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丙軍,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河北省工藝美術學會副會長、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蘆葦畫技藝傳承人。多年來潛心研究中國民間工藝及現代裝飾藝術,主持研制的蘆葦工藝作品在國內外展覽中多次獲獎。
白洋淀蘆葦歷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記》中已有記載:淀中有蒲柳多葭葦,蘆葦也稱“蘆”或“葦”淀中俗稱葦子。 蘆葦是白洋淀人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作物,以皮白質佳素負盛名,蘆葦用途很廣,經濟價值頗高,有“鐵桿莊稼,寸葦寸金”之說,葦子可造紙、織蓆、打箔、編簍、打簾和制作蘆葦工藝品等。
白洋淀蘆葦畫是安新縣傳統手工藝品,在八十年代工藝日趨成熟,精選白洋淀特種蘆葦及其它材料,經分類、切割、壓平、雕刻、編織、組裝等多種工序制作而成,畫面本色天然,古樸典雅,花草魚蟲、人物建筑、山水風景盡可展現,栩栩如生。
楊丙軍曾多次出訪歐美及東南亞地區,受到各國政府及友好人士的高度贊譽。他對白洋淀蘆葦藝術的開發研究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 其 創作 是民間傳統工藝與現代裝飾藝術 相結合的結晶,是經過多年辛勤探索所付出心血的凝聚。 展現了白洋淀美麗的自然風光和 豐富的人文歷史。
古往今來,雄安地區的歷史文化在延續與發展創新中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符號,顯示出蓬勃生機和強大活力。這種歷史文化傳統在承載當地人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同時,也為雄安新區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礎和強大的推動力。
2018年5月 雄安非遺 蘆葦畫參與了外交部藍廳面向世界首推雄安新區發布會。 同年6月,楊丙軍的 蘆葦畫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的京津冀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亮相。
在國家提倡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蘆葦畫雖然面臨人才不足、品牌意識淡薄等問題,但關注白洋淀,關心蘆葦畫創作的人越來越多。 2004年,河北大學蘆葦藝術研究所成立,通過與河北大學的合作,蘆葦畫的發展有了更多可能。書本記錄、課堂教授、田野調查……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接觸蘆葦畫,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得到社會認可。 學 員們 到工作室 學習 時, 楊丙軍 不僅給他們展示蘆葦畫制作過程,也讓他們自己動手,發揮想象,創作一 幅屬于自己的蘆葦畫。 通過這種方式,激發了 學 員 的 興趣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們中有些 學成后還把自己的手藝傳給了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