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胎燒就彩虹來,五色成窯畫作開”。在妙悟中傳神,在傳神中肆意揮灑,用筆墨刻刀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為我們描繪出一個“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這就是“歸一樓主人”王一君,一個沉醉于陶瓷藝術世界的守望者。
一
春日的陽光溫暖明媚,灑進室內,照在我們的身上。一君穿一身月白色唐裝,安靜地坐在陽光里,蒼白的臉上泛著紅暈,眼神睿智和善。厚重渾樸的紅木茶幾上,放著幾個溫潤、精美的儒青瓷茶杯,熱氣騰騰的紅茶,閃著通透澄澈的琥珀色,茶香氤氳彌漫。蘭花優雅地盛開著,散發著若有若無的香氣。鵝黃色的迎春花,枝條柔軟,繁花似錦。博古架上,陳列著一君的藝術品,陶藝、茶壺、花瓶、刻瓷盤……
“歸一樓主人”王一君工作室坐落在昆侖鎮1954陶瓷創意園的最北邊,是我最喜歡光顧的地方。不僅僅因為藝術氣息濃郁,能夠欣賞陶瓷藝術品,更因為喜歡聽一君大師聊藝術。作為藝術家的王一君,平易近人、真誠率性、熱情好客。與一君交往不累,與他聊天,很舒服。
2012年與一君結緣源于一次采訪,從此相識相知至今,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所以一有空閑,我便來造訪一君,聊天喝茶,談藝術談人生。欣賞一君作品會令我忘卻俗世煩惱,還會有意外收獲。一君的成就也時時激勵著我,始終堅持讀書寫作,不曾懶惰沉淪下去。
提到王一君,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可能還會說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非遺傳承人、大工匠等等諸多頭銜……
《綠水青山》
王一君,號“歸一樓主人”,人們知道的多是榮譽稱號和各種團體組織的頭銜,對于他的這個“歸一樓主人”的名號,猛然一提,知道或能對上號的還真不多。據我所知,這個名號寄寓了主人的修為理念哲學思想。
結緣陶瓷于王一君而言是一種躲不開的宿命。王一君是在窯爐邊玩著“泥巴”長大的陶瓷工人后代,自幼特別活潑好動,對外界充滿好奇。常常從幼兒園偷偷跑出來,到淄博瓷廠的生產車間,和小朋友玩摔泥巴的游戲,比賽誰摔得最響。做陶瓷用的各種泥巴摔在地上,形態各異,幼小的一君感到好玩,便把它們收藏起來,悄悄晾干。第二天,再偷偷放到窯爐的匣缽里,焦急地盼望作品出爐。看到自己的作品由瓷泥變成光潔、神奇的瓷器,就很有一種成就感。這或許就是王一君最早的陶藝創作了。耳濡目染、浸身熏陶,牽動著他的發展方向,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專業畢業后,遂把美術與陶瓷融為一體,一頭扎進了陶瓷藝術的海洋。
創作的道路更是坎坷不平。他早期創作的作品連從淄博瓷廠選拔到省陶瓷評比的機會都沒有,無緣獲得社會各方賞識,自然也長期經歷了“埋在深山人不識”的階段。這段經歷對一君來說,是歷練,更是激勵,讓他更加刻苦努力。成名后,他熱衷公益,幫助更多的年輕人創業都與這段經歷有關系。
90年代末期,淄博瓷廠因不適應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轉換而瀕臨破產,而偏偏父母同時雙雙患腦血栓住院,兩位老人也是瓷廠退休工人,藥費沒法及時報銷,但病不能不治療,而且需要長期治療。一君是孝子,為了給父母治病,曾經在路邊租一間房子,一邊給人加工刻瓷工藝品以籌措醫療費用,一邊深入學習傳統文化厚植內蘊以融匯深悟陶瓷藝術,與志同道合的同行們共同踐行工匠精神,篳路藍縷守正創新深耕淄博陶瓷文化……
《繹》
現在的王一君是年輕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多次創作外事禮物,廣受贊譽,在中國工藝美術界是知名人物,可以稱之為名副其實的“大國工匠”。
在和王一君的閑談中,他曾多次說過:“支撐藝術家存在和提高的,終歸于其情感意識、美學修養、藝術見地、技術表現,然而決定和影響其藝術造詣和藝術成就的卻有很多很多因素,修為境界相輔相成、技道縈懷意蘊閎深。”
作為一名藝術家,能如此清醒,保持這樣一份恬淡心境,十分難得。
二
在王一君工作室二樓的展架上,有一件名曰《清月》的作品格外引人矚目:殘缺的圓月上,寥寥幾支寒梅透著清冷、幽香。
“這是人生的遇見。”王一君笑著給我講了這件作品的故事。
其實,這件作品原本是瓷廠工人不小心損壞的素坯盤,打算扔到廢品堆里處理掉。而從小在陶瓷廠長大的一君,深知每一件陶瓷從自然界的原料開采以及生產中各工藝環節艱辛過程,最終完工需要幾十道工序,耗費好多人工和原料資源、動力能源。所以他撿回來重新修坯,順勢創作了這個作品《清月》。
“如果按照辯證法來講,一切都在變化中,藝術家要敬畏自然避免教條,因勢利導地妙心調理,方得與天同契道法自然的審美格調”王一君說。
《清月》表現了一君的藝術感悟,表達了清月、寒梅在內斂中不失渾樸、大氣、粗獷、孤傲的精神品質。作品圓缺輪回、妙通自然的殘缺之美,更是蘊含著濃厚的哲學意味。
王一君的創作呈現出極強的藝術張力,他對于形、色、點、線、面、胚體、釉面諸多元素,對于諸多藝術門類與工藝技術,對于精細與粗獷、婉柔與剛勁、清麗與渾樸等各方式藝術語言,加以靈活處置,把傳統文脈與當代語境有機融合,甚至將“缺陷”也轉化成為一種藝術創作元素。
“知法無法,乃為至法。”聊起摯愛的陶瓷藝術,一君先生神采飛揚,侃侃而談,把我帶進了一片神奇而新鮮的藝術天地。他好像是這片神奇土地上拈花微笑的王者,點石成金,長袖善舞,用泥火筆刃詮釋自己對藝術、對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清風蓮韻》
“不識規矩門外漢,泥于窠臼是半殘”。王一君博覽群書、愛好廣泛,對繪畫、陶藝、刻瓷及其他藝術門類有很深的造詣和探究。他主張藝術創作應是靈魂的旋律、心性的流淌, 知“同則無繼” 則避開拘泥。創新性思維,必須是定位于人們的普遍的思維規律和價值大框架基礎上的突破性舉措。“創新”是“完善”和“發現”的過程,是繼承中的“革新”和“突破”。
我注意到一君對傳統藝術美學本質理解得非常到位,并且能夠舉一反三地把對美學規律的理解,融入創作活動中去,這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的具備,是一君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刻領悟的結果。這得益于他的廣識博覽,勤奮善學。王一君認為藝術是相通的,一種藝術門類固然有其特定的規律特征,但是不同藝術門類相互借鑒、活性融通,會活躍思想、拓寬藝術表達路徑,克服單一的技術層面限制,把內蘊與外相有機貫通。因此他博覽群書愛好廣泛,不僅專注于陶瓷藝術的研究與探索,還在相關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美術方面有一定的造詣和探究。
他非常注重對古代書法繪畫藝術的學習,豐富和完善自身的藝術創作,尤其是對于宋代文人繪畫和陶瓷這一巔峰藝術的浸淫習染,極大地提高了王一君的藝術創作,使其作品氤氳著濃濃的文人氣息。一桿竹、一片葉、一尾魚、一只雀,靈動、自然,雖是一隅一物,但折射出藝術空間的清新與和諧,賦予空間以生命。王一君的藝術創作簡約、雅致,無論是對作品本身還是對欣賞者,都給予充分地尊重,給思想留有足夠馳騁的空間。
陶瓷是火與土的藝術,一君努力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融入五行之中,把對人生的感悟用陶瓷語言傳遞出來。
也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情景交融、具有獨特的氣質和韻味,更富有創意和境界,真正賦予瓷器“生命”,從而通靈妙韻、富有生命力。
譬如他的窯變釉刻坯作品《愉悅心靈》,圓盤中央由白線勾刻一條魚,線條雖如傳統民窯紋飾一般簡約卻形神兼具,周圍的窯變釉色彩斑斕,形成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整體形如一只清澈的眼睛,通往人心靈深處的一方凈土,而眼中的魚象征著如魚得水的愉欣。作品角度新穎,留給觀者巨大的想象空間。
《萌者盡達》
他用暖色塊的暈染極好地表現了雛雞的純真稚萌;他用窯變釉作為畫面背景,寥寥幾筆就完美傳神地表現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經典意境;他反復揣摩石頭的紋理和形態,將“石頭”生活化、社會化;他將竹子幾近于線條化,賦予其“瘦”“筋”形體下的“倔強”性格意蘊;他將工藝過程中的缺陷成功地轉化為一種意境,完成了缺陷美的轉化和再創造。
從材質的選擇,到造型與功能的設計到成型工藝、畫面裝飾、釉色配置、施釉方式、燒成氣氛,王一君認為是系統工程。在不懈地努力下,他感物通靈,創作出一系列的古典與現代融匯的作品,惟精惟妙,匠心獨運,主題突出,形神合一,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
環顧王一君工作室,在諸多的作品中,顯眼處擺放著華冠高聳、斗志昂揚、引頸啼鳴的雄雞瓷藝,墻壁懸掛著雄雞國畫,展柜里擺放著刻有毛茸茸雛雞的茶壺。2016年陶玉玲、葛存壯、梁信、謝芳四位老藝術家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其獎品是王一君創作的以雞為題材的“吉語·通福”。
2019年,王一君創作了《點贊新時代》《青山韻》《愉悅》等歌頌新時代的作品,較好體現了傳統與創新的有機結合,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王一君的作品,也得到了外國藝術家的高度評價。2015年8月和10月間,他兩次應邀赴韓參加陶瓷文化交流,與韓國國家級陶瓷名匠徐光洙、林恒澤、金世龍、金福漢等結下了深厚友誼。他們被王一君的藝術高度、因材施藝的大智慧、緣物結思的隨緣感應所折服,金世龍對王一君說:“您就是陶瓷藝術的‘神來之手’。”而林澤恒、徐光洙更是現場摘下標志自己國家級名匠身份的徽章給王一君配戴,稱贊他才是真正的名匠!
王一君多年來創作國禮,深耕工匠文化,但是其藝術作品卻極少表現出“工匠氣”,反倒是凝煉、簡約、淡雅、疏朗,表現出濃郁的文人氣息。
“守正創新,大道至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藝術終究要回歸本真。”王一君平靜地說。
三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一把刻刀劃過靜謐的夜幕,一把小錘敲開黎明的晨曦,他的作品獨具匠心,巧奪天工,作為外事禮物漂洋過海,擦亮了淄博陶瓷名城的名片,把當代國窯的品牌推向世界。”這是2014年一君榮獲感動淄博人物的頒獎辭。
一年一度的博鰲亞洲論壇4月7日在海南博鰲開幕,王一君應邀創作2013年博鰲亞洲論壇與會六國元首的刻瓷禮品。春節剛過,王一君便接到定制通知。人物肖像刻瓷與創作其他題材的刻瓷作品相比難度較大。肖像刻瓷要求創作者必須具備深入細微的情感體驗能力、精準深厚的造型功底和高超精妙的雕刻技巧。王一君深知肖像刻瓷絕不是簡單地模仿、復制,需要創作者在原型基礎上進行再創造。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盡管王一君具有豐富的創作經驗,此刻仍然感到壓力沉重。
《肩上的云》
他閉門謝客,推掉所有應酬和業務,專注研究琢磨大量的創作對象相關資料,感觸把握與會六國元首性格特征和精神氣韻。一君頓悟彩色肖像刻瓷為突出主題,不以背景奪主,實際創作時不應只簡單地理解為去掉背景,而是深入解析本原色、光源色與環境色對效果的影響,把神態、形象、結構、色澤、質感等與光影整合出理想的融合點,肖像刻瓷妙境即在此。
工作室里,王一君廢寢忘食、專心創作。累了閉閉眼,養養精神接著干,完全進入一種創作的癲狂狀態。接近一個月,他食不知味、夜不成眠,外貌脫形,人瘦一圈,眼睛因為極度疲勞而充血干澀流淚。由于勞累過度,王一君病倒在工作室,仍然掛著輸液吊瓶,堅持創作。
王一君終于趕在博鰲論壇開幕前夕如期完成創作,六件作品完美再現六國元首風采。作品刀法精湛、雕刻細膩,人物氣韻生動、個性鮮明、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呈送六國元首時,各位元首莫不為作品非凡的表現力而深感驚異和歡喜。
四
在王一君的藝術工作室里,每隔幾天就會看到這樣一幕:師徒幾人坐在一起,對著一件作品,時而比劃一番,時而疾筆一番。這位老師,自然就是王一君。而其中一位學生便是王一君的徒弟張海生,一位只有80分貝聽力,僅能聽到火車從身邊經過的響聲的聽力殘障人。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陶瓷藝術界的大腕,想投入王一君門下的人不計其數,但極難如愿,而王一君卻不因海生聽力障礙而拒絕,仍然收其為徒,并且在教導這個學生身上,花費了比別人多數十倍的精力。
在王一君孜孜不倦地教誨下,張海生的刻瓷水平突飛猛進,作品多次在國家和省工藝美術展中獲得金獎,被評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省工藝美術行業技術能手”,王一君倡導技能幫扶特殊群體,張海生成為聽障特殊群體技能幫扶的帶頭人,被山東省委省政府評為山東自強模范。疫情其間,研編了啞語刻瓷教材,拍成視頻,助力居家抗疫,免費網上教學,扶殘助殘,推動殘疾人幫扶事業發展。正是王一君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才讓張海生和這些聽障群體在藝術道路上繼續前行,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牛蘊洪福》
徒弟劉小剛精心制作了半月的作品,為了趕進度,整體畫面接近收工時,瓶體出現了局部裂紋現象,心急如焚的劉小剛搬來救兵王一君,看老師有沒有辦法挽救?王一君老師出主意,利用兩種工藝相結合,來豐富藝術效果,化解當下問題,于是分別在三個不同點,設計了三個不同形狀的“鋦釘”,銅質“鋦釘”做的是一個小船的形狀鑲嵌在底部裂紋處,位置正好在水中,在一流水處用銅質“鋦釘”做的是一個小橋的形狀進行鑲嵌,上部“鋦釘”做成彎月形進行鑲嵌,鑲嵌后再看整個作品,兩種藝術,配合的渾然天成,巧奪天工,最終贏得客戶的贊嘆,對該作品的創意非常認可滿意。
王一君認為:“藝術創作不是產業標準的刻板生產,作者的心境都會在作品上活性體現,關鍵看你用什么眼光去審視,所謂的天人合一不是天和人的合作,而是合理順應自然運用,悟到人與自然的契合、工藝表現力之間融合……”
生活即藝術。美滲透在生活的各個層面,生活中藝術無處不在。王一君知識淵博,授課風趣靈活,循循善誘,待學生如親人,從不搞滿堂灌、填鴨式的呆板傳授,而是以社會為課堂,以生活為教材,以大自然為載體,挖掘學生潛力,陶冶藝術情操,啟迪創作靈感,總能讓學生自己悟出藝術的大美境界。
2020年,他已經有入門弟子22人,培養出中國陶瓷大師2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9人,以及多名省工藝美術名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特教老師……
“我的徒弟們各自都有工作室,他們的工作室又能影響帶動更多的人,讓更多人了解陶藝,愛上陶藝。”王一君說,“一部陶瓷史就是一部中華文明發展史,作為陶瓷藝術的傳承人,我有義務傳播陶瓷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并熱愛陶瓷藝術。”在陶瓷藝術的王國,王一君與時俱進、日益精進的同時,孜孜不倦培養學生,不斷發現新人,把自己的畢生所學無條件傳授給學生。
五
2019年王一君受邀來到云南臨翔碗窯村助力鄉村振興,發現碗窯陶土品質優良,這里民風淳樸,工藝原始,是一片尚未開墾的處女地。王一君走訪、調研、切磋,他毫無保留地口傳心授。
2019年、2020年,在他的努力下臨翔區舉辦了兩次“云南臨翔國際柴燒創作營”活動。作為活動的發起者、倡導者,兩次活動的全過程王一君一步不離地堅守在碗窯村創作營,他把自己當成東道主,與前來的各位藝術家一起創作、一起探討,與當地的制陶藝人一起捏泥拉坯、點火燒窯。通過舉辦活動,碗窯村的陶瓷文化迅速提升,鄉村產業和旅游產生了影響力,借著陶瓷文化旅游產業的紅火發展,當地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分享發展的變化,王一君也被聘為碗窯村“名譽村長”。
此情依舊少年
他是“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的發起人之一,帶頭在園區設立展室,并力薦各位大師入園區設立工作室,充實園區力量,提升園區檔次。他還組建中華陶瓷大師聯盟國際陶藝家(淄博)交流創作基地,邀請國內外藝術大師來此進行創作筆會,舉辦了國內首次中華陶瓷大師聯盟赴法國盧浮宮作品回歸展等活動,積極推介家鄉的文化品牌,讓中國陶瓷文化走上世界,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王一君參與《山東省工藝美術保護辦法》調研、制定3項陶瓷門類山東省技能大賽標準,運用淄博陶瓷材料特性和工藝元素,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整合多種陶瓷工藝方式,融匯時代精神、文化意蘊、設計理念于一體,從而使新時代陶瓷創作成就達到新高度。總結刻瓷技法要素理念,創新刻瓷技法與釉色結合,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百花杯”特等獎,創造了山東省工藝美術行業最高獎項歷史紀錄。
王一君還積極探討推進做大做強淄博的陶瓷品牌,并提出把地方特色工藝納入地方課程教育,傳承和復興優秀地域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理念和倡議。
王一君的工作室成為“山東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2015年12月,工作室曾迎來100多個華僑的孩子們參觀學習,王一君說:“一部陶瓷史就是一個中華文明史,這些孩子都出生在國外,作為陶瓷藝術的傳承人,我們有義務讓他們知道中華文化史和他們的根脈在哪兒。” 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陶瓷作品的設計中,會使作品更具傳承意義。”要“用活性的陶瓷設計理念引領創新,讓創新驅動陶瓷文化發展。”形成齊文化與淄博陶瓷融合發展。
王一君說,陶瓷藝術讓他明白了尊重歷史、敬畏自然。
閱得萬象終歸一。“歸一樓主人”的藝術創作由絢爛繁華走向簡約純凈,意味著藝術境界和藝術格調的升華。而這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和民眾所需要的。
原載于:淄博陶琉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