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千年福漆 傳承出新——‘福漆’的傳承與創新暨袁師永從藝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福州舉辦。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才大穎,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陸開錦,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陳四光等及來自福州、北京、山西、南京、杭州等地大專院校、漆藝界專家、學者50多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漆藝發展之路、“福漆”未來發展模式及袁師永從藝五十年的技藝傳承與發展成果。研討會由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余衛平主持。
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陸開錦在致辭中表示,福州作為中國漆藝的重鎮,宋代的福犀、清代的脫胎漆器在中國漆藝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袁師永大師自十多歲便投身藝術,隨后致力于“福漆”的傳承與復興,迄今已整整50年。“除了見證袁師永大師的漆藝成就,大家共同思考新時代條件下,‘福漆’如何守正創新,如何在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來適應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意義重大。”
此次研討會,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委員會、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下,由中國民協漆藝委員會、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德藝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福建省工藝美術協會漆藝專委會、福建省紅門漆藝術研究院承辦。
會上,六位漆藝界、藝術界學者和專家,從各自的學術視角,作了主旨發言,分享了他們對漆藝傳承與發展的理解,觀點新穎、獨到,“干貨”滿滿,“漆”氛濃厚。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杭間暢談了漆藝的當代意義。 他以越南磨漆畫為例,講述了東西方藝術的互鑒與融合。 他也希望,中國漆藝家們能夠在中國文化轉型與新時代中國文化順利推進的過程中,創作出更多、更好、更耐人尋味、更具深厚文化含量、能夠擔負得起在東亞或歐洲進行碰撞與交流的優秀作品來。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民協副主席、福建省民協主席、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豫閩李豫閩深入淺出,精心梳理了近代福州文化生態與漆人逸事,全景式地展現了漆藝扎根于福州2000多年文化土壤中的“生長”歷程,尤其是“福漆”對中國臺灣、日本琉球漆藝的深刻影響,刷新了人們對“福漆”的認知。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漆器專家張榮以“千年之約,宋漆之美”為題,通過展示大量漆器文物的珍貴圖片,探討了福州雕漆傳承與創新。她指出,人才的培養是包括“福漆”在內中國漆藝守正與創新面臨、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教授、博士生導師章銳介紹了國際藝術品拍賣的特點、流程及運行機制,并從藝術品拍賣的角度詮釋了漆藝術品的收藏與市場價值。
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袁晨子對比了閩臺兩地漆工藝發展現狀。盡管閩臺漆緣深厚,一脈相承。但,面對現代化的挑戰,福建漆藝保持著傳統技法的純正和歷史延續性,而臺灣的漆藝更重視現代設計理念和國際合作的融合,強調功能性和裝飾性。“這種方法上的差異,不僅展示了兩地漆藝的多樣性,也反映了傳統工藝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適應與發展。她還針對兩地面臨的挑戰,提出了如制定文化政策、打造漆藝品牌、培養專業人才、運用現代科技等應對策略。
研討會期間,大咖們還圍繞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發展現狀及趨勢,國內雕漆發展現狀、發展、創新,福州雕漆技藝的時代傳承與特色,福州雕漆工藝的復興、創新與發展,漆藝技藝的研究及創新,促進漆藝發展和提升的途徑及政策等議題開展學術交流研討和調研,為千年“福漆”的傳承與創新擘畫未來。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殷秀云講到: 我從事雕漆創作已經60年了,雕漆未來到底路在何方? 變是必然的。 但,具體要怎么變,通過什么方式去變,值得我們深思。 縱觀歷代漆藝的發展,也是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每一次變,都被打上了強烈鮮明的時代印跡。 在當代,我們漆藝要傳承、要突破、要發展,需要有更多年輕人的加入。 當然,也希望高等藝術學校能多關注傳統工藝美術,一起來推動它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修鈐講到: 1972年,我應湖南省博物館之邀,赴長沙復制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學習漢代針刻裝飾技藝,并結合到福建漆藝創作中去。 但,我不是照搬,還融入彩繪、螺鈿鑲嵌、蛋殼鑲嵌等技法。 “福漆”(發展)也是如此,傳承還要創新,才能發展。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文化藝術專委會主任、北京城市學院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 陳秋榮講到: 我與袁師永大師認識多年。 從他開始從事漆畫創作,或從佛造像和雕漆藝術語言去思考,都在這次的作品展中得到清晰地呈現。 我們也能看到他在不同階段的思考與改進。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甘而可講到: 中國漆藝的發展,從古至今走來,8000多年。 福州作為中國漆藝的重鎮,人才輩出,從老一輩漆藝家身上,我們看到了傳承。 真正的傳承,要靠人去傳承,最重要的是就是我們的后人。 要像袁師永大師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堅守技藝,將其作為生命的一部分,用一生的力量、一生的時間去實現。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程向君講到: 觀看了袁師永師徒傳承展后,對袁師永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從體量上,給人的感覺就非常震撼。 另外,他藝術創作的態度,非常端正。 他確定做到了“守正“。 而在創新,從搞純美術的人看來,有點不太盡興。 感覺他還停留在傳統的審美基礎上,將其做到至善至美,但這已是非常不錯了。 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美術界所謂的創新,并不屬于工藝美術行業的事情。 工藝美術得先把活兒做好做地道,讓人看了很嘆服,達到極致,它的價值自然也就呈現出來了。
中國藝術文化史學者 江蘇師范大學工匠與文明研究中心首席教授潘天波講到: 古人說,五十知天命。 袁師永從藝50年,對漆的理解應是非常地深刻充分。 這次袁老師的傳承展,奉獻給我們的是一場精神的勝利。 作為匠人的一份子,他用靈巧的手、智慧的心去創造他們心靈的世界。 這種精神,就是我們今天社會的巨大的財富。 漆藝是造物的國學,也是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 而精湛的技藝、極高的造詣,也是技術的進步。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志剛講到: 傳統工藝美術今后怎么發展? 用什么樣的形式去表現? 是不是還是服務于生活? 其實,各種的嘗試或各種的批評爭議,對傳統工藝美術發展是有益的。 如何去探索未來,就是要把傳統工藝美術融入當代生活,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 所謂傳承,一定是技藝要跟當代生活和受眾群體互動。 它不光是技藝的表現,還是一種文化實踐,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下去。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江西景德鎮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熊建新講到: 此次展出的袁師永雕漆作品,讓人非常震撼,特別是作品的體量、精細度,都值得我們學習。 漆在中國雖有8000多年的歷史,但普及力還是遠遠不夠。 這就需要國大師、省大師帶頭來不斷地普及、推進,讓非遺技藝走進校園,培育更多的接班人,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優秀漆藝作品,奉獻社會。
福州市工信局副局長胡建國講到: 傳統手工藝出現的每一個時代,肯定有它的時代的需要和需求。 因為我們傳統手工藝,本來就是服務于生活的。 傳統工藝的創新,一定要注重藝術的生活化,日用品要實現藝術化。 現在我們提出工藝美術高質量發展,我們的家庭生活也要高質量發展。 漆器、漆畫、漆藝術品融入我們家庭生活的不同場景,成就高品質的生活。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造像藝術專委會主任、福建省紅門漆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袁師永發言
會前,領導、嘉賓參觀了袁師永師徒“福漆”技藝傳承展,近距離感受千年“福漆”的魅力與韻味。
此次傳承展,集中展示了袁師永及其十余位傳承人、徒弟的合作作品,涵蓋了“福犀”、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和唐卡漆畫等作品。
其中,師徒創作的雕漆作品《凈土文化對瓶》系首次面向公眾展出,吸引眾多觀展者駐足觀賞。
據介紹,該作是袁師永與3名徒弟花費12年時間完成。僅是髹漆就有200多層的厚度,經12個寒暑精雕細琢,直到展出前還在不停地調整。
瓶身分別高2.8米、寬1.4米,對瓶共雕刻了270位從佛經里衍生出的人物。“每個人的故事都不一樣,造型、動作、神態也不一而足。”
從藝50年來,袁師永以刀為筆,以漆為墨,潛心鉆研“福漆”技藝,致力于“福犀”重生,且傳承出新,將多種漆藝技法融會貫通,自成一格。
2022年,福犀(福州雕漆)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福州雕漆技藝得以傳承延續,重煥光彩。
袁師永對“福漆“技藝的深入探索受到了業界的認可。2008~2009年,袁師永創作的脫胎雕漆大瓶先后被臺灣中臺禪寺和臺北佛教藝術中心收藏;《竹林七賢》《蘭亭流觴》等八大件雕漆巨幅掛屏被香港東藝藝術館收藏。
他還將“福漆”技藝應用到諸如廬山東林寺這樣的大型空間中,給人帶來視覺與心靈的雙重震撼。
此次展出的作品,除福州傳統漆藝外,8件唐卡漆畫,令人眼前一亮。這是袁師永對漢藏文化藝術交流、融合的有益探索與創新實踐,強化了唐卡與漆藝這兩大非遺技藝的藝術生命力,煥發出新的光彩。
為進一步將中國漆藝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揚光大,袁師永在家鄉柘榮打造了福建省東獅山美術館,成為福建省唯一一座由私人建造的集藝術品、文物展覽、收藏、修復研究及工藝美術創作、培訓、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