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漆藝匠師心手相依的造物精髓已浸潤為大漆的幻化之美。在漆器諸多流光溢彩的技藝中亦有萬華光中一點紅——剔紅技藝。
剔紅,是大漆工藝中雕漆的代表。黃成在《髹飾錄》中有云:“剔紅,即雕紅漆也”。在胎體上髹飾百余遍朱漆,大漆累計到一定厚度時開始鏤雕,此時匠人便開始了炫技,將靜態的大漆佐以妙手并髹涂封存,世間百態就以永恒的方式成為器物之靈。
剔紅技藝源于風華絕代的唐朝,除剔紅之外,剔彩與剔犀也是百般魅力。也就是在唐朝,繁復精密的髹漆與雕鏤才成為磅礴大氣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木制或銅制胎體的厚重之上幻化出大漆被雕琢之后靈動,在變與不變之間留存的是閃光的大漆從雍容的盛唐穿越時光的長河,流轉到靜雅的宋、驍勇的元、繁麗的明和矜貴的清。
清 剔黑牡丹紋圓盒 圖源: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
明代的剔紅技藝由于漆藝作坊果園廠的設立而變得十分規范,在宋元樸實渾厚的風格之上開始變得精致華麗;個中風貌可以在明宣德時期的剔紅漆器中品味一番。
明末清初戰亂的影響使工藝制造活動萎靡不振,直至清朝匠籍制度被廢除后手工業的發展如久逢甘露般蓬勃發展。此時剔紅依然是宮廷漆藝的扛鼎技藝,逐漸成為宮廷文化的象征。清末社會運轉的重置與航海貿易的影響,剔紅技藝亦走下臺階,以其絕代風姿浸潤華夏大地的漫長文明,進入民間蓬勃發展。
當前,在現代社會的發展語境下,漆藝開始脫離實用功能而轉向純粹的藝術表現。剔紅技藝所承載的工藝精神反而因變化而顯得更加絢爛,傳統工藝的生命力也愈發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