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主辦、非遺星球承辦的【工美云端會客廳】第四期線上直播活動以“做藝術賦能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創變者”為主題,特邀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郭愛和;SMART度假產業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清華大學文創院文旅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旭;深澳百匠藝術文化村項目發起人、桐廬縣十佳青年致富帶頭人宋凱;南京溧水區諸佳村項目主理人、知了建筑設計主持設計師周玉蟬四位嘉賓,結合自身實戰案例,與大家分享了他們在藝術賦能鄉村振興領域的寶貴經驗。并就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痛點和難點;藝術與鄉村美育教育的關系;藝術鄉建的運營模式與路徑等諸多話題進行了探討。可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學會視頻號觀看回放。
直播精彩回顧
藝術賦能堅持形式追隨功能
構建完整系統閉環的敬畏心
鄉村一定要有煙火氣人情味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執行秘書長陳敬:關于鄉村的藝術賦能,各位老師如何界定?主要涉及鄉村振興的哪些方面?
郭愛和:我覺得比較好界定。這里有一個標準,首先要了解藝術是什么?藝術是永恒的,藝術是無價的,藝術是可持續發展的。我從藝36年,始終堅持一個定義就是“形式追隨功能”。
鄉村振興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功能,我們要做的事情。形式就是我們說的藝術。也就是說藝術首先要滿足它的功能設計,有了這樣的功能確認以后,那么藝術是追隨功能的,也就是我們說的藝術是賦能鄉村振興的,這樣就比較好理解。所以我覺得在整個鄉村振興中,我們最擔心的是過度的一個形式感,比如把鄉村建設成北京的798,或者把鄉村建設變成酒店會所的形式。 我們要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把自然呵護得更加自然,這是我們一直堅守的一個原則,同時我們也希望用更加永恒的藝術融入鄉村建設中。
這是我們在整個鄉村振興中要堅守的底線,因為鄉村是用來生活的,是屬于老百姓生活的。
愛和小鎮
王旭:我的建議就是不要去界定它,因為真的能把藝術介入鄉村這件事做好,就像剛才我們聊的,它需要很多跨界的支撐,例如背后的產業運營和產品營銷等等。當我們不再去試圖界定它的時候,我們反而會去調動方方面面的資源和伙伴去共同構建一個完整的閉環。
對我們來講,藝術是無處不在的。從審美到產品,到宣傳的視覺等等。所以可以不去界定它,但是一定要對完整的系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心生敬畏。
宋凱:藝術賦能鄉村,我覺得是一個以終為始的思路,第一個要思考的就是鄉村真正的核心價值。我認為鄉村其實是生活的地方,現在有些地方把鄉村建設搞得像一個景區一樣,把城市的一些理念強加在鄉村建設的一些功能上,是不適合的。
其次,我覺得要考慮鄉村是為誰建。你是為原住民而建,還是為新村民而建,還是最終是服務城市人。我覺得是必須思考的,而且要深入去思考。
我覺得鄉村的發展,包括從未來長遠的一個角度來考慮,就是一個生活的地方。所以這也是我們在建設過程中一個核心理念,就是鄉村要有鄉村的味道,鄉村一定要有煙火氣,要有人情味,這才是最能打動城市人的一個核心價值。
深澳古村
鄉建設計先行切忌畫蛇添足
以村民為主體做好社區營造
把握各方面平衡點協調推進
構建共創共生共贏生態系統
陳敬: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最大的痛點和難點是什么?對于未來這種藝術賦能鄉村的項目有什么建議嗎?你們覺得有哪些共性的問題是需要考慮或提前規避的?
郭愛和:在鄉村建設中,我們最忌諱假山、假水、假花、假石。這些東西如果過多進到我們鄉村中,其實是另一次的污染,或者另一層面的新的垃圾形式。所以我覺得在整個鄉村建設中一定要設計先行,一定要把工藝美術用好用活,而不是一味的畫蛇添足。因為最終鄉村振興,我認為是農民賴以生活的這樣一個空間和環境,我覺得在整個設施環境配套中,比如污水處理,5G規劃,道路建設,配套設施,甚至一些其他公共空間,多提供給我們的鄉村建設,可能對農民更有價值。我們要避免把城市的建筑方式,城市思維模式,強加到鄉村建設中。一定要避免過度裝修,過度開發。鄉村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我們要給我們的未來和下一代多留一些自然資源的空間。我們在整個鄉村建設中最要避免的就是大拆大建,然后畫蛇添足。
愛和小鎮
王旭:關于鄉建,有幾個很重要的點。一是我們要去做好社區營造,以村民為主體;二是從合作社角度看,要考慮如何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很多時候,我們建筑師也好,藝術家也好,到鄉村的時候經常會忽略這兩點。但恰恰是很多公益組織和真正去做鄉村運營的人,他們會非常重視的,永遠是以村民為主體,然后把他們的訴求挖掘出來,讓運營團隊或者新村民,能夠跟原住民融為一體,這個事就能夠走得下去。否則,很多時候它是兩層皮,就是我們做了城市人喜歡的,然后跟村民跟鄉村沒有關系,這其實就是失掉了一種敬畏心,后邊會很辛苦,甚至有可能這個事情就做不下去了。
第三,要慢。當今中國,很多事情都習慣以很高的速度向前推進。我們的設計師藝術家下鄉時候往往急于求成,這會讓我們做鄉村藝術介入的時候基礎不牢。
第四,要把村民變成藝術鄉建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像大地藝術節里有很多作品,就是藝術家帶著村民一塊做的,甚至是八九十歲的老爺爺老奶奶他們都特別開心。你想有了這種公眾參與,它其實就是一個社區營造,村民自己就會去捍衛這個作品,否則可能村民會破壞這個作品,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結果。
陳敬:從這個角度看,這很像我們手工藝,手工藝是帶了很多個人情感在里面。我覺得它真正美的地方就在于這個過程中你會體驗到匠人的投入,或者是你自己在上面投入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印記在這個作品上顯示出來的價值遠遠要超過一個工業品的價值。我覺得這就是手工藝術的美,可能也是我們未來鄉建中真正美的地方,也就是說你全程參與了,你有更多資源的投入,情感的投入,你與它產生了一個非常緊密的鏈接關系。
南京溧水區諸家村項目
周玉蟬:從我的角度理解鄉建,要學會把握如何去找平衡點,不管是主理人,還是團隊,這是要集中訓練的一個方面,要努力培養,并有意識去執行。比如設計和其他各方面要找平衡點,村民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要找平衡點,企業的利益與政府的利益要找平衡點,然后如果三方在一起,因為政府和村民有些時候的平衡點也不對,然后有的時候盡量要通過企業作為第三方,如何去做一些東西去調配平衡點。這太考驗能力以及經驗了,這個是真的需要你自己必須去做過,踩過坑,受過傷,然后才能體會到我說的這些事情。我應該如何去調配平衡點,然后慢慢的知道如何去把天平撥到一個比較合適的位置。在一段時間內,它可以順利的前進到哪一步,然后又要開始撥,再前進,再撥再前進,這樣不斷循環前進。
有的時候,在特定時段和情景下,因種種原因你可是會產生無奈無力感,很難也很痛苦,有的時候我自己也覺得好難,但還是堅持繼續做,想辦法用專業的深度能聯合各方把項目推進下去,慢慢的撥正,終會收到一定成效。
深澳百匠藝術文化村
宋凱:鄉村建設,我覺得首先是避免過量做加法,要學會做減法。這涉及到一個地方的定位,包括一個地方本土元素特色,需要做深度調研。現在很多地方做鄉村振興,研學要做,康養要做,藝術節也要做,失去了本我,只是不斷給自己做加法。我覺得做減法很關鍵,定位很重要,因為這屬于頂層設計。
第二,現在鄉村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大家都會講思路講方向,但就是缺少實際運營的人,實際去做的人。但再偉大的戰略,如果沒有人去落地執行,就是紙上談兵。所以我覺得人才的培育孵化是當務之急。不僅是鄉村運營的人才,而且未來真正能夠到鄉村的人,能夠扎根鄉村的人,這些人才的引導與培養,是很著急的,就像農民種地一樣,你得先把土壤給弄好,土壤沒弄好,它是長不出種子的。
第三,鄉村未來其實是一個生態體系。它不僅要有運營的人,可能還需懂藝術,懂酒店管理,懂研學的人。這個生態系統如果要想良性運轉,一定是一個多元共生,共創共生,大家都能獲利,是一個共贏的生態,否則就是不可持續的。
深澳百匠藝術文化村
改變村民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用藝術和創意激活普通的鄉村
引導培養真正扎根鄉村的人才
做減法把最擅長的點做到極致
非遺星球創始人鄧佳雯:請問郭愛和老師,您建成的愛和小鎮,以及正在規劃建設的未來的鄉村藝術公園,在這七年的鄉建歷程中,您感受到鄉村里人的變化有哪些?比如說從最開始的村民,他們的孩子,以及外來者,到現在,他們的內心到外在,通過您的美育和藝術鄉建,您感覺他們有哪些變化呢?
郭愛和:通過7年鄉村實踐,我覺得最大收獲就是改變了村民的面貌。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我們的窮山溝現在還能變成在整個洛陽,在河南、在中國,一個人人向往的藝術村莊、鄉村藝術公園。 他們以前出去打工,現在很多從外地回到家鄉做民宿,做一些其他的生意和買賣。通過7年的鄉村美育,從最早我們來的時候,孩子們考上20多個藝術生,全縣到后來40多個50多個,100多個,去年已經122個,今年可能還可能更多,這就是它的變化。
另外,包括村民和孩子們,在我們小鎮里走的時候,他們會情不自禁的去撿垃圾往陶缸里面放,我們整個園區設有500多個大缸的垃圾桶。一開始村民很多習慣不好,煙頭亂扔,垃圾亂放,現在村民們都已經很自覺在進行對自然環境的呵護和保護。
愛和小鎮
鄧佳雯:王旭老師,您提到每年發布的鄉創地圖里包括一些藝術鄉建的案例,是否能分享其中的可借鑒的實踐經驗?
王旭:很多人特別擔心說我這個村子不夠大,也沒什么特色,就是一個普通鄉村,如何做鄉村振興?其實我想說的是在我們去考察了大量的日本和臺灣的鄉建案例里,恰恰是普通鄉村最需要藝術,最需要創意,需要文創,為什么?如果它有產業或者好山好水,就去做文旅了。
在臺灣有一個西瓜為主題的村莊,它的所有住宿,以及產品文創,包括游樂場,全是西瓜主題,但那個村子是不產西瓜的,村子沒有西瓜;而在日本的熊本縣是沒有熊的,但他們的吉祥物是熊本熊,它整個通過文創設計藝術把整個縣的產業都帶動起來了,帶動了這個數十億日元的產值都是它的周邊。
從我們看過的鄉建案例里,反而越是普通的鄉村,越是沒有特色的鄉村,越需要靠藝術和創意去激活它。很多時候它需要的往往是一個主題,然后借這個主題去延展,把吃、住、行、游、購、娛都圍繞去構建起來,然后形成話題去吸引流量。我們經常說引流、體驗和轉化,這個是我們做文旅的三部曲,恰恰前兩步都是我們通過藝術和文創可以去創造的。
對于很多接下來要去做藝術賦能鄉村的朋友,我覺得藝術和創意其實是我們去點燃鄉村振興特別好的一個星星之火,也是能夠有無限放大的一個空間。這是我的一個感受,往往是越沒資源的鄉村,越需要藝術賦能。
南京溧水區諸家村項目
鄧佳雯:在您做項目的過程中,特別是關系到地方產業的發展,該如何處理好方方面面的復雜關系,能給藝術鄉建者分享一些您實踐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嗎?
宋凱:我覺得從一個鄉建人的角度來看,第一,你選擇的地方很關鍵。因為任何一個事情成功一定是天時地利人和。個人的成功并不一定是你個人能力有多強,它是綜合因素決定的。所以你選的這個地方,它的地理位置,物理空間,交通區位等等這些因素都要去考量,還要考慮它本土的一些元素:比如有些地方農產品是獨有的資源,有些地方手工藝是獨有的資源。
第二,要考慮政策環境。比如有些地方政府重視藝術鄉建,你可能用很小的付出,就可以撬動大的資源比如一些基建的投入。比如村子里,假如一個地方的基礎條件很差,如果靠企業去投的話,明顯是收不回來成本的。路面的基礎維修,外立面的改造,微景觀的提升,這些一定是要政府來投的,所以說政策環境特別重要。
第三,本土文化也非常重要,包括本土村民的一些習俗也要考慮。因為你一旦扎根一個地方,跟村子里的這些人打交道是最頻繁的。他們會有各種各樣的一些需求,會有各種各樣的一些訴求,你能不能平衡這中間的利益關系,這也是很重要一點。
深澳百匠藝術文化村
第四,要做減法,不能做加法。你不能看到這個地方好之后,就覺得這個也能做,那個也能做。你最終做出來這個東西,本來是自己思想的一個產物,但如果失去本我,你和別人沒有差異,你就不是你了。所以說定位是非常重要,這個是頂層的一個規劃設計,一定要做本我,把自己最擅長的一個點做好就已經足夠了。
第五,你要真正扎根鄉村,一定要做好吃苦頭的準備。因為首先你要協調各方面的關系,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你還要真正能夠帶動本地的一些產業發展。你不能說農村很好,就一頭扎進去,我覺得這個吃苦的心理準備也要做好。
此外,從一個手工藝從業者的角度來說,我覺得找一個平臺很重要,尤其是你入駐鄉村,如果想把鄉村結合你的藝術事業,有好的發展,我覺得還是要有平臺。你把藝術層面的東西做好就可以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你本來是一個藝術家,如果非要去做社會活動家要做的事情,第一你會很累,第二你沒有把自己真正擅長的東西做好,你會很辛苦。
所以我覺得如果想回歸鄉村,把鄉建做成一個事業,最好依靠一個平臺。平臺做平臺的事,藝術家把藝術的事做好,手藝人把手藝的事做好,大家各司其職,這才是一個良性的生態。
深澳百匠藝術文化村
入鄉村首先要熱愛它 要接地氣
腳下有泥 心中有火 眼中有光
人生一段是鄉村
農村天地廣闊 農村大有可為
陳敬:請各位嘉賓給打算投入和正在實踐藝術鄉建的青年藝術家一些建議。
郭愛和:年輕人首先要融入到鄉村中,我們說的接地氣。首先要讓人熱愛農村,我們不能讓農民不愛鄉村,讓青年不愛家鄉,所以這些都需要運用我們的智慧。對于那些希望尋找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年輕人,希望他們能在鄉建中把我們一些更美好的東西,更有智慧的東西,還有能與鄉村融合的東西加進來。
王旭:我把朋友圈的簽名分享給大家:腳下有泥,心中有火,眼中有光。希望咱們青年藝術家們多到鄉村去,我們各位老師在鄉村準備好了,等著大家。
周玉蟬:我們團隊的slogan:人生一段是鄉村。每個人都可以這個定義你自己的鄉村人生。年輕人到鄉村,你的人生是怎么樣的顏色,應該如何去做,把握就在你自己手上。
宋凱:農村天地廣闊,農村大有可為。
-完-
特別鳴謝圖片提供
郭愛和、王旭、宋凱、周玉蟬
組織單位
主辦方: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承辦方:非遺星球
本場主持人
陳敬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秘書長
鄧佳雯
非遺星球創始人
本場特邀嘉賓
郭愛和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
國家文化部優秀專家,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中國三彩藝術館、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中國三彩藝術研究院院長,正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技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藝術設計中心副主任,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設計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獲得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典型人物、中國十大杰出陶瓷人物、中國杰出藝術家等稱號。《中國陶瓷》、《陶瓷科學與藝術》、《中國陶藝研究》雜志編委。
愛和小鎮
愛和小鎮/洛陽三彩國際陶藝村是由文化部優秀專家、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郭愛和先生創意打造而成的中國鄉村藝術公園。
愛和小鎮以“世外陶源,四季畫谷”為詮釋核心,大地陶藝裝置作品《容》《傳》《宇》《河洛》《四季花谷》《框》《五孔窯》等與四季山野鮮花交相輝映于環谷步道周邊,契合著中國窯、陶瓷源的概念。花樹凹的鄉居改造以及當日藝術館的建設秉持永續的原則,就地取材,與自然融為一體。最具關注度的中國“當日”藝術展永久展址在此藝術扶貧于鄉間,互為友好。漫步山間谷底,柏成林,花滿坡,藝涌溪,愛如海。
王旭
SMART度假產業專家委員會秘書長
清華大學文創院文旅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清華大學建筑學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建筑學碩士,具有豐富的國內外大型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項目經驗,擅長大型文旅商業綜合體和度假酒店設計。2013年,王旭以運營前置及產品導向的思維致力于打SMART度假產業智慧平臺——整合匯集文旅產業所需的全部資源,推動文旅產業的創新發展。其核心是由SMART度假產業專家委員會組成,涉及度假產業策劃、產品研發、設計、開發、運營、人力資源、品牌推廣等不同行業的專家近600余位,全產業鏈內容機構1000余家。為全域旅游、度假綜合體、特色小鎮、鄉村文旅綜合體等提供全程解決方案,推動行業的創新發展。
AIM國際設計競賽
2010年,由王旭發起組織的AIM (Architects in Mission) 國際設計競賽在國內外青年設計師、院校、事務所及媒體中引起廣泛關注, 現已成功舉辦10年,致力于為文旅行業提供擁有兼容性、持續性、生產性、生長力的內容產業及創新人才。10年22場競賽,6000余份創意解決方案,100萬+影響人群,涉及建筑設計、民宿、IP、公共藝術、文創等。聚合群體智慧,賦能文旅產業,是王旭對于文旅創新堅定不移的信念。
宋凱
深澳百匠藝術文化村項目發起人
桐廬縣十佳青年致富帶頭人
杭州市第六批青年人才大使、江南鎮人大代表、桐廬縣政協委員、桐廬縣十佳青年致富帶頭人等。2015年與深澳古村結緣,創辦村內第一家文創業態“木龍香坊”,隨后又義務為深澳引入多個業態,組織舉辦文創集市等。2019年底成立杭州裕禧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與深澳村及江南鎮政府達成“江南古村落深澳村開發項目合作協議”,經過兩年運營,深澳村入駐業態60多家。包括國家級,省級等非遺大師和藝術家及年輕匠人多結構群體,深澳百匠初具規模。
深澳百匠
“深澳百匠”品牌,旨在將“歷史文化名村”深澳,與100名傳統技藝工匠融合,形成文旅融合特色產業。自2019年底至今,已引入60多家文創業態(工作室),包括國家級非遺傳人謝玉霞剪紙,省級非遺大師徐君躍(西湖琴社社長),中央美院材料系老師劉鑫老師的奧山窯,以及一大批年輕匠人等多結構群體。通過業態間共建共享,豐富文創產品與服務,同時標準化系統化體驗課程體系,已陸續接待研學人群超過20萬人次,包括中小學生,高等院校師生,中外團體游客等各類群體。同時,通過特色化伴手禮研發,豐富手作產品種類,增強文化屬性,提升文創品價值。昔日繁華的深澳老街上百匠文創店林立,幾萬種原創文藝商品供客戶購買和定制。
周玉蟬
南京石臼湖(諸家)文旅執行董事
知了建筑設計主持設計師
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碩士。以2013年蘆山震后重建寶興縣雪山村駐場設計師為契機,位于一線從事鄉建工作,逐漸從單純的建筑設計從業者轉變為鄉村項目運營者。立志扎根鄉村,探索實踐鄉村振興的路徑。
南京溧水區諸家村
南京溧水區諸家村項目由南京石臼湖文旅有限公司進行整體投資,其中第一期為南京田姐家民宿,民宿占地3000平方米,近年獲得多個設計獎項。第二期通過和政府合作,在諸家村設立了村落美術館,石臼湖康養康養小院,棲泊酒店等項目,推動諸家村整村發展。并且在2020年開始創立石臼湖藝術季品牌,聯動整個石臼湖東岸村落。
南京溧水諸家村為江蘇省首批特色鄉村,并于2022年7月,獲批江蘇省鄉村旅游重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