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陳聰:傳統手工藝與時代科技的融匯
時間:2023-08-31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744 分享:
在數字科技時代,手工藝承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也面對著無與倫比的機遇。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旨在推進文化產品數字化、文化場館數字化、文化服務數字化、文化產業數字化、文化傳播數字化、文化研究數字化,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擴大優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促進消費升級。手工藝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被科技、數字包裹的時代下,如何應對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帶來的沖擊?如何探尋傳統手工藝的未來價值?如何用科技賦能手工藝?《中華手工》在今年開展的“中國手工藝與科技融合發展調研”,從手工藝生產銷售者與大眾消費者兩大板塊著手,圍繞手工藝與科技相關的感知態度、運用領域、機遇挑戰等方面,洞悉從業者和消費者的認知與需求。從此次大樣本數據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傳統手工藝與時代科技的融匯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發展特征。從科技介入手工藝的必要性來看,認為“很有必要的”從業者占58.9%、消費者占55.1%,除去保持中立態度的選項之外,5.48%的從業者和8.16%的消費者持反對意見,主要集中于認為“科技是對傳統手工藝的沖擊”。回溯歷史,手工藝一直是社會生產技術水平的代表,與時代科技相輔相成共同前進。在傳統社會中,我們在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中看到了精湛的輪制與燒造技術;在商周青銅器中看到了卓越的冶金與鑄造技術;在唐代織錦中看到了華麗的紡織與織造技術。手藝人在生產過程中掌握了事物變化的基本規律和本質,代表了當時的時代尖端科技水平。可見,手工藝與科技的交融自古有之,而不是今日才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今天的手工藝與科技,既是一對矛盾體,也是一對雙生花,問題的關鍵是在于如何劃定手工藝的邊界,這也是從業者、消費者們最為擔心的問題。
在被問及與科技有關的手工藝時,18.84%的從業者和19.32%的消費者都將“輔助手工藝設計、生產的工具技術”列為首選。而這一擔憂與百年前近代機械技術興起給手工藝帶來的沖擊相同——機械工具的出現使得手工藝的工具不再僅依靠手藝人自身,部分手藝人向產業工人轉變,不再需要經年累月的技藝學習,僅需簡單培訓即可操作機器進行手工藝品的生產制作。直至今日,仍有學者與上述從業者、消費者一樣不認同手工藝的越界行為,認為手工藝應該延續傳統做法,以純手工的方式進行生產制作。然而,應當看到的是時代科技帶來了手工藝的變革,同時手工藝從生產過程到產品樣式也體現出時代的影子。今天手工藝與科技的交融,正如百年前一樣,站在了新舊交替的路口,手工藝的邊界也正面臨著再一次的“越界”。科技已經滲透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手工藝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手工藝品與工業化產品、藝術品從面貌上看已十分接近,科技的進步使得手工藝同樣能夠通過精良設計、數字化方式、科技工具等手段創作出在商鋪、畫廊乃至博物館中具有批量流通性和藝術性的手工藝品。從業者和消費者對于手工藝與科技的認識,除最主要的“輔助手工藝設計、生產的工具技術”以外,還集中在傳統材料、項目與工業電子產品的結合(15.91%)、展覽中的互動或沉浸式技術(15.91%)、3D打印(14.77%)、游戲、動漫角色或場景運用(11.93%)、可穿戴設備(11.36%)、NFT數字藏品(9.66%)等方方面面。手工藝與科技的交融使今天的手工藝與時尚產品、藝術品、娛樂產品、文化消費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較之傳統觀念更加寬泛。基于目前手工藝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社會定位,寄望于手工藝再次成為社會科技水平代表顯然已不合時宜,但將已經成熟的科技手段進行應用卻是十分必要的。從調查數據看,目前手工藝中的科技應用主要集中在產品制作和產品展示兩個階段,產品制作更傾向于運用電腦繪圖、3D打印等技術解決現實問題,而產品展示則傾向于展覽中的互動或沉浸式技術、可穿戴設備等虛擬顯示技術。無論是從業者還是消費者,參與手工藝與科技融合項目的頻次均不高,以1~3次為主,其比例分別為30.14%和36.73%,大多是進行一種融合性嘗試,而非常態。一方面,從業者在創作中應用的主要科技手段,以電腦繪圖(24.17%)、3D打印(19.43%)、激光切割(16.59%)為主,這些科技成果在其他領域已有數十年歷史,而較新型的技術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的應用分別占6.16%和5.21%,遠遠低于其他選項。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手工藝行業目前并未全面享受社會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紅利,行業的轉型升級仍需進一步深化。
另一方面,當今的數字科技給手工藝提供了多樣的展覽、展示方式,除傳統手工藝本身具備的特征之外,消費者對于科技手工藝品的期待有所增加,13.37%的消費者期望新奇有趣的科技手工藝產品,10.16%則期望增添人機交互功能。除此之外,展覽中的互動或沉浸式技術、NFT數字藏品也逐步走入人們的視野。這些曾經與傳統手工藝相去甚遠的虛擬技術,能夠將從業者和消費者聯結得更緊密,可觸、可感、可變的多維方式能夠在新時代給手工藝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從人類誕生伊始,技術進步既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同時也為手工藝的演進提供技術支撐。在本次統計中,關于手工藝與科技融合的方式,21.43%的消費者和17.89%的從業者期望“升級工藝技術,提高生產制作效率”位列榜首,17.46%的消費者和18.95%的從業者期望“更新自然材料,達到環保、耐用”次之。可見,社會各界均認為手工藝有必要進行技術迭代。當前時代生產方式有別于傳統社會手工生產和工業革命后的機械生產,新科技引領的新型造物手段進入“數字化”時代,以此為動力的技術迭代將隨之而來。如何使手工藝在數字技術的沖擊下生存、發展,并能夠享有社會技術紅利,是目前手工藝改良的重要問題。然而,相較于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計算機制造、醫藥器械制造等高技術制造業,手工藝領域的投出產出比顯然不具備優勢,鮮有針對手工藝行業的高端科技研發成果問世。因此,手工藝的技術迭代要契合行業發展規律,尊重自身價值而非盲目、全盤地接納或者否定。
在關于科技給手工藝帶來的負面影響的問卷中,大家關心的除上述已經提及的邊界問題以外,29.66%的從業者和35.81%的消費者均認為科技會使手工藝喪失文化特色、人文情感和溫度,是手工藝所面臨的最為嚴峻的考驗。今日的手工藝已逐步脫離原本為社會提供日用品的功能,逐步向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轉變,這正預示著對歷史的尊重和文化的回歸。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而曾經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手工藝承載起經由古代而來的民生、信念、價值、技術,凝練、鐫刻著曾經的倫理秩序、社會制度、價值標準、行為規范以及技術共識等文明體系,它的存在以及傳承實證了我國悠久的文化史與文明史,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區域的行為意識和路徑選擇具有巨大影響。手工藝中文化的回歸,一方面能夠保持手工藝乃至一個地區文化特色。更為重要的是,手工藝能夠塑造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的典型代表,并隨著近年來的傳統文化復興,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之一。本文源自《中華手工》2023年6月號
陳聰,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中華手工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