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要指示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了解大灣區多彩嶺南非遺的歷史源流,探索新時代非遺的傳承、交融與創新,響應“非遺進校園”的號召,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教席指導下,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主辦廣州欖雕藝術分享會活動。10月9日下午,以“傳承非遺文化 弘揚欖雕技藝”為主題的非遺人才進校園分享會在暨南大學四海藝術空間(石牌校區校友樓三層)成功舉辦,帶領在場師生走進欖雕藝術,窺見方寸間的大世界。
本次分享會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首席教席陳平教授擔任學術主持,主講嘉賓為廣州欖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曾昭鴻先生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曾憲鵬,參加本次分享會的人員包括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非遺廣州欖雕保護工作組及在校師生。
陳平院長向在場師生介紹了暨南大學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教席地位的情況。她指出,本教席是全球目前唯一一個以研究世界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機制的教席,持續聚焦在國際視野下立足本國的傳統手工藝活態傳承經驗,聚焦中國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的政策解讀、理論探討、人才培養與實踐路徑、與現代設計緊密結合及創新表達方式、未來的發展與挑戰,共同激發傳統手工藝未來新動能,用傳統手工藝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國智慧。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教席學術實踐活動之一,本次廣州欖雕藝術分享會具有深刻的傳承、傳播和教育意義。
廣州欖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典雅秀麗、動靜相宜、細膩精微的特色。分享會上,曾昭鴻和曾憲鵬先生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欖雕的發展歷程、制作工藝及傳承創新現狀等方面。樸實生動的話語中包含的是“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與藝術追求。事實上,我們比想象中更早地接觸過欖雕——中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核舟記》一文,便栩栩如生地描繪了精湛的欖雕技藝。當他提到制作欖雕的原材料便是中秋節五仁月餅中常見的烏欖果仁時,在場學子恍然大悟。
曾昭鴻先生在繼承前人技藝精髓的基礎上銳意創新,巧借木作中的榫卯結構,將以單核為表現形式的傳統雕刻技法升級為欖核鑲嵌技法,拓寬了欖雕的創作空間,創新出欖雕宮燈、龍船、鳳船、蟹籠、鳥籠、金魚、各種游湖畫舫等更加玲瓏剔透的作品,開辟了廣州欖雕技藝的鑲嵌、鏤空相結合的嶄新發展的道路。作為“非遺二代”的曾憲鵬先生緊隨父親的腳步,除了在欖雕的作品題材、表現形式等方面創新設計風格,還致力在教學傳藝、編寫教材、交流培訓、技術指導等方面改變傳承模式,例如將全身是寶的烏欖果開發成系列文創,同時還在廣州十余所中小學開設欖雕課程,讓廣州欖雕走進課堂……欖雕藝術在傳承人的創新中生生不息。
由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肖佳純、程涵、趙詩敏、林靜盈、廖一柔組建的暨南大學非遺廣州欖雕保護工作組前期對非遺廣州欖雕進行了實地調研、田野考察、口述史訪談等實踐工作,并運用創新性思維對欖雕的大眾化推廣進行了策劃。分享會上,工作組代表趙詩敏匯報了創意方案,得到傳承人的贊賞,同時大家探討了創意方案的執行與落地方法。
在交流互動環節中,陳平院長向曾昭鴻、曾憲鵬先生提出了“如何處理好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這一時代課題。曾憲鵬先生表示:就欖雕藝術而言,他認為應堅持傳承與創新并行,創新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廣州欖雕在內容上踴躍創造——如曾昭鴻先生的多個欖核鑲嵌工藝,使小小的欖雕在體積上也能變得醒目;在形式上積極創新——如推動手持器具的標準化、打造年輕人喜愛的潮流文創等。非遺的魅力源于悠久歷史,非遺的生命力則在于傳承創新。
分享會結束后,曾昭鴻、曾憲鵬先生邀請在場師生近距離地觀察、觸摸欖雕作品,感受欖雕在方寸之地巧奪天工的美妙,現場互動氛圍濃厚。
暨南大學素有“華僑最高學府”美譽,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暨南大學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的殷殷囑托,結合自身優勢在中華文化的港澳臺及及海外傳承傳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次分享會是暨南大學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地位以來,第一次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與師生面對面進行藝術創作分享,發揮了文化育人功能,播撒非遺種子,不僅有助于增進學生對傳統手工藝藝術內涵和產品價值的感知與認同,也有利于推動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夯實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