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上古有女媧捏土造人,今有中國三大泥塑各形各色
時間:2023-06-18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231 分享: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與土地有著說不清的淵源關系。上古神話中,女媧捏土造人,萬物生長所需的的糧食,也是來自黃天厚土。田野中,毫不起眼的稻草、泥土,都能變成各形各色的人物、動物,這就是民間工藝——泥塑。
泥塑是民間古老的傳統手藝,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到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比如,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可確認是人類早期手工捏制的藝術品。
到了漢代,先民認為亡靈如人生在世,同樣有物質生活的需求,因此在陪葬物中出現了很多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兩漢以后,道教興起,佛教傳入,道觀佛寺隨之增多,泥塑偶像獲得了發展。唐朝更是達到了全盛,雕塑圣手楊惠之就是杰出的代表。
宋代,除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例如,七夕前后,北宋東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樂”,平民百姓和達官顯貴都買回去供奉、玩耍。之后的幾代,泥塑都經久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人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中著名的大吳泥塑、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并稱為我國三大泥塑。江蘇無錫的惠山泥人產生的時間很早,每逢農閑季節,家家善塑泥人,戶戶會彩。到了過年,在廟會和集市上,人們托個盤子叫賣自己作的泥人,賺取收入。在清代,惠山有袁、朱、錢等姓的專業作坊。清同治到光緒年間,是惠山泥人在歷史上最昌盛的時期,出現了大量戲劇題材的戲文泥人。這一時期,惠山有作坊、店鋪四十多家,專業匠師三十多人。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地方官供奉了一套大型手捏戲文泥人《蟠桃會》,從此惠山泥人成為貢品。惠山泥人有粗貨、細貨之分。粗貨為玩具,主要以吉祥祈福為題材,采用模具翻制,手工繪彩,其造型夸張,線條簡拙,主要供兒童玩耍。細貨是以手捏為主,內容大多以戲劇題材為主,故稱手捏戲文,制作精細。惠山泥人造型豐滿、簡練,夸大頭部,著重刻畫表情。無錫惠山泥人取當地的水稻田一米深處的烏土為原料。工藝較為復雜,被譽為“’無錫三寶”之一,其手捏戲文和大阿福名滿天下,廣為人知,被視為最富有東方色彩的民間彩塑。“泥人張”是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始于清代末年。創始人是天津人,名叫張明山。小時候,張明山家境貧寒,家里常會賣一些泥玩具補貼家用,所以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加上張明山心靈手巧,富于想象,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就連在戲院里看多種角色時,都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除了繼承傳統的泥塑工藝,張明山還吸取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的營養。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努力,他捏制出來的泥人個個神態逼真,色彩典雅秀麗,極具現實主義特色,一時蜚聲四海。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一個昵稱:泥人張。其子孫繼承祖業,為我國彩塑藝術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泥人張彩塑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能刻畫出人物性格、體態、追求解剖結構,夸張合理,取舍得當,用色敷彩,匠心獨特,形成了獨立的體系,達到了形神兼備,令人愛不釋手。泥人張用泥是含沙量少無雜質的純凈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以棉絮反復敲打成“熟泥”,其粘合性很強。追溯大吳泥塑的歷史,最初起源于南宋,興盛于清末和民國初年的廣東省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清末年間更達到了鼎盛,當時村中有1000余口人,就有400多名是泥塑藝人,出現“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盛況。其主要特點是“壓泥成片,褶片成衣”,這種采用當地出產的泥巴制作而成的手工藝品,主要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人物頭像為題材,捏制起來有一整套工序。
大吳泥塑最大的特色就是“貼塑”,出名也是靠“貼塑”,大吳泥塑用泥是當地的“牛犟土”,含水量比較多、質地重,做起衣服的靈動感非常困難。在泥塑捏制的過程中,泥塑的每一個部位,包括服飾都是“貼”上去的,“貼塑”藝術是其他泥塑沒有的絕技,但是制作流程非常不易,且每個流程都要憑借大師指尖的微妙直覺。因此,要求制作者要有熟練而高深的技藝功力,才能做出好作品。雕、塑、捏、貼、刻、印、彩等豐富的創作技法,塑造生動的作品形象,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
廣東百師園文化集團有限公司,集團發端于2015年,旨在保護和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廣東、連接港澳、服務全國,以文化研究、傳播、服務為主的綜合型文化產業平臺。憑借在文化產業界強大的資源優勢,集團自成立以來發展迅速,現已逐步建立集非遺傳承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教育培訓、文創產品銷售、餐飲娛樂、中醫養生、旅游為核心的多元化文化產業集團。目前,集團下轄七家全資子公司,擁有多個文化產業板塊以及多個博物館。業務范圍遍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東莞、潮州等多個城市。現已被廣東省教育廳評為“廣東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被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評定為“廣東省非遺工作站(百師園工作站)”,被廣東省婦聯評為“廣東省婦女創新創業基地”,被中國非遺保護協會授予“中國非遺保護協會青少年培訓基地”,被廣東省文旅廳批準創建“廣東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現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展望未來,集團將植根于嶺南大地,聚集資源,以開拓文化金融、文化教育、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為中心,著力打造全國文化創新園區、文化產業鏈并實現文化互聯網+。以創新、創優產業發展為目標,為中國文化產業貢獻力量,做先進文化產業踐行的領軍企業。來源:百師園公眾號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