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步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工藝美術所取得的進步與整個中國社會取得的文明進步是同步的,在服務于社會主義政治與經濟建設方面均發揮了它獨特的作用。在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振興方面,工藝美術尤其居功至偉,它走在了復興傳統文化的前列。新中國工藝美術七十年完全扭轉了晚清以后百余年的衰落局面,不僅保持了中國工藝美術的文化特質,在整個工藝美術歷史長河中這一時段也顯得特別耀眼。
二、改造
新中國工藝美術是在一個百工失業、百業俱廢的局面下逐步發展起來的。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56年底,工藝美術經歷了合作化運動。在這一時期里,私營小手工業者經過社會主義改造之后,進入到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全民或集體所有制企業中,原本流離失所的老藝人得到政府的關懷和扶持,重新操起了手藝,帶起了徒弟。長期以來“小、散、亂”的生產方式和運營方式也逐步得到改變,在上世紀60年代初工藝美術轉向大集體、規模化、現代化生產模式。
《壽山石雕求偶雞》
陳敬祥設計制作
50cm×30cm×33cm
三、革新
為順應新中國城市化、現代化、工業化三大戰略,全國各省、市都成立了工藝美術研究所,規模企業內部也設立了研究機構,工藝美術的技術革新和造型設計得到鼓勵,手藝人與科技人員合力開展技術攻關,使傳統手藝與現代工藝耦合到一起。現代檢驗檢測技術普遍得到運用,極大地提升了產品品質。在保證關鍵工序為手工生產的同時,現代電動機械工具在雕刻、織造、陶瓷等品類的生產中得到應用,大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效。各種新材料及表面處理技術在紡織、印染、髹漆、家具、金屬工藝等應用自如,產品花色品種日新月異。
四、創匯
伴隨新中國工業化進程,工藝美術生產力得到空前的解放,為社會主義建設換取了數量可觀的外匯,有力支援了國家重工業和輕工業的基礎建設。盡管“文革”時期工藝美術的生產也遭受過挫折,但黨和國家領導人特別重視和關懷工藝美術事業,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保障了工藝美術的生產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進入到新時期以后迎來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國家在政策、資金、出口貿易、外匯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方便措施,推動外向型的工藝美術行業進一步擴大再生產,工藝美術經濟和文化均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當國家統購統銷的政策有所松動之后,工藝美術的鄉鎮企業隨之崛起,不僅解決了城鄉就業問題,還使工藝美術的專業化生產遍布城鄉社會。
《青田石雕楊梅》
倪東方設計制作
24cm×14cm×42cm
五、新人
新中國工藝美術最大的進步還表現在對于社會主義新人的塑造方面。手藝人成為新中國工人階級隊伍中的一員,其職業雄心不同于往日,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他們不僅不再保守技術秘密,樂于接受沒有人身依附的師徒關系,并且積極在廠內、廠外相互觀摩、交流技藝,進行聯合攻關。公有制加上集體化的生產方式創造了技術民主化的氛圍,既有利于技術競爭和藝術創新,也有利于那些從舊社會走過來的老藝人減少保守思想,更有利于年輕一代手藝人降低學藝成材的風險和成本。
六、大師
新中國工藝美術行業人才輩出,不僅老藝人發揮了傳幫帶的積極作用,年輕一代的手藝人抓住了巨大的成才機遇,他們不僅接受了傳統技藝的熏陶,還廣泛學習現代美術知識,有的還接受了學院美術的教育,他們的進步體現了新中國工藝鮮明的時代性。從1979年開始,國家工藝美術行政主管部門和相關社會團體開始表彰優秀的手藝人,授予他們“中國工藝美術家”的榮譽稱號,后來改名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截止2018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共進行了七屆評審,表彰人數為541人,他們中絕大多數是新中國培養起來的新型工藝美術人才。
《黃楊木雕梧桐葉案手》
陸涵生設計制作
32cm×17cm×5cm
七、體改
受海外市場疲軟的影響,加上工藝美術集體企業包袱重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家著手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工藝美術全行業在三五年之內完成了關停并轉,逐步走向以市場經濟主導下的多種所有制并存局面,股份制企業、個體手工藝作坊和大師工作室成為主流,家庭副業式手工藝生產也重新出現,工藝美術的經濟形勢一度出現了疲軟現象。1997年國務院適時頒布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對那些有百年以上傳承和發展史的手工藝進行保護,各省市也針對《條例》陸續出臺了更具體的保護措施,有些省份明確給傳統工藝美術劃撥了年度專項保護資金。
八、轉型
在經歷了三五年生產停滯期之后,市場經濟自然催生出的民營和個體工藝美術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逐步成為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工藝美術生力軍。據統計,到2000年,轉制十年里全國工藝美術企業法人單位成立了2.5萬個,是改制前(1989年)總數的五倍多。手藝人們撿起工具重新回到純手工生產方式,他們重視個人聲望和榮譽,重視產品的獨特性、地方性和藝術性。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國內興起工藝美術品的收藏風,工藝美術外銷型經濟也逐步轉為內銷為主。
《翡翠罍》
北京玉器廠
63cm×30cm×17cm
九、鼎盛
在經歷了三五年生產停滯期之后,市場經濟自然催生出的民營和個體工藝美術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逐步成為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工藝美術生力軍。據統計,到2000年,轉制十年里全國工藝美術企業法人單位成立了2.5萬個,是改制前(1989年)總數的五倍多。手藝人們撿起工具重新回到純手工生產方式,他們重視個人聲望和榮譽,重視產品的獨特性、地方性和藝術性。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國內興起工藝美術品的收藏風,工藝美術外銷型經濟也逐步轉為內銷為主。
十、保護
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制定國家、 省、市、縣共4級保護體系,由此拉開了政府主導的、民間參與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并于6月1日公布施行。一些著名的傳統工藝美術項目進入到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體系中,受到國家認定的代表性傳承人傳統美術有368人,傳統技藝有518人。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讓我們認清到傳統工藝美術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資產,傳統文化得到全社會尊重和欣賞。
《黃楊木雕釋迦摩尼佛》
王鳳祚設計制作
18cm×8cm×35cm
十一、文創
21世紀我國改革開放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國家在重視做好文化事業的同時,也鼓勵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首次明確了工藝美術作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的屬性。工藝美術生產在創意推動下,不斷向社會推出時尚工藝品和博物館“文創”產品,不僅激活了“80后”、“90后”的時尚購物熱情,同時也激勵到了不同社會階層對工藝美術日用品和收藏品的消費需求。工藝美術的生產充分利用了全球化的市場機制,不少制造業的國際品牌機構主動與我國工藝美術家合作,開發出引領世界潮流的新工藝產品。各大名城中的文化街區、周末市場很多都成了展覽展示該地名優工藝美術品的窗口。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也因為工藝美術的引入而實現了物質遺產的活態化。專業化市場同樣遍布各地,大大小小的工藝美術專業博覽會或新品推介會可以達到每日都有的密度。工藝美術產業的聚集促進了市場化運作水平的提高,人才流動自由,資源配置趨于合理,市場經營越來越規范化。
十二、未來
新中國工藝美術七十年不僅延續了中國手工藝文化幾千年來的燦爛輝煌,而且創造了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應有的文化高度。今天,我們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躍升期,中國工藝美術的未來發展要緊跟社會形勢,用精品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同時向社會釋放它強大的文化服務能力。
邱春林
文學博士、藝術學博士后,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院設計系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