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 | 劉曉玉:日本民窯陶藝
時間:2023-10-19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08 分享:
近日,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紅綠彩藝術創新設計人才培訓》第二十五講《日本民窯陶藝》由景德鎮陶瓷大學劉曉玉教授主講。此次課程由項目主持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朱樂耕教授主持并介紹:劉曉玉教授通過結合自己在日留學所學、以及于英國陶藝家巴納德·里奇工作室的短期創作學習經歷,和國家藝術基金《紅綠彩藝術創新設計人才培訓》的相關內容,從日本民窯的定義、起源發展、日本民窯陶藝的代表人物及藝術風格、日本民窯陶藝的影響等多個方面內容,向學員進行課程分享。
▲項目負責人朱樂耕教授主持
劉曉玉教授在日本留學期間,看到日本的很多現當代陶藝作品中,存在中國傳統陶瓷的影子。尤其是日本現當代的一些陶藝家,如日本稱之為“人間國寶”的非遺傳承人,都使用了中國一些傳統的陶瓷元素。日本陶藝家常把中國陶瓷(如天目瓷、青瓷等)中最好的元素,加上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以及國際化流行趨勢,結合在一起,再創作,形成具有日本現當代獨特的藝術風格的陶藝作品。這些現象使她在心中萌發了對中國陶瓷文化博大精深的自豪感。
▲劉曉玉教授授課現場
課程的第一部分,劉曉玉教授先為學員們講解了“民藝”一詞源起的背景。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社會開始全面接納和學習西方人的觀念。同時,在生產方式上,日本社會出現了機械化生產模式大規模地取代傳統手工業作坊生產模式的局面,這使日本的傳統陶瓷產業面臨著嚴峻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1925年,柳宗悅和濱田莊司、河井寬次郎三人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擬定了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的意向書草案,由此開展了日本民藝運動的宣言,并由柳宗悅第一次提出“民藝”一詞的概念。隨后,柳宗悅在《民藝學概論》一文中,將工藝分為兩大類,手工藝和機械工藝。貴族的工藝、個人的工藝、民眾的工藝這三類,即傳統的手工藝,柳宗悅將這三種統稱為民藝,所謂的民藝學便是以此為中心來討論造型學的學科。
▲柳宗悅《民藝學概論》
在民眾的大力支持下,日本的民藝運動廣泛地開展起來,并涉及到各個方面,繪畫、染織、陶瓷。該運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大眾了解民藝,珍惜民藝,從而保護日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了解該源起背景后,劉曉玉教授進而講解道,在日本,“民藝“的概念不同于中國的民間藝術,中國的民間藝術是包括民間美術、舞蹈,甚至文學等門類,而日本的民藝特指民間的實用器物。在日本的民藝諸多的品種當中,陶瓷是最主要的一個門類。而日本許多的傳統民藝的恢復與發展,以及后續的保護都得益于日本陶藝家創作的民藝派優秀陶瓷作品。這些傳統產品不僅流露出陶藝家的精巧構思,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還推廣了“民藝”這一頗具時代特點的新審美觀念。隨后,劉曉玉教授分享了民藝派的一些陶藝作品的圖片。通過對作品圖片的剖析,我們可以看到在日本民藝運動影響下,從這些作品的“器型”中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其審美追求和美學境界,如細瓷具有秀巧、明確的特點,而粗陶的含蓄、自然、淳樸則渾然天成。
▲生田和孝:糠釉鎬深鉢
▲生田和孝:糠釉碗
且日本民窯陶藝延續了桃山時代茶陶的精神,還重視造型、紋樣、色彩,更注重泥土自然之韻味,肌理之美妙,尤其是由火的強弱變化所產生的器物表面的偶然肌理效果。這使人似乎能從作品中呼吸到散發出來的自然氣息。比起日本官方重視的裝飾以及中國陶瓷的精致和完美,日本民窯陶藝的裝飾美感更傾向于質樸、自然,有時甚至以某種缺陷來表達殘缺、淡雅之美。這種樸素、溫暖、柔和的情調是將陶藝家的創作激情融合進自然力之中,實現了其天人合一的追求。劉曉玉教授認為,這些都具有日本民藝的代表性的作品,且體現了民藝陶瓷的形式法則中的對比與和諧的兩種矛盾形態。
▲宗像亮一:土灰釉辰砂壺
▲宗像亮一:鉄釉白掛深鉢
課程的第二部分,劉曉玉教授總結了民藝運動下陶瓷藝術發展的三個時期:明治時期、大正時期、昭和時期。
1.明治時期:日本政府在明治維新(公元1868年)開始后,全面實行開放的國策。在日本近代著名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思想的直接影響下,陶瓷等傳統民間工藝品的規劃發展被日本政府納入了“殖產興業”的范圍。1868年開始,新政府便公開實行采用歐美的文化、科學、技術的政策。十九世紀七十到九十年代初,在日本復雜的政治環境下,“歐化”與“保留大和民族獨特性”這兩種思想觀念的斗爭與融合,對日本資產階級上升階段的文化形成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不斷推進和資產階級的形成與鞏固,日本整個社會對工藝品的需求量大為增加,也助長了民藝的繁榮發展,在這種背景下促生了民藝運動,也推動了日本陶瓷藝術的發展
2.大正時期:民藝運動是自日本大正時期發起的至昭和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工藝美術運動。從搜集各種器皿開始,日本政府進而開設民藝館介紹這些陶瓷作品,并促使民眾審美觀念的更新,同時,設立推廣健康的生活工藝品的工藝創作團體,發行《工藝》雜志等。他們克服了各種困難,推廣普及了民間工藝作品,并得到了社會的理解與支持。民藝運動將人們很少注意到的民眾日用雜器,提升到了一定的美學地位,并進一步探索,從而改變了人們以前的舊的審美觀念。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大正13年(1924 年)日本政府實施機構改革,把農商省改為商工省,并于同年舉辦了唯一一場官辦工藝美術展。
3.昭和時期:明治時期 1927年第八屆帝國美術展覽會中新增工藝美術部,該部的設立極大的推動了日本工藝的發展。在民藝運動的影響下和近現代工業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日本也開始注重繼承和發展傳統民間手工藝。政府通過各種措施極大地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熱情,也讓日本的普通民眾得以充分地欣賞本民族傳統陶瓷工藝之美。1950年日本政府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將日本部分的傳統工藝技術及優秀的從業者尊為“人間國寶”,給予其至高的社會榮譽,并鼓勵在繼承和發展傳統藝術方面有突出成就貢獻的人。這提高了傳統工藝在社會上的整體地位,對保護和發展日本傳統工藝和文化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力地促進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
▲劉曉玉教授授課現場
課程第三部分,劉曉玉教授從日本民窯陶藝的代表人物及藝術風格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如“民藝之父”——柳宗悅,1889年出生于東京,1895年進入日本貴族學習院學習。1913年畢業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科部哲學科,在大學學習哲學的同時,他訪問了朝鮮和中國,考察當地的建筑、繪畫、雕塑的發展情況,使他對本國、朝鮮以及中國的藝術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民間工藝。1926年,他開始致力于倡導民間的工藝美術,即所謂的民藝。
▲柳宗悅代表作品
又如“英國制陶業之父”——巴納德·里奇,香港出生,早年輾轉于日本和東南亞的里奇在回到英國讀書后,逐漸著迷于藝術。出生在香港的巴納德·里奇,其父是一名英屬殖民地的法官,這使他早年隨家人于日本京都定居,而后又回到英國。他在英國思萊德藝術學院和倫敦藝術學院學習繪畫,欲成為一名石刻畫家。1909年,巴納德·里奇帶著他的石刻機搬到日本,預計開啟自己的職業畫家之路,而隨后不久的一次畫廊聚會活動中,每個藝術家都被要求將一些東西畫在一個罐子上,然后進行燒制,這制造了他與陶器第一次接觸的機會。“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奇跡,我被帶到了一個新的世界。我全心全意的扎進了一個工藝中”,于是他開啟了隨后60多年的陶藝生涯。他向日本傳統工匠學習古代陶器的拉胚技法,裝飾方法和不同的燒制方法。后來隨著日本逐步西化的藝術氛圍的發展 ,他將目光轉向中國。1914年,他前往中國,尋找真正的東方陶藝的精髓。
▲巴納德·里奇作品
再如濱田莊司,畢業于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窯業科,是國際著名陶藝家,為收有大量藏品的益子博物館的創辦人。通過大量藝術創作實踐之后,他參加了民藝運動。繼柳宗悅之后,他曾任日本民藝館館長、日本民藝協會會長。濱田的創作廣泛地吸收日本各地的日用雜器之美,其作品具有強烈的樸素氣息。濱田莊司更是被日本政府認定為民藝陶器的保持者,于1968年獲文化勛章,有《無盡藏》、《窯》等著作。濱田,作為畢生實踐民藝理念,并進行創作的日本陶藝家,將以禪宗的審美理念及哲學為中心的日本民藝陶藝美學介紹到美國及歐洲,使得歐美陶瓷業界了解到一種有別于過去的陶瓷藝術表現形式。同時,劉曉玉教授還分別對河井寬次郎、富本憲吉、梶原藤徳、宗像亮一、瀧田項一、船木研児、武內晴二郎、島岡達三、鈴木繁男等大批具有民藝審美特色的新一代的日本陶藝新人藝術作品進行了舉例與分析。
▲濱田莊司作品
課程第四部分,劉曉玉教授則從日本民窯陶藝的影響進行深入探討。日本民窯陶藝雖然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巨大影響,但非常完整地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點。通過民藝運動,日本人古老獨特且豐富的傳統文化,得以同當時比較先進的西方文化建立起了廣泛且深入的聯系,并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藝術家們從日本的民間陶藝中獲得原生態的活力,通過造型、釉料、裝飾等各種角度進行各自的創新,尋求在保護日本傳統陶瓷藝術文化的同時,積極地尋找切入近現代文化的可能性。同時,他們從社會、倫理、心理、多角度入手,將日用品之美的概念付諸實踐。與單純追求功利性功能的現代主義藝術潮流不同,日本民窯陶藝在思想觀念層面重新賦予了日本陶瓷新的內涵,使本民族的藝術融入到世界發展潮流之中,并且在發揮影響之時,不忘保持自身的可取之處。這使得日本陶瓷藝術在近現代美術史發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在民藝運動以后,日本的陶瓷產業普遍大量采用西方機械化生產方式,在器物造型與裝飾方面,也不斷接納西方的積極影響,使日本陶瓷產業進入現代化發展模式。由此可見,日本民窯陶藝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且有著相當的影響力,對后世也有積極的啟示意義。劉曉玉教授為學員們概括地講解道,日本民藝運動對日本近現代陶瓷產業的多樣化局面起到了推動作用,尤其是日本民窯陶瓷作為與官方重裝飾風格不同的一個創作流派,對日本普通大眾的陶瓷審美欣賞的普及和審美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使得在日本的許多民眾都能夠喜愛陶瓷、進行陶瓷創作,從而享受到其中的樂趣與美感。其次,民藝運動對傳統陶瓷的保護和繼承,影響了亞洲及歐洲的整個陶瓷產業,并且其形式和美感也深深地影響和啟發著后來的從業者的創作。
▲劉曉玉教授授課現場
課程結束之即,劉曉玉教授還對學員提出的問題——目前景德鎮市面上模仿日本陶藝風格的現代作品現象,作出了解析:日本民窯陶藝作品創作最初就是受到中國、朝鮮等陶藝作品的深刻影響,日本陶藝家在吸收外國技法之后,還是會融入本民族的特色。目前市面上這些作品的模仿也僅僅是停留在形式的模仿,達不到其真正的神韻。這種產生的區別是緣于創作人的民族性、文化性、審美性的差異,追其根本是因為各民族之間滲透的文化基因是不一樣的。
最后,項目主持人朱樂耕教授對本次課程進行了小結:《日本民窯陶藝》課程對學員來說至關重要,日本和中國的文化交流自古就開始了,要求學員們對中國傳統陶瓷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并感謝劉曉玉教授為學員們帶來精彩的課程。
▲課程合影
劉曉玉教授簡介及作品:
劉曉玉,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文化遺產保存學博士、現為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雙師型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江西省“井岡學者”特聘教授、江西省雙千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江西省百千萬人才、江西省遠航工程人才、江西省五一巾幗標兵崗,聯合國國際陶藝學會 IAC 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傳統顏色釉瓷燒制技藝傳承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吉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多次參加國內外陶藝交流展并獲獎,同時多次多地舉辦個展。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 1項,主持完成國家藝術基金2項,主持完成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 11項,國際合作項目 2 項,參與國家重點科學基項目和“十一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各 1 項。在研主持國家社科冷門絕學1項。在研江西省科技廳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1項。主持《中國工藝美術全集 • 江西卷 • 陶瓷篇(顏 色釉瓷)》的編撰工作。主持《中國大百科全書•陶瓷文化•陶瓷貿易與文化》的編撰工作。主持《中國陶瓷藝術史-明代卷》的編撰工作。
▲劉曉玉教授
▲《秋天的禪意》,高76.9cm,寬169.5cm,劉曉玉
▲ 釉下彩繪牡丹紋三足爐,口徑53.1cm,高25.1cm,劉曉玉
▲釉下彩繪輕舞飛揚四方瓶,長15.4cm,寬15.1cm,高40cm,劉曉玉
▲剪紙貼花雙龍戲珠紋碗,口徑13.1cm,底徑3.7cm,高5.8cm,劉曉玉
▲黑釉剔花梅花紋大梅瓶,直徑30cm,高58cm,劉曉玉
▲《一葉知秋》(整體),直徑98cm,高48cm,劉曉玉
▲《一葉知秋》(細節),直徑98cm,高48cm,劉曉玉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紅綠彩藝術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