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花的三重境——文化、藝術和生活中的美學表達
時間:2023-07-28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450 分享:
在這個時代,文化、藝術和生活總是被綁定在一起被討論著。并且在傳統復興的洪流中,這三個概念被重新認識:文化是是民族性的特征,也是文化間差異性的體現;藝術則是一種具有時代感的表達,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下,時代感就是現代性和國際性;而生活是人文景觀的整體建設,大到城市和鄉村建設,小到生活用品。這三者的組合正在悄悄地建設著一套這個時代的立體民族人文象征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文化、藝術和生活都不再是獨立的,而是同一個象征系統的三個層次:從文化到藝術,再從藝術到生活。傳統在其中被作為一種抽象的精神和一種抽象的美學主張;藝術表達作為一種表達傳統精神和美學主張的觀念;而生活則用著當下的方式貫徹著傳統的精神和美學主張。文化、藝術、生活形成的是人文象征系統的三重境。以此為起點,產生了“花的三重境”項目。這個項目不是單純的藝術或設計的創作和實踐,而是通過構建體現中國本土美學性的場景,探索如何在當下和未來延續中國的美學主張,在傳承中創造這個時代的傳統。所以“花的三重境”從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美學的藝術表達作為起點,在美術館中構建藝術場景,再通過設計的形式讓這種美學表達蔓延到生活空間中。大型空間場景藝術裝置作品《花的三重境》已經在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辦的《在傳承中創造:造型·表演·藝術場景——朱樂耕藝術展》中展出,展出時間為2023年7月18日至8月10日。近期在展覽場地中將開設文創區域,上架“花的三重境”設計系列。《花的三重境》藝術場景中身著“花的三重境”服裝的舞蹈表演
大型空間場景藝術裝置作品《花的三重境》介紹
一、藝術作品形式介紹
《花的三重境》呈現了一個獨立的高度6米,占地100平米的錯層鏡面空間,數個直徑3米左右的由藍色絨線(內有鋼絲加固)懸掛的大型青花瓷花窗在這個空間中緩緩旋轉,和空間中的行動著的觀眾、表演者一同映照在空間中的鏡面墻面和地面中。在這件作品中,觀眾和藝術空間融為一體,體驗著一個自己的行動融入其中的夢幻般的藝術場景。
《花的三重境》藝術場景中的場景流
《花的三重境》是綜合了不同藝術門類的傳統與創新的藝術新物種,在這件作品的創作中使用了陶瓷、絨線、不銹鋼、玻璃等綜合材料,并在這次展出期間還會結合系列的多種形式的“中國式”表演,即所有地表演節目都是以突出中國符號為主體,這是造型藝術家和表演藝術家以及觀眾們共同打造的中國式藝術場景。為此,營造《花的三重境》藝術場景的藝術造型,有著極強的當代感,但是所呈現的是具有濃厚中國文化象征的青花和花窗視覺符號,并且天上懸吊下來的花窗,映照在有觀眾行動著的地上的鏡面中,所形成的天地人形式空間結構,以及青花瓷體現著強烈的中國氣韻美學特征,使整個空間場景充滿了由造型性和哲學性的中國文化象征所產生的藝術形式意味。因此這件作品體現的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中國式現代化式的藝術表現探索。
《花的三重境》藝術場景中的身著“花的三重境”服裝的藝術家團隊成員
作為藝術場景的《花的三重境》不是靜態的空間,而是創造著不斷產生未知的藝術事件、藝術再生產的“藝術場景流”:在藝術作品空間場景中連續發生的事件所形成的不斷變化和流動的藝術場景,因此這件作品具有不可預知的時間性,也意味著在這件作品中具有不確定性的時間審美大于確定的空間審美。在這樣的藝術場景中,藝術作品與觀眾之間的關系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觀眾不再是被動的藝術觀賞者,而是主動參與藝術體驗的行動者,自我表現者,自我記錄者,他們是作品的一部分。并且那些被觀眾、表演者主動以圖片和影像形式記錄下來的在作品中發生事件的文獻,將在互聯網的空間中形成可互動的“文獻流”,因此物理空間的場景流和數字虛擬空間的文獻流,一同自然地生成著新形式的民族志,所以方李莉教授將這種空間場景流式的藝術展稱為劇場民族志。
《花的三重境》藝術場景中的場景流
《花的三重境》是由朱樂耕藝術工作室在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生活樣式設計專業委員會的“恒源祥線逅絨瓷”藝術工作坊項目中完成的藝術創作成果。此藝術工作坊項目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以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藝術創作方法的研究作為目的,探索如何將傳統文化以現代形式的藝術觀念進行表達,并最終以藝術作品形式向社會公眾展出,實現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以最當下的觀念和技術,以不斷更新的方式,將古老的中華文化精神內涵傳遞給當代和未來。這件作品的制作和在本次展覽的展出都獲得了恒源祥集團的大力資助。
“花的三重境”藝術工作坊項目總指導朱樂耕教授與“恒源祥線逅絨瓷”藝術工作坊項目執行委員會主任,恒源祥集團董事長陳忠偉先生在《花的三重境》藝術場景中之所以用藝術的方式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研究,是因為藝術是一種最直觀的文明形態的展示方式,這是當下中國最需要的一種對傳統的轉化手段,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復興基礎上的創造性發展,是對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方向的一種詮釋。
在這個藝術工作坊項目中的具體的藝術創作是基于一系列的學術理論,如朱樂耕教授的“線的氣韻構成”、方李莉教授的“劇場民族志”、朱陽的“從人本人到人文人”、李寧博士的“人和關系”、張學龍博士的“空間模塊”以及林朗明博士的“從造物到造境”等。《花的三重境》是該項目的第一件藝術作品成果,也是一項集體性的學術理論研究成果的實踐。
《花的三重境》藝術場景中的身著“花的三重境”服裝的藝術家團隊成員
《花的三重境》是在實體世界和數字世界交替中完成的。其表達的對象是中國的文化之花——園林花窗。園林花窗是中國最普遍的花造型藝術形象和形式。不但大量在中國傳統園林和建筑中以不同材質、造型的形式出現,還以沒有實用功能的純裝飾形式點綴著現代人文景觀,比如城市街道的墻面、戶外海報廣告、商場和酒店的室內裝修。這種以園林花窗形式的造型融入到人文環境是一種非常獨特的中國式美學文化。
《花的三重境》中的造型是以青花瓷瓦片組成的園林花窗
而任何美學都是一種語言式的表達手段,這種表達手段的“語法”也可以被稱為美學編碼,是所有美學的基礎結構。花窗造型的美學編碼來自于原始的瓦塊拼圖,明顯地保留在現在的魚鱗花窗和銅錢花窗中。所以《花的三重境》中的“文化之花”的具體體現是瓦片拼圖形式的花窗美學編碼(花窗的瓦片所拼出來的圖形還體現著許多如以“圓滿”、國畫中線描氣韻等美學表達方式)。朱樂耕藝術工作室成員首先在數字世界中以三維模型的形式進行這種美學編碼的形式學習,之后在以3d打印的方式進行構成這種美學形式的瓦片單元現實化,在現實世界中以“拼圖”進行直觀的藝術造型創作,產生了一批藝術造型。之后在現實中以3d打印瓦片“拼圖”形式創作出的花窗造型,再制作成三維和二維的數字化圖形。
《花的三重境》藝術場景中的身著“花的三重境”服裝的藝術家團隊成員
這件作品是不同美學編碼的立體疊加結果,除了花窗美學編碼之外,“花的三重境”延續了朱樂耕藝術工作室創作的《蓮之鏡像》、《絨之百花·春之鏡像》等鏡像系列作品形式美學編碼:以從天上懸掛的花造型,和映出其鏡像的地面鏡子裝置,與花造型和鏡面裝置間的觀眾一起,形成了天地人式的宇宙結構。在此系列的藝術作品中,觀眾即使見證作品的見證者,同時也在見證作品的時候,在鏡像中看到自己與花造型“同框”的畫面,從而打破了觀眾與作品,見證者與見證對象之間的界限,使作品與作品中的觀眾共同形成了一個中國式天地人式的整體宇宙觀。
有人進入《花的三重境》才能組成完整的天地人結構
《花的三重境》藝術作品在數字世界中的創作,主要進行二維和三維的數字化圖形繪制和生成。和很多的數字生成藝術作品不同,《花的三重境》的數字創作以文化性的美學形式和美學編碼作為輸入的初始“數據”,也作為作品輸出的結果。窗花的美學編碼一方面作為藝術作品的立體造型的輸入初始數據,另一方面花窗的美學編碼和康熙青花美學編碼疊加作為平面裝飾的輸入初始數據,康熙青花美學編碼在本項目中,被描述為:粗細線和邊緣被勾勒的暈染面在動態氣韻中形成的構成形式。由此通過的數字運算,生成了一系列抽象的數碼青花圖案,這些圖案即延續了傳統青花和中國氣韻美學的特征,又以現代數字技術創造著這個時代的傳統表達形式。
《花的三重境》藝術場景中的身著“花的三重境”服裝的藝術家團隊成員
數字世界中創作的“花的三重境”立體造型和平面裝飾,以現代數碼工藝結合綜合門類的制作工藝,完成了實體的大型空間場景藝術作品《花的三重境》。這組作品疊加了朱樂耕藝術工作室標志性的體現天地人宇宙結構的鏡像形式美學編碼、園林花窗的瓦片構成美學編碼、康熙青花美學編碼、數字生成美學編碼、現代藝術中的解構、懸浮、極少美學編碼,形成了一套被創作團隊稱為“具有準確的復雜性的美學編碼交疊系統”。《花的三重境》藝術作品的創作是一個以中國式現代化的藝術觀念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的研究過程,這個過程還在繼續。
《花的三重境》中表演的芭蕾舞《青花瓷》
進入《花的三重境》中的每個人都是這件藝術作品的一部分,他們可以是觀眾、行動者、表演者、攝影藝術家,他們行為所產生的事件,形成了這件藝術作品的場景流:《花的三重境》
來源:花的三重境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