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 李志春:構建理論與實踐、藝術與應用相互支撐的教育體系
時間:2023-05-30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68 分享:
受訪:李志春 內蒙古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設計》:請您介紹一下內蒙古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專業建設與教研特色。李志春:內蒙古科技大學坐落在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美麗的草原鋼城—包頭,現以冶金、礦業、煤炭、稀土為特色,以工為主,工、理、文、管、經、法、藝術、教育等學科協調發展,是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職教育、繼續教育、留學生教育為一體的多科性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成立于2011年5月,由原工業設計專業(2001年)、廣告學專業(2002年)、廣告設計專業(2005年)、工業設計(藝術類)專業(2006年)、環境藝術設計專業(2006年)重組而成,2012年新增音樂表演專業和美術學專業。學院現有70多名教職員工、1000余名學生,擁有工業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音樂表演、美術學6個本科專業,設計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和藝術碩士專業學位2個授權點,以此開展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專業建設定位:學校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屬地具有豐富獨特的文化、旅游、工業等資源與基礎,結合學校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產業和經濟的辦學理念和內蒙古地區文化、旅游、工業等產業發展需求及文化傳承、美育教育等,學院針對6個本科專業,實施分類建設:①立足地區優勢資源與產業(文化產業、裝備制造、旅游產業等)發展需求,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推進設計類專業(工業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的整體建設與服務地區的人才培養;②立足美育建設、文化及藝術普及,推進音樂表演、美術學專業建設;③發揮學院各專業應用型、實踐型與多領域協同創新屬性,針對社會熱點問題(文化創意、適老化設計、社會創新服務、城市更新、鄉村改造、工業遺產保護、美育建設、文化普及等)展開專業的交叉融合,以此形成立足區域特色的專業建設之路,為區域產業發展、文化藝術傳承與傳播培養人才,并構建理論與實踐、藝術與應用相互支撐的教育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自身的專業領域,重點談一下設計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2015年針對“傳統教學”對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瓶頸問題,實施以“工作室”為師生教研、科研環境,運用課題制開展教學內容和項目研究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形成2.5年傳統教學+1.5年工作室教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并按方向建立了相應的設計工作室,實施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形式,以此強化人才培養質量。在人才培養實踐中,延伸出4條具體的教學實施路徑,即引入教師相關科研項目,師生展開設計研究與實踐,形成“科教融合”的教學路徑;引入領域專家進行專項輔導,形成“名師與傳承人工作坊”的教學路徑;基于服務產業、對接就業,企業項目入課堂,形成“校企合作課程與項目”的教學路徑;利用師生設計成果,以參展參賽為檢驗平臺,推進以賽促學,形成“設計展賽”的教學路徑。2021年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展開設計大類專業的整體規劃與推進建設,進一步優化了“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形成2年傳統教學+2年工作室教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并以此制定了“基礎、專業、方向、產出”的四層遞進教學形式,即一年級夯實通識教育與設計基礎,二年級主攻專業基礎與技能,三年級分方向全面推進工作室教學,四年級按需求實施分類產出,推進就業、創業與升學等。該人才培養模式于2018年以我院韓冬楠院長主持申報的“工業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改革研究”獲得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三等獎。教研實施過程:在專業建設和教研的實施過程中,針對學校的屬地特色,各專業圍繞專業建設定位展開了立足地區的特色化建設。現以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專業在“文化創新式傳承”方向上的教研過程作簡要描述。我院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專業在20年的建設過程中,形成產品設計與文化創新、服務設計與社會創新、交互與體驗設計三個專業方向,近幾年立足學校屬地特色及設計類專業可與多領域協同創新的屬性,重點圍繞內蒙古地區文化傳承與認同需教育先行、文化資源利用與轉化需設計創新、文化產業發展需培養專業人才、專業建設需依托地區優勢、人才培養需探索創新模式等五點問題,展開實施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針對以上五點問題,探索立足內蒙古文化資源優勢與文化產業發展需求的專業發展之路,確立了“地區+專業”“資源+產業”“設計+文化”“科研+教研”“研究+實戰”五種結合的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定位;在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上實施文化育人、創新傳承、設計轉化,重點以“文化創新式傳承”作為專業方向之一切入,突出一項特色;經過7年探索,實施了創新人才培養的一種模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2.5年傳統教學+1.5年工作室教學)”;依托該模式在人才培養實踐中,延伸出強化人才培養質量的“科教融合”“名師與傳承人工作坊”“校企合作課程與項目”“文化創意設計展賽”四條路徑;經過實施文化創新式傳承的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逐步推進針對專業建設與教研問題所設定的四個目標;以此構建并實施了“五種結合、一項特色、一種模式、四條路徑、四個目標”的應用研究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簡要實施過程如下:1)統一思想,實施教學模式改革與專業建設:2015年,以工業設計、產品設計作為2個改革試點專業,確立了專業建設方向之一--文化創新式傳承,經過多方調研,實施了符合設計類專業應用型、實踐型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2017年擴大到視覺傳達設計專業,2021年環境設計專業啟動建設。2)多方協調,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條件:針對新人才培養模式與當時人才培養方案的沖突,通過可行性論證、現場匯報與分管校領導、教務處協調,得到大力支持,采用課程替代的形式,打通了原人才培養方案與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瓶頸。學院針對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各專業配備了獨立的設計工作室,按照方向組建了教師隊伍,將三年級學生按自愿分配到各工作室開展教學,2015年正式啟動了“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針對新人才培養模式2018年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形成2.5年傳統教學+1.5年工作室教學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2022年制定了設計大類人才培養方案,并對該教學模式進行了優化,形成2年傳統教學+2年工作室制教學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3)凝心聚力,爭取文化研究項目與企業合作:工作室教學是以課題制實施實戰型教學,需要教師引入研究課題和企業項目。故學院組建了文化創新式傳承教師隊伍,通過收集信息、組織申報、專家咨詢等形式推動教師隊伍爭取文化研究課題與企業合作項目,為工作室教學提供了大量實戰課題,并以研究成果反哺教學實踐,形成了“科教融合”“校企合作課程與項目”的教學路徑。4)持續改進,豐富人才培養路徑與強化舉措:基于“工作室教學”以周為單元、集中組織課程實施的計課方式,為豐富人才培養路徑提供了條件。針對研究問題,引入外部師資形成教學補充與提升,定期聘請國內知名教授、非遺傳承人、相關文化專家開展文化創新式傳承的工作坊;為強化師生的設計應用能力,將“內蒙古創意設計展”“內蒙古文化旅游創意設計大賽”“內蒙古文化產業博覽會”及國內相關大賽的參賽參展,作為常態化的教學內容與設計實踐,以“名師與傳承人工作坊”“文化創意設計展賽”豐富了教學路徑。在人才培養強化舉措上,工作室內部設立了“三沙龍”,通過教師組織,學生實施,利用每周分別一次的“手繪沙龍”“計算機建模沙龍”“創意沙龍”提升學生的設計技能與創意思維,實現高年級學生對低年級學生的幫帶作用,以此強化人才培養質量。5)成果導向,推進建設特色專業與學科方向:隨著專業建設和教研的積淀、項目成果與教師職稱的提升及人才培養的成效,積極組織申報各級各類質量工程,在專業和課程方面,獲批了產品設計專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門自治區級一流課程、1門自治區高校美育公共藝術教育精品課程、2門自治區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2門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課程;在平臺方面,獲批了首批自治區級工業設計中心、包頭市首批市級工業設計中心、首批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創新設計研究院、自治區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基地;在教學成果方面,獲得了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在學科方面,獲批了設計學碩士點和藝術專碩等,逐步推進和提升了專業與學科的發展,助力了地方文化研究和產業的發展。2022年該教學研究以本人主持申報的“立足文化·服務產業:文化創新式傳承的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獲得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圖1)。1/ 立足文化·服務產業:文化創新式傳承的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設計》:請您分享下在“產學研”結合方面的體會。這些合作對于設計教育及設計專業的學生有著怎樣的助益?李志春:“產學研”結合是我們在專業建設和工作室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教學實踐環節,近幾年依托專業的“設計工作室”平臺不斷探索和實踐圍繞校地企的設計服務。開展“產學研”對高校和企業均有益處,企業的實際設計課題是高校最好的實踐教學內容,有利于提升教師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強化,企業亦可發揮高校的設計、研究能力展開產品的開發與升級換代,但二者的結合必須具備的條件為:高校具備為企業提供設計服務的能力和企業有設計服務的需求,且“能力”和“需求”均被雙方可知。所以,我們重點以專業的“設計工作室”搭建設計服務平臺,組成了師生共研的“工作室”設計團隊,在已有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通過爭取企業設計項目來強化團隊的設計實踐能力,亦在學生的人才培養方面,直接與企業需求、用戶需求、生產和市場需求對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精準達成,并初步構建了“設計工作室”平臺下開展“產學研”的路徑。(1)以“設計工作室”的“教、研、設”,強化設計服務平臺:形成“產學研”的條件之一為高校具備為企業提供設計服務的能力。所以作為教師和學生組成的設計研發團隊,在“設計工作室”平臺下,需要強化自身團隊的設計服務能力,將教學、研究和設計融為一體,將理論和方法運用于實踐項目的開發中,不斷強化設計服務平臺,形成影響力,得到企業的認可,即實現高校“能力”的被可知。(2)深入企業,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設計服務模式:形成“產學研”的條件之二為企業有設計服務的需求。目前高校和企業的聯系并非很緊密,企業的設計服務“需求”被高校不可知,所以出于對實戰性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需求,需要“設計工作室”的師生走出去,深入企業,挖掘企業的設計需求,形成“設計工作室”與企業聯動的“產學研”一體化設計服務模式,推進企業的設計創新和高校的人才培養、成果轉化。(3)自主研發,多形式與企業對接,推廣設計服務:高校作為教學和科研單位,具備一定自主研發產品的能力,在“設計工作室”平臺下,師生教研團隊,除開展企業的設計服務外,項目的研究與產品的開發亦是工作室“教、研、設”環節中重要的一部分,通過研究與開發,獲取產品的知識產權,并利用信息時代下的交流平臺形成與企業的有效對接,推廣設計服務,推進“產學研”協同發展,實現校企的雙贏。 通過以上“產學研”的實施路徑,近幾年在學院的帶領下,教師積極爭取“產學研”合作項目和合作課程,先后與政府、多家企業實施了“五當召景區旅游衍生產品設計”“包頭市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設計”“民宿文化體驗下的蒙古包設計”“新型清潔采暖系統產品設計”“易暖爐具造型設計”“房車車型創新與改良設計”“企業IP形象設計及衍生品開發”等,并連續兩次與企業開展了《貴金屬中國象棋的創新設計》《生肖文化貴金屬創意產品研究與設計需求》的校企合作設計實踐課程等。這些“產業研”合作項目均帶入到課堂教學、工作室教學和畢業設計中,形成實際的教學內容和設計實踐課題。這些合作對于學院的設計教育而言,使我們認識到設計教育應該考慮學校教學與企業需求的差異性、設計創意與生產實踐的適應性,特別是在產品結構、生產工藝、產品成本控制、材料選取和市場化等方面,這也是我們在后期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需思考的問題。這些合作對于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通過企業實踐項目,可使學生盡早的接觸到企業設計的真實過程,為就業、工作奠定一定基礎,亦可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索的主觀能動性,達到“做中學”,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形式,強化人才設計實踐能力,且授課中師生交流、探討、方案匯報等教學過程凝聚了師生的協作精神,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圖2、3、4)。2/ 內蒙古牧區民宿文化旅游服務設計(民宿文化體驗下的蒙古包設計)
3/ 拖掛式房車設計及景區的局部應用規劃
4/ 校企合作設計實踐課程中的象棋設計方案
《設計》:請您近年畢業生的畢業設計都關注了哪些領域?有哪些設計作品引起了您的關注?李志春:近幾年我們的畢業設計選題亦是圍繞自身專業建設的定位展開,重點立足內蒙古地區的文化、旅游、鄉村振興、資源利用、裝備制造及地方企業設計服務,展開文化產品設計、旅游服務設計、特色資源的設計轉化、產品創新設計等。2023年,學院在畢業設計的選題和實施上做了整體的規劃,重點以設計賦能鄉村振興切入,通過前期對研究對象的多方調研,已形成具體的設計方向與研究內容,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就我本人指導的畢業設計而言,重點推進科教融合,關注領域之一,是文化產品設計,結合自身科研項目的實施,2018年完成了“創新式傳承下文化衍生產品系統設計方法研究”的設計理論(發表于《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8年第4期),并運用該方法,在畢業設計選題中以內蒙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重點研究對象,指導學生展開非遺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實踐,實現了理論與設計的有效融合;關注領域之二,是地方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設計轉化,近兩年探索針對內蒙古沙漠旅游的服務設計及產品開發設計展開畢業設計的選題,實現服務地方產業的專業建設理念;關注領域之三,是產學研合作的企業設計服務課題,積極爭取地方企業的設計合作項目,通過企業的真實課題,培養學生面向企業實際需求的設計能力(圖5、6、7)。a 模塊化“蒙古文字母”印章設計
b “蒙古族象棋”棋子創新設計
|
5/ 非遺文化衍生產品畢業設計
6/ 校企合作畢業設計
7/ 內蒙古沙漠旅游畢業設計
《設計》:您希望自己的畢業生未來承擔起怎樣的社會責任,怎樣實踐設計價值?李志春:關于這個問題我就結合主講的課程及感悟談一談。這幾年我主要講授產品設計、產品設計方法學、工作室設計實踐等課程。在產品設計的授課中,關于設計調研方面,強調學生們從與設計課題相關的人、事、物、環境四個方面展開分析研究;在產品設計方法學的授課中,培養學生們從思想的高度去理解設計方法的核心及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針對設計課題,強調設計方法的具體應用,以此展開系統的、邏輯的設計過程推演;在工作室方面,我主要負責“產品設計與文化創新工作室”的教學,并確立了工作室的格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此激勵學生們認識到利器方能善事。2019年《產品設計方法學》被學校認定為課程思政示范課,在授課中,我不斷的以“夢想、目標、計劃、行動”四個遞進式詞組激勵學生們做好發展規劃。2021年本科畢業設計展的時候,結合我所授課程的感悟,為畢業生寫過一段寄語,間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希望我的畢業生們有所感悟,也希望他們未來能以設計師的責任與擔當,履行社會責任、實踐設計價值。受訪者簡介:李志春,內蒙古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負責學院的本科教學工作;入選包頭市社科院專家信息人才庫、包頭市政協智庫、包頭市優秀教師;主持完成各級縱向橫向課題2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參編教材2部、授權專利11項、設計作品參展獲獎10余項、指導學生獲獎80余項;教研成果分別獲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三等獎、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美育公共藝術教育精品課程,科研成果分別獲2018年包頭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二等獎、2020年包頭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三等獎、2021年第九屆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獎三等獎、2018首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旅游創意設計大賽三等獎。
來源:設計雜志公眾號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