒、樂器、家具、舟車、建筑、喪葬、兵器……可以說無所不用;才會有戰國至秦漢五百多年間空前絕后的漆文化高潮,楚漢漆文化的輝煌;也才有魏晉南北朝漆藝與宗教藝術的結合唐、宋、明清漆藝的深厚挖掘,上至帝王的龍尊,下至平民的馬桶,衣食住行,無不與漆有關。漫長的社會發展中,它全面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日常生活,早已不是單純的手工技藝,而是積淀了聰明智慧和人文信息,傳遞了中國歷史文化和對良美材質的合理運用與駕馭。將中國人最早的人工種植學、材料學、化工學、制造學、美學思想包攪其中,反映了華夏兒女對生命,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獨特感情,顯示中華兒女非凡的藝術才能和靈巧的雙手。在與大漆的對話中,表達和承載我們的文化特征和價值,通過制作手段找到與自然,社會的平衡,和睦與共鳴。因而在8千年的歷史變革,朝適更迭中,在烽火連綿,諸侯割據的戰亂中,在國家強盛,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中,漆藝都未被歷史的大漠淹沒,并由深度到廣度,每一個時代都有立足地。漆藝還通過文化交流和絲綢之路,影響和受惠了朝鮮、日本、蒙古、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國,對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千百年來漆藝自強不息,頑強生存,不斷精進,繁衍今日,是一個傳奇,也是一個壯舉。它極度豁達的包容和寬闊的胸襟,傳達了漆藝的美學特征,它對技藝材料的親密合作,使其不停地找到與時代審美相符合的條件,不斷的吸取和利用新的材質和技法,進而吸納到自身的語言系統中。
這些漆器歷經千年“堅牢于質,光彩于文”燦然完整,光亮如新。這些無與倫比的品質和不可取代的獨特美感和文化內涵,完美隱喻了人類對永恒的追求,對極致精神價值的夢想。
因此,漆藝寄托的是我們精神的追求和對生活的摯愛;作為漆藝人,我也在深思,這東方特有的文化藝術“樣式”,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外來文化、西方文化的全而沖擊下,在數字化、信息化的劇烈碰撞下,將會砥礪出怎樣的藝術形態?!
尹利萍,國家級非遺 “成都漆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現任成都漆器工藝廠有限責任公司藝術設計總監,四川省委、省政府評定為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獲“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非遺保護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全國漆器聯盟常務理事、全國漆器專委會常務理事、四川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四川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成都美術家協會民委會主任、成都大學、四川傳媒學院、成都非遺學院客座教授、四川美院設計學院漆器專業特聘教師、省人社廳技能大師工作室2018年、2019年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