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 | 見人·見物·見生活——2023年第七屆傳統工藝青年論壇順利舉辦
時間:2023-06-29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38 分享:
6月23日上午,第七屆傳統工藝青年論壇在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開幕,微信視頻號全程同步直播。本屆論壇為期兩天,在文化和旅游部相關單位的支持下、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下,由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聯合承辦,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主題,聚焦非遺學科建設和傳統工藝系統性保護,總結2015年以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經驗,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案例和實事求是的理論態度,探討傳統工藝系統性保護的有效路徑,探索構建新時代非遺學理論基礎。與會人員合影
來自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全國40余所院校和文化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和入選論文作者,省市、學院領導、嘉賓以及線上觀眾,總計5200余人參與了本次論壇,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司長王晨陽、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錢鋼對這次論壇給予了寄語與祝賀,文化和旅游部原黨組成員、副部長項兆倫,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處長宋莉莉、副處長彭世清,揚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沈文杰,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劉珽教授,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曹雪明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楊陽教授、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林海教授、四川美術學院研究生院院長謝亞平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副主任陳彥殊教授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論壇聯席主持人、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趙罡教授主持。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趙罡主持開幕式曹雪明在開幕式對本屆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學校建校以來,一直關注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等問題,特別是近20年來,在傳統工藝人才培養上進行了諸多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經驗,為區域的工藝人才培養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學校希望通過論壇的舉辦,加強與全國傳統工藝研究的高校、專家、實踐者的聯系與合作,共同開展非遺研究,促進非遺教學實踐,推進非遺傳承科學發展,走進現代生活。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曹雪明講話
王晨陽司長讓主持人轉述了他對參與論壇的朋友的問候,他說到: 傳統工藝青年論壇,已經舉辦了六屆,可以說,它一直伴隨著我們中國傳統工藝振興的全過程。在這幾年傳統工藝振興的過程當中,青年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傳統工藝的整體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全社會也形成了廣泛的影響。正是通過傳統工藝的振興,讓非遺保護理念和成果更加清晰的展現在大家面前,被全社會廣泛認知和共享,所以現在參加非遺體驗活動,感知傳統文化魅力已經成了新的生活時尚。傳統工藝青年論壇團結起一大批的院校和青年骨干教師,大家集合在一起共同推進非遺保護工作,如研培計劃、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在這些工作當中,蘇工美都發揮了領頭羊的作用,成為了人才的集聚區、智慧的策源地、活力的迸發點。他希望蘇工美以及各個院校,能夠進一步攜起手來,團結在一起,共同推動我們傳統工藝的高質量發展。錢廳長也委托主持人傳達了他的關切,他寫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續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2023年《全國文化和旅游廳局長會議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深入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加強非遺工坊建設”等年度重點工作內容,深化推進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探索傳統工藝分類保護、系統性保護創新路徑。多年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政府部門廣大非遺保護工作者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江蘇堅持以傳承和弘揚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率先立法保護,推行科學保護,強化活態傳承、引導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向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方向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傳統工藝振興是一項系統性、整體性工作。傳統工藝振興要見人,特別是關注年輕一代傳承人、帶頭人。傳統工藝振興要見物,特別是能夠走進現代生活的新設計、新產品,能夠走向國際、講好中國故事的新品牌、新企業。傳統工藝振興更要見生活,要回歸社區、回歸民眾,在區域文化建設、城市更新、鄉村振興中發揮引領作用。今年的論壇增加了年度優秀論文提名,由徐藝乙、呂品田、邱春林、陳岸瑛、陳勁松等提名的論文作者分別從藝術鄉建、技術轉型、 文創設計、文化圖式與內涵等方面,結合論文具體內容,探討了傳統工藝的技藝 傳承、創新應用、發展策略等問題,共同分享對于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的不同見解。其后進行了年度提名論文頒證儀式。年度提名論文頒證儀式
23日下午,40多位論文入選作者分別圍繞“非遺傳承與設計創新”“傳統工藝田野調研”“傳統工藝史論研究”“非遺教育與科學研究”,開展了4場分組研討,理論家、實踐者、傳承人等不同主體,分別從產學研的角度切入傳統工藝的討論,深刻挖掘傳統工藝的文化內涵,推動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力促傳統與創新的連接轉化。分組研討場景
分組研討合影
24日上午,清華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副主任陳彥殊教授主持了論壇閉幕式,張毅教授、徐贛麗教授、胡平教授、謝亞平教授4位分論壇學術主持人,對4個主題的分組研討進行了總結和評議。趙罡宣布第八屆傳統工藝青年論壇的主題為“城市·鄉村·文化空間”。項兆倫、宋莉莉、劉珽分別在閉幕式總結致辭,對六年來的成績做出充分肯定,對非遺未來的傳承發展充滿信心,對本屆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副教授
分組研討總結評議
劉珽指出,推動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傳統青年工藝論壇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屆,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要讓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傳統工藝,引導青年樹立正確職業觀,精心培育青年匠人,讓他們“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成為傳承和弘揚傳統工藝的生力軍,不斷加強對傳統工藝的系統研究,讓傳統工藝具備更多發展潛力、更大發展前景,使非遺傳統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命力。她表示,要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向世界傳遞中華民族優秀的文明成果,擴大中華優秀文化的影響力,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我們自己應有的努力和貢獻。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劉珽講話
宋莉莉指出,在當代實踐中傳承和發展非遺,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工藝是中華優秀文化價值觀的傳承,是整個民族智慧的結晶,更是先祖們通過實踐所獲得的經驗,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工藝占據著重要位置。作為文化大省的江蘇,有著豐富的傳統工藝資源,近年來秉承創新突破理念,江蘇在摸清底數基礎上,探索多方參與傳統工藝振興的新路徑。如今在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征程上,江蘇多數傳統工藝項目實現科學保護、有序傳承、可持續發展,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穩就業保民生的重要抓手。以“科學保護、傳承弘揚”為基本立足點,緊扣傳承,立意創新,推進非遺保護的當代實踐,推進傳統與現實生活的整合融合,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弘揚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積極探索高素質傳統手工藝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傳統工藝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繼承傳統、創新技藝、創作精品,不斷推動傳統手工藝類非遺項目振興發展。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處長宋莉莉講話
項兆倫在總結講話中談到,我國的傳統工藝正在形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態勢。這“兩創”的提出到現在剛好是10年前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要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10年的實踐,我覺得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踐行了總書記的要求。現在的傳統工藝,包括非遺的保護傳承,應該說這一個態勢正在形成,什么態勢?就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態勢。主要表現為:新產品和新品牌大量涌現,創作的熱情大大地提高,很多當年的時尚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正在成為當下的時尚,為我們現在的人所喜愛;受過專門培訓或者高等教育的新的“傳二代”,他們有的受過高等教育,有的接受過專門的培訓,他們的領悟力、創造力都不可小看。這些“傳二代”越來越多地加入傳承的隊伍,成為傳承的新生力量;傳統工藝對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作用日益增大。因此,我們應該從三個方面來看待:一是對非遺,對傳統工藝的認識不斷地深化;二是整個保護工作的科學性不斷提高;三是從實踐成效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成效日益顯現。文化和旅游部原黨組成員、副部長項兆倫論壇總結
總的來說,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性、整體性工作。傳統工藝振興要見人,特別是關注年輕一代傳承人、帶頭人。傳統工藝振興要見物,特別是能夠走進現代生活的新設計、新產品,能夠走向國際、講好中國故事的新品牌、新企業。傳統工藝振興更要見生活,要回歸社區、回歸民眾,在區域文化建設、城市更新、鄉村振興中發揮引領作用。傳統工藝青年論壇,通過邀請各地非遺傳承人和專家學者,共同分享對非遺保護的經驗和思考,進一步探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與實踐,將不斷探索非遺與傳統工藝的融合之道,使非遺傳統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命力。來源:傳統工藝青年論壇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