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大概是現代中國人“最熟悉的陌生人”了。提到墨,我們就會聽見漢簡一冊冊被展開的歷史回響,會看見吳帶當風曹衣出水的奕奕神采,會浮現歷代書家揮毫紙上的遒勁鏗鏘,甚至能窺見文人書房的清雅別致。
汪節庵仙人墨 王毅提供
中國手工制墨已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自邢夷制墨、廷珪南遷,經歷代文人甚至帝王傾注心血,至明清徽墨綻放異彩……墨,早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可是,當今若不是資深的藏家,或者極講究用墨的書家、家,國人與墨之間似乎隔著一條巨大的鴻溝,難以觸及、無從了解。
秦權墨 王毅提供
任何一個歷史物件都將面對這樣的疑問——被記住,還是被遺忘?回答似乎不是一種選擇,倒更像是愿望和現實之間的矛盾與無奈。被遺忘是因為我們的時代在飛速更新,我們的生活方式在天翻地覆。但如果被記住,它們該以何種面貌、何種方式呈現呢?
傳統手工制墨
當讀到“熬盡燈油瀝盡膽,留取烏金千秋照”的詩句,當捧著古老墨模感受匠人的全情投入和極致巧思,當翻看明代墨譜驚嘆方寸之墨包容天文地理——“徽墨”所留存的,何止是徽墨本身?分明是古人物善其用的器物觀,是借物明理、道器不忘的價值追求,是我們今日享用的文明背后實實在在的力量。在“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藍圖中,我們追求的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價值!
黃賓虹《黃賓虹輪天地人圖》、《筆法圖》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從來不是在行為上“回到過去”,而是必須立足當下,為前行之路汲取養分。“寂光內涵,神采堅持”“質堅如玉”“萬載存真”……古人對墨品質的追求,正是華夏先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文苑精華集錦墨 墨匣 墨票 王毅提供
中國歷史上墨產地的變化
百年的近代史,中國人在千難萬險中練就了奮力奔跑的習慣,當我們快一點、再快一點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不止一次自問:持續前行的動力,是在更快的前方嗎?不,這份動力的獲得,恰恰是在我們身后。
御園圖集錦墨
宋 李孝美 《墨譜法式》 松煙墨制法
當我們回溯源頭、深究傳承的時候,才會找到自己文化基因中具有特殊頻率的部分,從而更加清晰地看見我們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和獨特性,進而從文化的血脈里迸發出更大的能量,更快、更好地奔向更遠的未來。(節選自:《上海工藝美術》雜志2019年第二期 作者:唐浩 唐麗青)
原文載于:工藝美術設計服務平臺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