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陳履生:抓緊當下對在校學生的審美教育
時間:2023-08-12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60 分享:
“成教化,助人倫”是傳統中國畫里承載的美育功能,而隨著時代變遷,不但繪畫的美育功能在發生改變,社會各界對美育的認識都有了較大的變化,現代學科的建立更讓美育的責任被誤認為是美術學科的責任,在美術技術化傾向的現狀,美育的承載變得尤為片面,實際上,美育的普及才是美育的根本。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物館館長陳履生在新快報收藏周刊與廣州市文聯共同推出的《美學大課堂》上深入剖析了美育現狀。■齊白石《祖國萬歲》1955年63*30cm
收藏周刊:您在多個公開場合以及刊物都發表過對美育現狀的鮮明觀點,在您看來,如果從高校美育的角度看,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哪些?陳履生:就目前情況來看,整個高等藝術院校的專業教學存在著過于技術化的傾向,這使得在整個美育教育就表現出嚴重的不足。一方面過于依賴于專業的體系和專業的教學,而忽視了整個美育系統中的素養的培育,以及專業教育中本應作為基礎的綜合性素質的這一基本的結構,造成了很多現在流行的,包括像設計等一些專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以至于在一些藝術院校中的很多學生沒有去過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有些學生從小學到大學沒有拿過毛筆,沒有寫過毛筆字。這些具體的問題都是美育教育中必須要面對的。陳履生:客觀來說,現在很多院校也很重視美育,有的院校還有美育中心,也有一些關于技術性的教育,包括書畫、鋼琴、舞蹈等,但是,從整體素質教育方面來看,還是有著明顯的不足。這就是沒有把美育普惠到每一位學生,只是在有興趣的部分學生之中,而且大都也是技術性的教育。或者說更多的可能是葉公好龍,正好像高校博物館建設潮那樣。大家可能知道了美育的重要性,但畢竟這很抽象,面對著具體教育中的課程的設置,以及課時的安排,包括學分的比例,都反映出了對于美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認識上的偏差,或者是欠缺。收藏周刊:您認為該如何在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大學中普及美育教育?陳履生:需要做一些調研。現在有的院校中也建立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藝術教育的基礎框架,包括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還有一些例如鋼琴等,感覺還比較全、比較專,可是,參與的就是少數人,比如,上萬人的學校中只有三五個報名學習或提高鋼琴的,為此,學校還要配備專門的老師,感覺有些耗費珍貴的教學資源。這并不能帶動全校整體的學生美育,不能帶動整體的審美水平的共同提高。收藏周刊:如此說來,似乎從技術性的框架之內突圍出來,讓廣大的在校學生都能獲得共同的審美的教育成了當務之急。陳履生:是的,只有共同提高審美,培根育魂,才能用美來完善人生,而非僅僅是琴棋書畫的專長。高校中的美育不是培養金色大廳舞臺上的演奏者,而是臺下的觀眾;不是培養美術館中展出作品的美術家,而是在作品前的欣賞者。所以,抓緊當下對于在校學生的審美教育,全方位而不是個別的,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一種頂層設計。收藏周刊:是什么導致今天不同界別對美育理解產生如此大的誤差?陳履生:有諸多方面,整體的社會氛圍,應試教育,急功近利等等。收藏周刊:另外,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美育與美術的關系?陳履生:中國的美育始于美術的教化功能,也表現出美育與美術的關系,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就是典型的代表。《女史箴圖》在“成教化,助人倫”的功用目的中實現美育的主旨,顧愷之所畫極盡所能以男人社會中的女人道德為規范,表現了不同身份的婦女形象,其規勸、鏡鑒、反省的意義,通過與故事相關的形象而實現其教育婦女尊崇婦德的目的,而這種美德就是那個時代中的美。該畫起首畫漢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率宮人看斗獸,其間有一黑熊突然躍出圍欄,直逼漢元帝,舉座皆驚,唯有馮媛挺身而出護主。第四段畫“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飾其性”,將容貌的外表美與內在的心靈美這一關系通過生動的形象而表現出來。顯然,顧愷之時代的美育,包括以何為美的具體的內容,都有著那個時代的特點。而美術盡管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點,但服務于美育的功用關系則是不變的,盡管方式方法可能所有不同。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大英博物館藏
收藏周刊:體現在美術作品上的美育,在近現代是否有了較大的改變?陳履生:審美的發展的確因時而變,往往不為畫家的自我所左右。徐悲鴻的《愚公移山》,蔣兆和的《流民圖》,傅抱石的《蘇武牧羊》出現在抗戰時期,以藝術服務于時代還是在中國藝術發展“助人倫”的常態之中,可是,審美卻表現出了與常態的不同。當關山月《新開發的公路》1954年出現在全國美展上的時候,公路、汽車、電線桿這些與傳統文人畫格格不入,從來不入畫的事物進入到山水畫之中,之后改變傳統水墨畫審美常態的染天染水的新的畫法,不管那些傳統派畫家如何聲嘶力竭,他們處于小眾的現實地位已成新中國的現實。因此,1956年《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發展國畫藝術》,一錘定音,將新時代的審美流向中的各個支流引導到時代的主流之中。收藏周刊:在當下,我們應該如何從新時代的角度理解美育?陳履生:在當代中國,從教育入手不僅是蔡元培時代中的提倡美育,更重要的是在新時代以美育來帶動建立一個“四觀”正確的主流價值觀,從而為塑造健全的美的心靈而完善當中國人的品質。所以,“要堅持立德樹人”,樹“四觀”完善的人。與人相連的“四觀”都是德的表現,立德最為重要。“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飾其性”,一直都是社會中的問題,而美育的根本就是在德的基礎上“飾其性”。顯然,這之中必須“遵循美育特點”。如果違背特點和規律,變成說教和形式,那么,就不可能達到美育的目的,就可能蛻變為“修其容”。無疑,“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是具體的,需要從基礎教育做起,從小抓起;需要用多種方法,包括古已有之的像《女史箴圖》那樣的圖像觀想法,要充分發揮美育的社會作用,完善審美觀。■陳師曾《北京風俗圖》之拉洋車
陳履生,生于江蘇揚中,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物館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造型藝術委員會主任來源:新快報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