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 | 王曉晰:彌漫在“叮咣”聲中的鍛造記憶
時間:2022-10-06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00 分享:
金屬工藝凝聚著傳統匠人的匠心獨運和“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創作精神,是中華民族璀璨的瑰寶,更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在時代更迭下,金屬工藝的題材、紋式等方面都在不斷豐富與發展,反映著不同時期的審美風尚與精神訴求。9月17日,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辦“中國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動第十一期——金屬工藝,本次活動榮幸邀請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的王曉昕教授,王曉昕教授多年致力于探索金屬工藝的當代藝術語言,推動傳統工藝美術在“守正中創新”。
“大家注意到身邊的金屬器物都有哪些呢?” “鉛筆盒!水壺.......” 課程一開始,很多小學員們紛紛舉起小手,回應著老師的提問。 在活躍的上課氛圍下,王曉昕教授從“大國匠作”展廳自己的作品“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始,為大家細致講解中國傳統金屬材料的種類特性、制作裝飾工藝及歷史背景。從后母戊鼎到鴛鴦蓮瓣紋金碗,從博山爐到景泰藍,王教授的講解不僅讓觀眾了解鑄造工藝轉向鍛造工藝的發展流變,亦讓觀眾深刻領略到裝飾工藝中錯金銀與琺瑯彩所帶來的視覺盛宴。 內容講解過程中,王曉昕教授不斷地鼓勵孩子們打開腦洞,拓寬眼界,構建一種傳統與現代并行的思考維度,并強調“在進行金屬工藝創作時,需要靈活運用創新思維,多多發揮我們的想象力,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 分享結束后,到了大家期待已久的體驗環節。王曉昕教授耐心地為大家介紹了制作“銅勺”的工具,并現場示范了“銅勺”從坯體到成型的全過程。 緊接著,一陣陣鏗鏘有力的金屬敲擊聲覆蓋整個現場,學員們頓時化身為一個個能量滿滿的“鐵匠”,每一次有力的敲打,都展現了無限活力與熱情。 在完成了“銅勺”形質的鍛造后,學員們在助教老師的幫助下,在銅勺柄上鏨刻圖案,最后,再用粗、細砂紙反復打磨、拋光,一把完美的銅勺便呈現在大家面前了。 “我以后要每天用自己做的銅勺吃飯”看著由自己親手打制的銅勺,很多小學員們臉上滿是驕傲與喜悅。此次活動現場反響熱烈,大家紛紛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傳統金屬打制技藝不再止于特定人群,在學員們的手中“活”了起來。通過鍛造,學員們不僅體會到了快樂與成就,更在傳承金屬工藝中,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碰撞出燦爛的火花。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推出的“中國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動,旨在從燦若星河的中國工藝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選取有代表性的項目,邀請相關領域的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自講解、示范,教大家動手創作,幫助大眾深刻了解中國工藝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粹性,以及所呈現的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在動手中,體驗工藝之美,勞動之美、匠心之美,從而陶冶人格、情操,觸摸中華文明的脈絡、堅定文化自信!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作為收藏、展示我國工藝美術珍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高殿堂,肩負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中國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任,也將在今后推出更多類型、主題的社教活動,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千萬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