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華東陽市城北工業新區的一處宅子里,黃小明正伏案繪圖。筆尖輕輕滑過白紙,不一會兒,一頭馴鹿的形象便躍然紙上,長角分枝繁復。
黃小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這處宅子里,有他的木雕博物館、木雕工場、木雕家居館、非遺傳承展示館,還有他花4年打造的木雕家院,全屋采用榫卯結構,不見一顆釘子。木雕,融入了工作與生活,是他一生的事業和追求。
刀木春秋40載,技藝已成慣性,熱愛與呼吸共存,黃小明在意的,是如何將1300多年歷史的木雕非遺技藝傳承下去。這個關于非遺傳承的共性問題,他以作品和帶徒的方式踐行了數十年。
從極盡奢華的乾隆皇帝寶座到磅礴大氣的國家級會議壁掛,從精美絕倫的宴會廳家具到耐人尋味的木雕裝飾,那是匠心重工的故事。黃小明曾帶著他的木雕作品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展覽,讓東方韻味驚艷世界。
從江南煙雨的古鎮風情到寧靜悠遠的雪域圣地,從尼羅河畔的古國埃及到偉大隱秘的吳哥古跡,那是巧思精工的故事。黃小明愛旅游,他將旅途中的所見所聞繪制、雕刻,融眼前的景與心中的情,化作木雕藝術品。
“木,扎根土壤,那是它的自然生命,當它在木雕匠人的手里,就該被賦予新的藝術生命。”在黃小明看來,手中的雕刀和木雕技藝只是工具,不斷創新的文化才是東陽木雕的內核。
當行至大漠深處,黃小明曾為沙漠中的胡楊樹所打動,由此創作了《胡楊之韻》。傳統東陽木雕的特色是點線面結合的浮雕,黃小明則將中國畫中的寫意筆法移植到木雕中,改變線條的粗細、韻味、節奏和動感,使得線條錯落有致,表現出胡楊樹倒而不死的筋骨和精神。這件作品在中國美院展出時被專家評價為“跨越藝術高原的代表作”。
黃小明還創新速寫木雕、超現實木雕、取景框木雕等形式。他認為,東陽木雕發展至今,要在技法、表現形式、雕刻的豐富性和文化內在的表象性上下功夫,因材施藝,創作符合當代人審美情趣的作品。“藝術當隨時代,手藝當領時尚。”黃小明說,只有高質量、有生命力的木雕作品才能受到歡迎,這也是非遺傳承該擁有的先決條件。
木雕家院
“東陽木雕的傳承,必須走出區域性的壁壘和文化水平的局限。”為此,黃小明于2016年跨界聯合另外三位工匠大師,通過互聯網發起全球招徒,并經嚴格面試招收了21名木雕弟子,其中不乏清華大學、魯迅美術學院等高校的學生。6年過去了,他們依舊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木雕藝術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