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是什么?具象如數不清的山、流不斷的水、植在畫里的徽派建筑、恍如隔世的鄉野田園;抽象似跨越千年的寧靜祥和、握在手里的經年不息、落在時光深處的咂摸回味、悠遠傳承的美學徽韻。這就是王祖偉出生、成長、生活的地方,也是他探尋、沉思、鐫刻的所在。
對于王祖偉來說,沒有哪里比徽州更讓他愛得深沉;沒有什么比走進它、深入它、呈現它更有意義。從一個徽州孩子,到一代歙硯大師,他將全部的人生經驗、畢生的成就所獲都留在了徽州故土,獻給了無限“徽”煌。
一、大在生輝
18歲,青春正值最熱烈之際,也是人生首陷迷茫搖擺之時,關于職業、關于未來,都是太過宏大的命題,來不及多想,只能跟隨命運的洪流一路向前。走進硯雕,似冥冥中的注定,或許也印證著那句“老天爺賞飯吃”的天選俗語。
從1986年初入硯雕,到2006年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0年,是手捧榮譽時所感的“彈指一間”,也是細數來時路的“漫漫半生”。
一生擇一業的故事,在外人看來總是浪漫,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這是充滿著如何艱辛、困惑、挑戰的一路。“就像徽州的山,一座連一座,你能怎么辦,翻過去,再翻過去,你不知道山那邊會有什么,但那一定是個更大的世界。”
從為謀生到去更大世界,榮譽的加持,讓王祖偉更堅定硯雕所向的一路。把時光刻進作品,當成就實至名歸,2012年,王祖偉被正式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歙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并成為歙硯首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閃亮的榮譽,不是故事的結尾,而是其中的篇章。當時間劃過這個章節,不停的思考、不停的深入、不停的創作、不停的沉淀,是王祖偉常態般的“徽州匠心”。而這般“匠心”,在2023年耀閃出“亞太手工藝大師”的璀璨光芒,不僅再一次佐證了王祖偉“歙硯國手 源流有自”的品格,更填補了安徽省工藝美術領域“亞太手工藝大師”的空白。
二、大在作品
如今,站在花甲門邊的王祖偉,向前一步是對生命的坦然,向后一眼是對歲月的感恩。感恩與硯雕相遇,感恩在科班的歷練、與家學的相逢,感恩沉浸在每一方作品里的技藝、情感、頓悟。
無論是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工美珍寶館永久收藏的獨出機杼《蘭亭雅集》、《虛中潔外》、《楓橋夜泊》,還是為歙硯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制的驚世佳構《琴魂》;無論是被遴選為黃山市魅力城市文化瑰寶的硯逸韻高《日破云濤萬里紅》,還是蟬聯2004、2005年度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金獎的文足神清《阿房宮賦》;亦或是蟬聯2015年中國玉石雕刻藝術百花獎金獎、2016年中國工藝美術術百花獎金獎的典雅絢麗《田歌》、《新安攬勝》,亦或是煌煌巨制、卓絕當代的儒道釋系列硯作《孔儒》、《悟道》、《佛陀》……對于王祖偉來說,每一方作品,都是唯此其一的靈感所源、傾注所得,而榮譽的光環則讓他深信歙硯雕刻技藝的每一點滴傳承、每一步履發展,都充滿無限的意義。
大在學術
在王祖偉看來,每一方作品的深入,是一個個詳實的故事,而每一次榮譽的所獲,則是歙硯發展的源源動力。
從每一尺寸硯石的勾勒、打磨、雕琢,到硯雕技藝的傳承、創新、發展,“魚”有授盡的一天,“漁”是徽煌無限的靈魂。
近40年身體力行的硯雕致力,幻化成王祖偉對歙硯技藝和硯雕行業的研究心得——
硯道潛修“以硯為根、以道為魂”;硯學遵循“固本流遠、汲古開新”;硯藝踐行“取精用宏、盡微致廣”。硯風丕振“文質并重、天人合一”。
如果說成功的作品是王祖偉“己欲”所得,那么致力行業的發展則是他“施人”的另一追逐。他先后于2008年11月參與起草《歙硯地方標準》,2013年參與起草《徽州四雕術語》,2013年8月參編《硯叔》,2011年4月走進清華大學授課硯文化,2020年主編《歙硯古今》,2021年參編《歙硯志》,近年來編校《安徽工藝美術全集·文房四寶》《中華硯文化匯典》及首倡并撰寫《硯道概念》、《硯藝概述》、《硯學概要》、《硯文化概觀》等導論,建立了硯文化體系的基本框架,這也再一次奠定了他在亞太手工藝大師級的學術地位。
三、大在德行
20歲,拿起刻刀,討生活;30歲,沉浸技藝,為作品;40歲,糾結不惑,尋未來;50歲,匠心不輟,論行業;60歲,靜坐硯前,思發展。
薄意、淺浮雕、深浮雕、高浮雕、鏤空雕、線刻,在王祖偉心中,沒有什么比這些硯雕技巧更熟悉,也沒有什么比它們更叫他心生敬、畏。
“敬的是,它們都是老祖宗一輩又一輩傳下來的,這是技術,更是智慧;這是作業,更是做人。畏的是,這些技藝如何不打折扣地繼續傳承下去,今天的歙硯會給后人帶去什么,后來的歙硯又會給歷史、文化帶去什么。”
這樣的自問自答,常常讓王祖偉不能自已。在見過日本愛知世博會、香港國際徽商大會、臺灣文化藝術交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上海會議、中國藝術研究院歙硯徽墨研討會、徽匠神韻進故宮、中華硯文化高峰論壇等“更大的世界”后,王祖偉不自覺回到自己安靜的小院,與硯石對話,向歷史求解。那個18歲不知何去的宏大命題,真的成了一個宏大命題。
所幸,“更大的世界”和“豐富的閱歷”,以及“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為他直面的“歙硯未來發展”的宏大命題,點亮了方向。作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在全國兩會期間聚焦傳統文化復興,提出世界遺產、中華文化、文旅加持等相關建議,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四、大在精神
“站在聚光燈下,要有站在聚光燈下的大氣;坐在雕刻案前,要有坐在雕刻案前的從容。硯雕藝術,也是一樣。呈現世人面前,必須有巍然的氣場、精妙的細節,而握在雕刻人的手里時,它也能經得住反復打磨,屢屢雕琢。”
王祖偉這樣說自己,也這樣說硯雕。
近40年的硯雕生活,早已讓王祖偉的每一筆每一刀都雕心刻血、物我交融、刻心暢神。如今,再立案前拿起刻刀,王祖偉仿佛從遙遠的大千世界一路回到從前的徽州大山,一座連一座,慢慢去翻,從容去翻,篤定去翻,翻見夢里的前輩,翻見燦爛的未來。
“光給人方向,也給人力量;我榮膺全國最年輕的亞太手工藝大師,增添了工藝美術界的自信,更期待著中華文化的大放異彩和世界工美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王祖偉大師的所言讓我又一次堅定了生命在學習中成長,人生在思考中升華的哲理,愈發堅信歙硯之光的無限“徽”煌!
王祖偉簡介:
安徽歙縣人,亞太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歙硯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房四寶協會高級顧問(第六屆),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專家庫專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委員會雕刻藝術專委會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硯文化藝術專委會副主任,全國民族技藝執教委委員,同濟大學客座教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特別顧問,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硯文化專業委員會顧問。
精硯藝,善金石,喜詩書畫,好文史哲,崇尚自然、國學、經典。書法上溯秦漢,取法二王,常習南帖北碑;繪事高古,以書入畫,承新安畫派正脈。上世紀80年代,在校專科學習硯雕創作和理論,后入安徽歙硯廠高檔創研室專事歙硯創作;上世紀90年代,被攀枝花市作為專業人才引進,參與苴卻硯的高端創作研發。師從業界學者型大儒、硯文化先行者、歙硯奠基人胡震龍先生,得其文人硯和家學之傳,遂兼科班與家學、創作與理論之長,能專業系統的認知和傳承文人硯的純正傳統法則,首倡硯道"以硯為根,以道為魂”;硯學“固本流遠,汲沽開新”;硯藝“取精用宏,盡微致廣”;硯風“文質并重,天人合一”。其硯作講究傳統與現代的兼容并蓄,先天與后天的和諧統一;注重詩書畫印硯的五位一體和文學、藝術、美學、哲學、手工的相得益彰;強調或韻或質,或意或法,或態或勢,為識者所稱。刀筆縱橫捭闔、大氣磅礴、應物象形、隨類賦采、神韻精妙、內涵沉雄,豐滿常新。山水雕琢,世推獨步。《日破云濤萬里紅》、《新安攬勝》抗鼎硯作先后被遴選為魅力城市黃山市的文化瑰寶和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代表力作《蘭亭雅集》、《虛中節外》、《楓橋夜泊》、《奇峰秀石》硯作先后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工美珍寶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永久收藏;歷時十五年的煌煌巨構《孔儒》、《悟道》、《佛陀》堪為硯界高峰;2010年和2013年分別受邀為黨和國家前主要領導人特制國硯珍寶在業內成為美談。曾多次參加日本愛知世博會和上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區間會議等國際大性文化活動及國內專業的高端學術研討會。
2008年參與起草《歙硯地方標準》;2009年任《四寶精粹》顧問;2011年受百年清華之邀授課《歙硯與徽州文房四寶》;2013年參與起草《徽州四雕術語》;2013年主編《硯叔》;2016年首倡硯道概念;2017年任《經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藍皮書(2017)》編委;2018年被聘中國工藝美術全集《安徽卷》編委;2019年任中華硯文化匯典學術顧問;2020年主編出版《歙硯古今》;2022年任《歙硯志》編委;2023年首倡《硯藝概說》導論、《硯學概要》導論、《中華硯文化概觀》導論等,為其奠定在硯界的學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