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制作多以錦緞縫制,
采用各種刺繡、挑花、堆錦、
納布、畫繡、手繪等工藝,
尤以手工刺繡的荷包藝術價值最高。
牡丹紋荷包
16.5 厘米 × 12.5 厘米
一、荷包的沿革
早在四五千年前,中國人就開始養蠶、繅絲。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發明養蠶的人是黃帝妃—元妃,即嫘祖。嫘祖被人們奉為“蠶神”。相傳嫘祖的始居地在西陵,而西陵在今天的什么地方,至今未能確定。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尉郭鄉西陰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其中發掘出經人工割裂的半個蠶繭化石,為傳說中的嫘祖養殖之蠶。
祭祀“蠶神”亦稱“祀先蠶”“祈蠶桑”“親蠶”。祭祀“蠶神”的儀式,多流行于中國的蠶鄉,一般是在每年的春季舉行。據古籍記載,漢代“祀先蠶”的儀式非常隆重,儀式過程十分繁縟。山西晉劇唱詞中有:“四月里南風吹麥穗兒長,養蠶人至桑田采桑忙,喜的是桑葉肥,盼的是蠶兒長。”
北京北海公園內的先蠶壇,就是清朝皇后與后妃祭祀“先蠶”的場所。“祀先蠶”的儀式典型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男耕女織”的傳統文化。在發明了蠶桑術之后,開始出現了描繪工藝,就是用原始的朱砂等顏料,在蠶帛織物上描繪出可以裝飾祭祀品和服飾品的紋樣。在骨針、銅針、骨織板、銅織板出現后,人類的原始縫紉和刺繡工藝孕育而生。隨著絲綢的出現,刺繡工藝廣泛應用在服裝、配飾及各種日用品上,比如荷包。
荷包,亦稱“香囊”“香袋兒”“香包”“香荷包”,古時稱“幃”“錦囊”“荷囊”等。荷包產生的年代,尚未有確切斷定。
香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傳說為黃帝師的岐伯(今甘肅慶陽)人,嘗百草,制藥典,成為中華醫藥學的鼻祖。岐伯將多種有芳香氣味的中草藥裝在絲織的袋中,讓人們戴上,以祛邪潔身。中華醫學最早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香包的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詩經·大雅·公劉》中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的記載。橐囊都是隨身佩戴的口袋,是荷包的早期形式。《楚辭·離騷》中,荷包被稱作“幃”。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籬、辟芷、秋蘭等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指香包。詩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這說明香包在戰國時代已成為一種時尚飾物。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織品中有飾花香囊、繡績香囊和繡羅錦底香囊,香囊中還發現有茅香、桂皮、花椒、高良姜、杜衡、辛夷、佩蘭、干姜等香藥的遺存,是漢代香囊的重要實物佐證。
到漢魏時的繁欽《定情》詩中出現了“香囊”一詞:“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何以致殷勤,約指一雙銀;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漢代《北堂書鈔》卷一三六《曹瞞傳》記載:“(曹)操性佻易,自佩小囊,以盛毛巾細物。”古代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有“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青囊”的描述。
魏晉時期不論男女,身邊都佩有囊,在囊上飾有獸頭紋樣,也稱“獸頭囊”。在山東沂南漢墓畫像石上還可以看到:右腰革帶垂下一虎頭紋佩囊,佩囊比較大,還繡有花邊。至南北朝時,佩囊制度正式確立,人們所佩的囊并非全用皮制,也有用絲織物做成的,但仍然沿用囊的名稱。
唐代稱荷包為“荷囊”,即用來盛放零星細物的小袋。唐代婦女尤其喜歡佩戴荷囊。傳說唐懿宗愛女同昌公主乘七寶步輦,四角綴五色錦荷囊,囊中貯辟邪香、瑞麟香、金鳳香。
唐代許多少數民族都有佩戴荷囊的習俗,如敦煌壁畫中唐第158窟的《各國王子舉哀圖》中能清楚地看到,有兩個少數民族人物的腰上掛有荷囊。唐代畫家閻立本《步輦圖》中的吐蕃使者身上所佩帶的荷囊,反映了當時的習俗。
宋代稱荷包為“香袋兒”“香囊”。北宋詩人秦觀的詞《滿庭芳》中有關于香囊的描述:“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
元代民間也流行佩戴荷囊,如敦煌壁畫元代第332窟甬道的蒙古族供養人畫像,前面二人腰部兩側便垂有荷囊。
明代著名的潮劇《香囊記》就是由香囊而引起的一出悲歡離合、曲折感人的故事。故事內容是:南宋開封府有張九成、張九思二兄弟,九成娶妻貞娘,結婚才半月,即奉母命帶著兄弟九思進京趕考。后因戰亂與兄弟、母親、妻子離散,其信物“紫香囊”也因故丟失。歷經種種磨難,憑借紫香囊,終于全家團圓。
明清時期,滿族風俗在結婚時,女婿騎馬至婦家,向岳父母叩拜,岳父母會贈荷包等物。流風所及,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喜愛荷包。據說乾隆孝賢純皇后曾用鹿羔皮做成荷包送給皇帝,以示不忘本。《古玩指南續編》說:“無論貧富貴賤,三教九流,每屆夏日無不佩戴香囊者……蓋當時夏日如不佩戴香囊,宛如衣履不齊。”
清代荷包有大量實物傳世,通常以絲織物做成,上施彩繡。清代男子一般在腰間掛有褡褳荷包、扇套荷包、鼻煙壺荷包、香囊等,既有裝飾功能,又有實用價值。而婦女一般在衣襟處掛上一兩件小型荷包,或者針線包。
在《紅樓夢》一書中有生動的描述:第十九回描寫寶玉到襲人家里造訪,襲人忙不迭地招待,由荷包里取出兩個梅花餅兒來,掀開手爐焚上香餅,蓋好后,放在寶玉懷里。這里指的是香荷包,內放用香木面壓成的香餅兒,放在爐內點燃后,一來驅寒,二來祛邪潔身。而在夏天,香囊里就盛放祛暑避瘟的香料。
荷包工藝精美,能充分顯示婦女的心靈手巧,又香氣宜人,特別適合用來達意傳情,成為民間廣泛流行的男女定情信物。
近代,民間稱荷包為“繡荷包”。繡荷包小巧精致,色彩鮮艷,既是裝飾品,又可作為禮物贈送別人。喜慶之時以荷包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或為男女戀愛定情信物,或為奉祀神佛,或以盛裝物品,至今仍在少數民族地區流行。
二、荷包在民俗中的應用
(一)荷包在婚俗中的應用
男女愛情是古今中外文藝創作的永恒題材。民間繡荷包的藝術創作中,常常用雙魚、交龍、雙蝶來象征愛情,如蓮花、梅花、牡丹、菊花寓意女性,穿蓮的魚、登梅的喜鵲、采蜜的蝴蝶便隱喻男性。
利用漢字諧音巧為比喻,如早生貴子(棗、花生、桂圓、蓮子)、福在眼前(蝙蝠、銅錢)、封侯掛印(猴子、印章)等。祈求多子多孫、繁衍子嗣是人生的一大主題。多籽的葫蘆、石榴、金瓜荷包,寓意“多子富貴”;魚、青蛙多子,繁衍力很強,以“魚鉆蓮”“蓮生貴子”寓意家族興旺,風格熱烈、飽滿、祥和、大氣、曠達。
通常情況下,荷包由女子在閨中繡制,在小小荷包里編織著自己的夢想。湘西土家族、貴州苗族把香袋作為愛情的護身符,漢族與各地少數民族均有類似的習俗。
作為訂親信物的荷包,它的紋樣多為寓意愛情的“并蒂蓮”“蝶戀花”“鴛鴦戲水”“鳳戲牡丹”等;或是以愛情故事為主題的戲劇內容,如《拾玉鐲》《柜中緣》《梁山伯與祝英臺》等。
婚禮是人生的大典,荷包是必不可少的禮物。蒙古族婚禮中,一對新人在祭拜過火神后要進洞房,在進門時要舉行贊頌荷包的儀式。新娘將親手繡的荷包給男方,新郎的頌詞人手拿荷包站在門前高唱頌詞,頌詞是即興發揮,如:荷包像彩虹、陽光,像山川、綠地,像魚和水一樣親密交融等。頌詞唱畢,把荷包拋向空中,人們紛紛爭搶,都想得到這吉祥之物,由此而將婚禮儀式推向高潮。
山西民間習俗,過門那天新娘腰帶上要佩戴裝小銅鏡的圓形荷包(銅鏡有避邪、同偕到老等寓意),還要佩戴一對龍鳳荷包,內裝用紅紙包裹的冰糖塊,當新人下轎后掏盡一個荷包中的糖塊拋向眾人,引得眾人爭搶。民間傳言,小孩吃了“下轎喜糖”對換牙好,老人吃了“下轎喜糖”能晚掉牙等,另一個荷包中的糖塊留給新人,預祝日后生活甜甜蜜蜜。
新娘子過門后,要見全家大小,見面禮中有親手繡制的荷包、手帕、鞋墊等。送給長輩的荷包繡有“八仙慶壽”“麻姑獻壽”,以祝老人長壽;送給小姑、小叔的荷包繡有《拾玉鐲》《賣水》等戲劇內容,以盼他們早結連理;送給新郎的荷包要繡《余塘關》《穆柯寨》等內容,以盼夫妻白頭偕老。
婚禮中的荷包內容多為寓意生殖繁衍的吉祥圖案,借自然物的諧音或生態特征,表達對于子嗣的企盼、對性愛的祝福,如“石榴蝙蝠”寓意多子多福,“麒麟送子”寓意早生貴子,“蓮生貴子”寓意多子富貴,“瓜瓞綿綿”寓意生命延續和子孫不斷,“老鼠與葡萄”寓意多子等;象征男女性愛的有“魚戲蓮”“魚鉆蓮”“游龍戲鳳”“劉海戲金蟾”“鴛鴦戲水”等;表示喜慶祝福的有“龍鳳呈祥”“喜上梅梢”“雙喜臨門”“滿堂富貴”等。
(二)荷包在小兒吉慶中的應用
慶賀小孩出生,姥姥、奶奶要送繡有老虎、獅子等瑞獸的荷包。傳統民俗認為,孩子要健康成長,就得靠吉祥物辟邪護身。獅子是威武兇悍的猛獸,能伏百獸,具有比虎更大的威力。老虎與獅子一樣,也是獸中之王,是勇敢和膽魄的象征。因此,獅虎圖案的荷包掛在小孩身上,可以鎮邪納祥。
娃娃周歲生日時,母親要為其精心繡制“魚躍龍門”“獨占鰲頭”“五子奪魁”等內容的荷包,祈望孩子學業有成。特別是孩子過十二歲生日時,慶典儀式尤其隆重,親朋好友都要贈送荷包,荷包上繡有“三元及第”“連中三元”“狀元及第”等內容,祝愿孩子一舉奪魁,摘取桂冠。
(三)荷包在壽慶中的應用
晩輩為長輩祝壽要送“松齡鶴壽”“五蝠捧壽”“八仙慶壽”“福祿吉祥”等內容的荷包,寓意長壽、富貴、吉利等,以求得老人長壽康泰;給男性長輩要贈送裝鼻煙壺與煙絲的荷包,荷包上繡有博古紋、吉語紋等;另外,還送繡有石榴、佛手、壽桃紋樣組合在一起的荷包,取多子多福多壽的意思。
荷花牡丹紋荷包(雙面)
11.5 厘米 × 11.5 厘米
農歷七月七日乞巧節是中國的情人節,也是婦女學習、交流繡藝的日子。這一天,豆蔻年華的女子常常聚在一起繡制荷包,刺繡的內容往往透露繡者心中的秘密,祈盼有一天能將這荷包贈送給自己的意中人。在晉北山區,大年除夕,母親們要縫制一串串小型荷包,掛于孩子兩肩,寓意大吉大利。
此外,家人或親朋好友官位晉升、仕途有成,要送繡有“封侯掛印”“官上加官”圖案的荷包,或者送繡有“一品清廉”圖案的荷包,祝愿其清廉為官。
三、荷包的基本形制
荷包的造型與構造通常和佩戴者的性別、年齡、身份有直接的關聯。同時,由于荷包的用途和穿戴形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造型樣式。
(一)按造型分
荷包有橢圓形、圓形、方形、異形等不同造型。
橢圓形荷包
橢圓形荷包因外形近似動物的腰子,俗稱“腰圓荷包”,一般為女性佩戴,多盛放首飾和小物品。
圓形荷包
圓形荷包體積大小與成年人的掌心相近,為裝圓鏡子用,有“圓圓滿滿”的寓意。
方形荷包
方形荷包取東西南北四通八達、路路咸通的寓意,是男女皆用的荷包,用于裝放隨身用品。商界人士盛放票據、錢物等。
異形荷包
異形荷包多指系于腰間的小型荷包,造型常采用人物、動物、植物等。石榴形荷包寓意多子多壽,如意形、柿子形荷包寓意事事如意。男性佩戴的異形荷包多為裝飾品,或作為小型禮品,隨手贈予;女性佩戴的異形荷包多數是裝實用的針線和頂針等。
蝶戀花紋荷包
17.5 厘米 × 11.5 厘米
(二)按用途分
荷包有褡褳荷包、腰帶荷包、裹肚荷包、煙荷包、香荷包等。
褡褳荷包
褡褳原本是盛物的袋子,兩端縫死,中間留口。一般分大小兩種,大的可搭在肩上,也可搭在牲畜背上,小的可掖、別于腰間衣帶上,放置銀圓和鈔票等。
腰帶荷包
腰帶荷包是男女皆用的荷包,穿在腰帶上系于腰間,裝錢及其他小物品。
裹肚荷包
裹肚荷包緊貼于腰間腹部位置,既能防寒護肚,又適合男子外出攜帶貴重之物。
煙荷包
煙荷包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凡抽煙者多要佩戴,將煙荷包系在煙袋桿上,斜插于腰間,以顯示時尚。煙荷包在形制上無論是縮頸、掐腰,還是圓口、方角,均取長形。煙荷包既是結婚時送給新婚夫君的禮品,也是在過門后,新娘拜見公婆與家人的見面禮物。
香荷包
香荷包是清代皇家以及百姓用于饋贈的時尚禮物。清代朝廷規矩,每年歲暮,皇帝要例行賞賜荷包給大臣及地方官員,以示親善
四、荷包的基本制作工藝
荷包制作多以錦緞縫制,采用各種刺繡、挑花、堆錦、納布、畫繡、手繪等工藝,也有采用緙絲的,其中,尤以手工刺繡的荷包藝術價值最高。荷包大多出自婦女之手,由于施針的面積小,同時佩戴在腰間隨時可以賞玩和炫耀,所以,荷包繡工的技藝極其精細。
民間繡荷包分硬質與軟質兩類。硬質多是將幾層布用稀釋后的糨糊一層層黏合壘疊打成袼褙,成為硬的繡板,然后將刺繡用的緞料與繡板黏合在一起,再進行描樣施繡。
硬板刺繡的荷包造型挺拔,縫制出的荷包外緣整齊,有棱有角,特別是那些花籃形、如意形,邊緣曲線多變的荷包,用來盛裝扇子、鼻煙壺、鑰匙、眼鏡、針線、頂針等物最適宜。軟質荷包由繡好花紋的緞面與一層綢緞里子縫合而成,荷包口掐腰或穿繩索,拽緊繩索后肩口多皺褶,煙荷包、香袋兒等多為軟質荷包。
連年有余紋荷包(雙面)
12 厘米 × 12 厘米
荷包的結構一般為肩口(俗稱荷包嘴)、囊面、邊和附加裝飾物等四部分。吊掛在衣服外的荷包多取正反兩面繡花樣,里面盛放零星小物件與隨手用物。若是穿在腰帶上的荷包,先將繡面與里子布縫牢,再將折回的里子布兩層縫結實,這樣就成為由兩個夾層組成的荷包,腰帶從荷包上方里子布的折邊穿過,系在腰間的荷包絕不會掉,盛裝的物品也安全。男子穿長衫,腰間一般扎漂亮的絲絳帶,荷包拴系吊在衣服外面,這種裝束曾一度成為清代滿族青年的時尚。
荷包上的附加裝飾,肩上多綴流蘇,流蘇有金、紅、綠、黃、粉等色。還有的綴寶石,或由彩線、絲絳挽結、編成空心小環,三三兩兩串聯起來與盤長結相連,一并垂吊。
端午節的“虎鎮五毒”荷包,用黃緞縫出虎的造型與動勢姿態,手繪或繡出虎紋,老虎踩踏一條蛇,蛇下綴三五串五種毒蟲造型,或拇指大小的虎臥在艾葉上,再配以瓜果、蔬菜造型的裝飾品,懸掛在室內,以驅毒避邪。
五、荷包的地域風格
地處黃河中上游的山西、陜西、甘肅地區,為華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西部地區荷包圖案風格古樸,大氣華麗。荷包樣式豐富,工藝針法多樣,時有采用手繪技法的荷包;圖案內容上無所不包,其中尤以戲曲內容最多,色彩或熱烈喜慶,或素淡雅致,對比和諧又清晰,構圖疏密有致。甘肅慶陽素有“荷包之鄉”的美譽,荷包品類豐富多彩,繡制工藝精湛。
東北地區的滿族善繡,荷包多以滿族八旗色系為底色,圖紋豐富,喜好各種吉祥寓意圖案,繡法細膩,構圖疏朗、清新、端莊、俏麗。
華北地區受皇家文化影響較大,荷包刺繡喜愛使用各種程式化的構圖,色彩淡雅,針法多用平針繡。荷包風格工整細膩,華麗高貴。
湘西地區的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喜愛使用裹肚荷包,當地的婦女、男人至今仍在使用。她們喜歡在深色的緞底上用彩線繡出圖形,構圖飽滿,配色明快、鮮亮。繡法上多采用馬尾繡、纏線繡、打籽繡,針法講究,繡面凹凸起伏,呈現浮雕感。以此工藝繡出的荷包結實耐磨。
山東地區地處黃河下游,受儒家文化影響較大,荷包刺繡喜愛使用各種傳統圖案,多表現神話傳說及倫理道德內容,色彩艷麗。針法多用墊繡,繡面呈凹凸感,荷包構圖飽滿。
蘇杭地區為近代刺繡的中心產地,為明清皇家刺繡作坊的主要所在地,刺繡荷包受皇家文化影響較大,清代皇室刺繡用品大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蘇繡荷包風格以典雅、精細著稱。
中原地區為中國刺繡的發祥地之一,汴繡產于河南開封,宋代在此設“文繡院”,專為皇室繡制御服與裝飾用品。民間荷包歷史久遠,荷包圖案以傳統紋樣為主,色彩古樸,技法多樣。
在近代社會中,女紅被贊譽為“母親藝術”,也是女性聰明才智的結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于民間的繡荷包,絢麗多彩。荷包裝飾紋樣通常以諧音、會意、借代、象征、比喻等表述方法,將祈福納祥、善惡美丑、驅惡避邪等吉祥符號與人們的美好情感生動地表達出來,因此,繡荷包具有讓人細細品味的文化價值和欣賞價值。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依然保持著制作荷包,使用荷包的習俗,荷包藝術成為研究民間藝術和民俗活動的“活化石”,值得我們去發掘、研究與發揚光大。
原文載于:北京民藝非遺研究院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