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自然的,許多人也產生了好奇;為什么叫抹香鯨?是因為與香有關嗎?——還真是與香有關。由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這種鯨魚能夠提供一種珍貴的香料——龍涎。
抹香鯨之名,也是得自于它能產龍涎的特點。在科學的生物學興起以前,世界各地的人們普遍有一種誤會,以為龍涎香是抹香鯨的“精液”沫,于是英語就把那種鯨魚命名為“sperm(精液) whale(鯨)”,直白不做作。及至近代,中國人引進西學,覺得如果直接譯成“精鯨”或者“沫鯨”未免不雅,于是婉轉地起了個優美的名稱,以“抹香”代替“精”或者“沫”——我們中國人就是這么講究。
實際上,龍涎香是抹香鯨胃里的結石。抹香鯨靠捕食其他海洋生物為生,囫圇吞下之后,那些生物的某些骨質部分難以消化也難以排出,其中一些棱角尖銳的骨質會刺激腸道,腸道便分泌出蠟狀物將那些尖銳的骨質物包裹起來,逐漸凝成結塊,那便是龍涎香了。抹香鯨在深海大量捕食大王烏賊,導致大王烏賊的喙部積留在鯨胃里,于是,往往形成包圍著大王烏賊喙部的龍涎香。鯨魚與大王烏賊都體型巨大,那讓人們喜歡想象黑暗深海里鯨與烏賊激斗的場景,隨著鯨的獲勝,就有可能意味著神奇香料將會產生。
不過,抹香鯨在胃里形成龍涎香結石的概率其實很低,千百條鯨里也許只會有一條出現那樣的意外,因此龍涎香格外珍稀。如此的結石,會有一小部分經由嘔吐或排泄的方式,排出體外。但大部分會一直留在鯨胃里,不斷被新的分泌物包裹,越變越大,直到鯨魚死亡,尸體腐朽,在胃里久經年月的龍涎香塊才會出現在天光之下。
如此,則龍涎香完全是一種奇異的自然現象,然而,在歷史上,竟也曾經有知名的“產地”。在往昔歲月,印度洋曾經是抹香鯨自由自在、成群結隊出沒的遼闊樂園,千百年前,遼闊大洋上抹香鯨與其他魚類數量之多,完全超出我們今天人的想象力。因為鯨的基數大,所以龍涎香雖然產生率很低,但在當年仍然能年年匯集成一定的量。鯨魚嘔吐或者排泄出的龍涎香,鯨尸分解后暴露出的龍涎香,都比海水輕,會漂浮在海上。由于洋流、季風、地理形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那些龍涎香往往漂流到非洲之角與阿拉伯半島南部的海岸線,然后被沖刷上岸,散落在海灘上。另外,還會有鯨魚尸體沖上這一帶的海岸,尸腐之后,露出內藏的龍涎。結果,非洲之角與阿拉伯半島的海岸在歷史上曾經長期是知名的“龍涎產地”。
大約在公元916年前后,阿拉伯學者阿布·賽義德·哈桑編寫《中國印度見聞錄》卷二,其中有專門的“關于龍涎香”一節,記錄了童話一般的場景:
龍涎香價值超過黃金,在該地區各民族當中留下了長久記憶。2019年,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為慶祝建國48周年,舉辦了以“兩種遺產”為主題的慶祝活動,那兩項遺產一為珍珠采集,二為龍涎采集。活動中進行了藝術化的模擬表演,其中涉及龍涎的節目內容為:海邊某個貧困的村落,一天忽然沖來一條巨大的鯨魚尸體,帶來很多龍涎香,全村人一起分享那意外的收獲,惠及孤寡老幼。
阿聯酋國慶活動上表演的“龍涎傳說”——發現鯨尸
阿聯酋國慶活動上表演的“龍涎傳說”——村民們齊聚到海灘上
自古以來,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把中國與中東、非洲聯系起來。到唐朝中期以后,隨著造船技術的發展與海航技術的進步,海上絲綢之路在運輸能力和規模上都超越了陸上絲綢之路,印度洋貿易空前活躍。隨之,龍涎香隨著海船征途萬里,進入了中國人的視野。
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首次明確介紹了龍涎香的信息:“撥拔力國,在西南海中……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撥拔力國在今日非洲索馬里北部亞丁灣南岸的柏培拉附近,而《中國印度見聞錄》卷二則指明,最優質的龍涎香流散地之一包括“伯貝拉”,可見唐代人的信息非常準確。而阿末,則是阿拉伯語中龍涎香一詞“anbar”的音譯。
入宋以后,海絲貿易日益繁榮,促進了全方位的中外交流,中國人對龍涎香的認識逐漸加深。那時,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誤以為,龍涎香是鯨魚的“嘔吐物”,受異國傳來的誤會說法的影響,宋人想象,抹香鯨就是海上的龍,它們吐出的口液凝結成香塊,所以將那種天然香料賦予了“龍涎”的命名。南宋人張世南《游宦紀聞》中的觀念便很典型:“龍涎出大食。西海多龍,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積而能堅,鮫人采之,以為至寶。”
另外,據阿拉伯地理學者伊本·胡爾達比茲撰寫于九世紀末的《道里邦國志》記載,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中的群島也能收集到龍涎香,那里的居民都是海上健兒,擅長游泳,看到往來東西的商船經過,會用嘴銜著龍涎香塊,跳入海中一路疾游,追上商船,然后用龍涎向船上商人換取他們特別需要的鐵。交易成功后,再用嘴叼著鐵,一路游回去。如此銜著龍涎輕快游動的矯健形象,讓中國人以為他們就是傳說中的鮫人,于是,在傳統中國,“鮫人采集浮在海上的龍涎”的美好傳說便廣為流行。
由于種種自然原因,從來沒有過中國海岸線上出現龍涎香的記錄,因此,我國本土在歷史上是不出龍涎香的。自唐代以來,龍涎香始終依靠進口,并且主要來自遙遠的阿拉伯海,便格外地珍貴。
既說龍涎是香料,那么,可能很多人以為,一定濃香撲鼻?然而并非如此,龍涎的氣息很微妙,甚至帶有某種腥氣。它的功能在于合香,即,把若干種香料調和在一起,形成復合的、豐厚的香調,而少量龍涎在其中起到穩定劑的作用。
歷史上,波斯人與阿拉伯人的國度緊鄰龍涎的知名產地,得天獨厚,所以最早致力于以龍涎調香。公元九世紀,阿巴斯帝國的大學者肯迪在《化學與蒸餾之書》中就開列了六種調制龍涎香的方子。另外,由于龍涎香料產量有限,屬于珍稀之物,中東的調香師們便開動思路,利用各種香料調配帶有龍涎氣息、龍涎氣質、龍涎風調的香品,然后把那樣的制品也稱為“龍涎”。此類沒有真龍涎的調和龍涎香品,在中東地區發展成一個品類,其中包含多種配方,形成的香調互不相同,廣受歡迎。
在宋代,絲路海貿,讓中東的那些調和龍涎香品作為高檔商品,隨著海船乘風破浪,到達中國。宋代人非常欣賞此般外來合香精品的風味,便參照中東的配方與工藝,也研發出沒有真龍涎的“龍涎香品”,稱為“古龍涎”。古龍涎在宋代也形成了一個品類,同樣是在大的基調之下擁有多種不同香方,所成香品各有妙韻。它們在香爐中煙絲裊裊,氤氳了宋人的生活,形成文明互鑒的一段佳話。
十六世紀起,歐洲人開始在全球海域從事捕鯨活動,海洋不再是抹香鯨的樂園,人類與鯨魚之間的關系也變得緊張,出現了《白鯨》那樣的名著。鯨類在捕殺之下急劇減少,可想而知,海灘上時時飄來龍涎香塊的場景自然也日益稀少。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捕鯨活動才終于停止,但,貨輪會碰撞鯨魚,漁網會將鯨魚纏卷,等等,都威脅著抹香鯨的生存與延續。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2021年6月,阿聯酋人傳說中的故事,卻變成了真實發生的事件。亞丁灣一個也門村落的一群漁民發現了一具鯨魚尸體,從中獲得價值巨大的龍涎香。他們除了平分收獲之外,還拿出一部分資助同村的家庭。也門近些年飽受戰亂之苦,那些漁民與他們的村落一直在貧困中煎熬,忽然收獲龍涎香,對他們簡直是天降甘露。雖然人類對大自然薄情,但大自然依然對人類慷慨。
龍涎香是那么的神秘,自然引發我們好奇,但,抹香鯨的意義并不僅在于龍涎香。它們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最大動物,據科學家們研究,抹香鯨在行為上具有社會性,它們智力敏銳,還有著非常活躍的記憶,使它們永遠不會忘記朋友。它們還使用特殊的語音符號在瞬間彼此傳遞信息,有些研究者甚至懷疑抹香鯨擁有語言。
它們是海洋的王者,也是大自然另外的兒女。人們是多么地希望,修復海洋環境,恢復海洋的生機,讓那頭獲救的抹香鯨,與它的同類們,能夠在明波萬頃中暢游來去,一切重歸和諧。
也是因此,當獲救的抹香鯨在明亮了億萬年的霞光下,游向蔚藍了億萬年的大海,我們會那么的內心溫暖,那么的,充滿感激。
本 文 作 者
孟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