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日,北京冬奧組委向全社會發布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報告2020版》。國際奧委會也同步發布了遺產報告的國際版。國際奧委會官網對奧運遺產的解釋為:“奧林匹克遺產是奧運會愿景實現的結果,包括所有通過舉辦奧運會為民眾、主辦城市和地區以及奧林匹克運動發展創造和加速帶來的所有有形和無形的長期利益。”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體育賽事之一,奧運會對主辦城市的發展和變革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在多個層面持續影響奧運會的舉辦城市。
> 鳥巢內景
在一定意義上,奧運會本身就是一個“超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奧運會蘊含了包括古代神話傳說、風俗、技藝等極為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早的奧運會舉辦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臘,就是從祭祀宙斯的儀式中發源而來。在戰亂頻仍的古希臘,當希臘少女在宗教儀式上獲得神圣的火種后,會跑遍希臘,傳諭停止一切戰爭。這期間,任何人不得動用武器,任何人不準侮辱和刁難前來參加比賽的人,任何人不準進行偷盜、搶劫、賣淫等不道德的行為。這就是“奧運休戰”的來歷。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奧運會及其所代表的和平、平等、公正、拼搏等精神也日漸深入人心。我們從認識奧運會,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到東京奧運會的舉行,奧運及其代表的文化價值已經逐漸成為我們精神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一份世界共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內景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發展越來越重視奧運遺產和可持續發展,能否為主辦城市、民眾和國家帶來積極影響和長久收益是申辦和舉辦奧運會的前提和目標,‘Creating long-term positive legacy far beyond the Games’是每個申辦/主辦城市需要思考的深刻主題。舉辦奧運會將成為改變人們生活方式、促進城市發展變革的巨大動力和加速器,因此,確保創造和帶來豐厚的奧運遺產是籌辦奧運會的核心和首要任務,需貫穿奧運會籌辦和舉辦整個生命周期。”北京冬奧組委會遺產處處長劉興華介紹道。創造奧運遺產越來越成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目標,與通過體育構建更美好世界的愿景高度契合。舉辦一屆奧運會,其目的不僅是要實現辦賽精彩,為廣大運動員公平競技、實現自我價值搭建平臺,更大價值還在于為公眾、主辦城市、主辦國家及奧林匹克運動帶來更多可以長期受益的有形或無形的奧運遺產。
圖左>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下沉廣場
圖右> 北京冬奧組委總部所在地首鋼園區景色
北京冬奧會在籌辦早期就融入了遺產規劃和管理理念,這是一項創新性舉措,對劉興華團隊而言,也意味著挑戰。“奧運遺產有很多有形和無形的表現形式,不像一門科學容易捕捉和衡量,最容易感受到的是人們期待通過舉辦奧運會帶來的加速改變,這種期待和改變不僅僅是體育比賽的成績、體育設施的興建和體育運動的參與,更多是期待城市設施的更新、環境質量的改善、技能的提升、新工作機會、交通的便利、教育的改善和社會文明的提升。”
>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外景
提到自己的工作范疇,劉興華介紹說:“冬奧遺產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北京冬奧組委各個部門各個業務領域,同時還涉及到兩個主辦城市和國家有關部門等圍繞冬奧會所開展的工作。所有參與到奧運籌辦工作當中的單位、部門、個人都要參與,是全民行動,因為所有的工作產生的結果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遺產價值和傳承意義。所以,要求我們這個部門要跟所有的部門來建立聯系,把大家對遺產的認識統一到一起。”劉興華和團隊關心籌辦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從場館賽后利用、冰雪運動推廣,到奧運人才培養、辦賽標準創新、城市更新、區域協同發展……在他看來,遺產工作早規劃、早受益,科學規劃,才能形成長久效益。因此,在2019年2月,“發布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戰略計劃》,明確了北京冬奧會將從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發展和區域發展7個方面創造豐厚遺產。”
>“冰絲帶”內部
北京是奧運史上首個“雙奧之城”,北京冬奧會籌辦,夏奧會的許多遺產繼續在冬奧舞臺發揮作用。“最明顯的就是奧運場館,北京賽區13個場館中有11個是夏奧場館遺產和土地的再利用,我們在奧運遺產管理方面已經有了很多好的做法。”劉興華表示,相比夏奧會,北京冬奧會的遺產工作注重超前謀劃、統籌規劃、貫穿籌辦全過程,更加全面系統規劃管理奧運遺產。
籌辦六年多來,北京冬奧組委與國家和主辦城市政府有關部門緊密合作,圍繞“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宏偉目標,推動完善冰雪運動發展政策體系,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參與,促進體育文化普及和產業升級,讓“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從愿景逐步走向現實。全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顯著增加,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數據,2018-2019雪季我國冰雪旅游人數首次超過2億,達2.24億人次。
>北京冬奧村
“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是我國冰雪運動普及發展的目標,這短短十一個字蘊含了太多人的太多付出。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設計、科技、場地、備、制作等方面的技術提升和人員配備。所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不僅僅是一次體育的盛事,不僅向全世界人民宣揚了體育精神,更帶動了包括設計、科技、運動等產業的發展,也將“中國設計”“中國創造”帶到了全世界的面前。
此次冬奧會陸續發布了很多標志性的視覺形象,例如體育圖標、會徽、吉祥物等,而這其中的大部分都面向全社會進行了征集活動,包括專業的設計機構、創作團體、事業單位、學生、殘疾人群體等。劉興華介紹說:“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會徽的征集活動從全世界13個國家收集到了4506件投稿作品,吉祥物從全國以及境外35個國家收集到了5816件設計作品。同時在吉祥物形象征集過程中,我們還在我國中小學開展了‘我心中的吉祥物’主題征集活動,全國4.6萬所學校參與其中,有1515萬中小學生參與,并最終收集了30.4萬件設計作品。”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公眾參與到冬奧會的設計當中,不但激起了公眾對冬奧會的關注,更提升了我國設計行業的水平。經過大量的征集和精細的打磨,從會徽、體育圖標、核心圖形、火炬、海報到城市景觀、賽場,都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的設計力量。
>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游龍”)外景
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推動下,設計與各行各業相結合,創造出煥然一新、獨具特色的中國設計。旱地冰雪運動設施的設計為冰雪運動走進校園帶來了可能性,讓更多孩子可以在學校就培養冰雪運動的興趣;多數社區現有的健身器材并不適用于殘疾人,在新設計的幫助下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冰雪運動項目得以在公眾間普及,使殘疾人也可以參與冰雪運動;設計與民族文化、傳統工藝相結合,創造出別具一格的冬奧特許商品,一件件小小的商品在方寸之間將中國特色帶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這些創新與突破都離不開設計、科技、運動產業的發展。在冬奧會的促進下,我國各行各業都快速發展、不斷突破,產生了更多便捷高效、富有中國特色的產品,并藉由冬奧會,讓“中國設計”“中國創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