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縹緲云層的溫柔環抱之中,深中通道宛如一條神圣的祥龍,蜿蜒匍匐于浩瀚無垠、蔚藍深邃的伶仃洋上,既莊重又靈動。五桂山的蒼翠與大海的遼闊在此刻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動人心魄、生機盎然的自然畫卷——如此震撼心魄的景象,不是一張照片,也不是一幅畫,而是粵繡(雪花仿真繡)非遺傳承大師、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周雪清團隊傾注三個月心血與匠心的作品:《龍騰大灣區》。
以針為筆,以線為墨,一針一線精心繡制“針尖奇作”。目前,這幅作品在中山溫泉賓館展示,在深中通道通車前夕,正式和大眾會面。凝視繡作,山與海的對話,靜謐而深邃,共同編織著一個關于生命力與希望的永恒傳說,讓人不禁沉醉于這份自然與科技的壯麗與和諧之中。
故事,要從一幅照片說起。
一個偶然的機會,周雪清看到了中山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黃春華拍攝的深中通道,給了她很大的震撼。回憶起看到照片時的激動,周雪清感嘆,“在云霧的圍繞下,深中通道宛如一條祥龍匍匐在伶仃洋,既具有龍騰的氣勢,同時又不失柔美,剛好跟刺繡材料剛柔并濟的性質能夠融合。”
2024年2月始,周雪清攜學生徒弟8人,開始了《龍騰大灣區》的創作。
各式繡畫與旗袍等刺繡精品陳列其中,猶如踏入一個藝術展館——這就是周雪清位于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首層的工作室。一側工作間內,只見兩位繡師正埋首于針線之間,繡制著藝術精品。
“我們把整個刺繡的過程制作成一本小冊子。”周雪清讓學生拿來一本紅色的小冊子,隨即,周雪清翻看著小冊子介紹起《龍騰大灣區》的制作過程。
“真的不是這么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落到一針一線。”在《龍騰大灣區》這幅作品的創作征途中,周雪清及其團隊遭遇了重重挑戰。但她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心態,面對難題采取靈活策略,優先處理可行部分,逐步化解難關。
比如,橋墩的繡制尤為復雜,其蜿蜒多變的形態與光影交錯,使得配色超過二十種色彩,需繡師精準捕捉光影變化,頻繁換線,確保每一處細節都精準無誤,任何細微差錯都需拆解并重新繡制。
繡品的精細,讓人拍案叫絕:橋塔之巔,“深中大橋”四字以精湛繡技躍然其上。然而,這四個字,總長僅8毫米,每個字卻精細至約1.5毫米寬,繡腳之細,每針不足1毫米!這不僅是對繡師技藝的極限挑戰,更是對耐心與專注的極致考驗。
“我們繡出來了,由于攝影器材的局限,這種效果(在原稿上)拍都拍不出來。”周雪清對此感到很自豪。
“1,2,3,4……”15根!周雪清一邊數一邊介紹繡制橋塔鋼索時遇到的挑戰,需先以捻絲技法模擬鋼索質感,再通過繁復的定位過程——15根繡花針循環定位120次,確保每一根鋼索都均衡定位。這個過程既復雜又精細,任何繡花針間距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需重新細致測量與調整。
在云層的表現上,創作團隊起初嘗試捻絲技法卻未達理想效果,但周雪清一直把這件事記在心里,“就像解不出來的數學題,一直記在心里。”
一次偶然的機會,周雪清被隨風飄落的木棉花絮所啟發,決定將自然之美融入刺繡之中。經過精心挑選、清洗、晾曬與殺菌處理,這些輕盈的木棉花絮與蠶絲線巧妙融合,為作品增添了一抹云霧繚繞、如夢似幻的意境。
海面的繡制同樣歷經多次調整與創新。周雪清敏銳地捕捉到海風的靈動與水面的波光粼粼,果斷調整針法,以交叉針法疊加于平鋪之上,生動再現水波蕩漾的景象。而天空的繡制則采用更為柔和的交叉針角度,使畫面更顯寧靜與深遠。
最終,這幅凝聚了無數心血與智慧的《龍騰大灣區》得以完美呈現。
扎根中山,推進粵繡與蘇繡交融
周雪清出生于蘇繡世家,從事刺繡40余年,扎根廣東中山創辦工作室,工作室被評為“中山市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中山市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等。
1995年,周雪清跟隨愛人來到中山,至今已經29年之久。作為刺繡人,到中山后,她時刻關注粵繡相關的動態,接觸粵繡的針法,探索粵繡針法的創新。在不斷了解中,她發現粵繡和蘇繡很多針法都是相通的。
2006年,周雪清在中山書畫院開展了自己的首次個人刺繡展覽,讓中山市民第一次近距離地領略到刺繡之美。不久后,市群藝館也與周雪清合作開辦工作室,對外教授蘇繡。很快,周雪清成立了“周雪清刺繡藝術工作室”,也稱“清繡坊”。此后,她致力于把蘇繡和粵繡技藝融合創新,獲獎累累,先后獲得國家級獎項30余項,其中百花獎3項,省市級50余項。
“我一直在醞釀創作描繪中山元素的作品,創作《龍騰大灣區》之前,也做過一些孫中山、鄭觀應的肖像,但我一直希望能做一些人文景觀類的繡畫作品。”周雪清說,刺繡與繪畫不同,不能乘興揮灑,必須先有繡稿,再經過針線分析繡稿內容,理清繡稿的構圖與細節,接著上繡繃、配線、定針法,最后刺綴于織品上。
恰逢這幾年深中通道的建設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周雪清直覺深中通道會是一個不錯的主題:“我就想可以先把深中通道這個概念做起來。”經朋友的介紹,結識了黃春華與他的攝影作品。
“《龍騰大灣區》不算是蘇繡作品,而是一種粵繡和蘇繡的融合創新,包括我的一些新的針法。”其中,雪花針法就是周雪清在探索蘇繡與粵繡的融合時創新而成的。
“深中大橋”的文字繡制效果
周雪清告訴筆者,其獨創的具有香山刺繡特色的“雪花針法”,是在繼承和延續蘇繡60種針法的基礎上,將蘇繡的亂針繡與廣府的旋針、雞毛針在實踐中進行的融合創新。雪花針法能讓刺繡作品呈現出立體感,從不同的角度閃爍不同的光澤。在周雪清的作品里,對雪花針法的應用頗多,在《龍騰大灣區》上也不例外,“在山脈上有一些樹、一些綠意就是用雪花針法做的,南沙島的這部分也基本上是用雪花針法來做的,包括我們云盯上去也是用的雪花針法。”她解釋。
“在每一個時代,都有像我這樣的繡娘在做這么一件事情,刺繡藝術才得以傳承。”談及《龍騰大灣區》這幅作品對刺繡藝術傳承的意義,周雪清謙遜地指出,她既是這一古老技藝的傳遞者,也是受益者,“每每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都會懷著一種崇敬之心、敬畏之心。”
“盡管在制作的過程中花費很多時間,但看著作品一點點成型,(我)感到非常興奮。”周雪清在《龍騰大灣區》上也在不斷地做新的嘗試和創意,諸如以木棉花絮巧妙模擬云層翻涌,或是以五桂山的意象替代實景建筑,這些靈感的突發奇想都是在創作中迸發的。她認為歷史上無數繡娘在創作過程中,或許也經歷了類似的靈光一閃,正是這些偶然的巧合與不懈的努力,共同編織了刺繡藝術豐富多彩、代代相傳的針法圖譜。
歷時3個多月能順利完成這樣一幅作品,周雪清很感謝團隊成員和社會的助力。“其實也挺有意思的,當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多材料就都有了,大家都在助力這件事情。”周雪清感慨道,若僅憑一己之力,這幅作品的誕生恐需跨越至少一年的漫長時光。
“我很榮幸能夠創作這一幅作品,作品被安置在一個好的位置,文化能被看見,對于文化的傳播與弘揚是很有意義的。”《龍騰大灣區》是一幅歷史性的作品,她深知,這不僅僅是一幅繡品的誕生,更是對那些默默奉獻的建設者們的最高禮贊,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致敬。
周雪清,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粵繡(雪花仿真繡)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高級(正高)工藝美術師職稱,榮獲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三八紅旗手、中山市十大工匠等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 張燕冰 羅麗娟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