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漆與景泰藍、象牙雕刻、玉雕齊名,被譽為京城工藝"四大名旦"之一。雕漆工藝是中國漆藝的一個重要門類,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瑰寶。據記載雕漆最早起源于唐代,在宋元興盛,至明清達到巔峰。雕漆以做工繁復,工藝精湛著稱,具有極高的鑒賞和收藏價值。
現代 翁紀軍 紅系列作品
一、源起
雕漆工藝據記載始于唐代,它是在木、銅等胎上涂色漆達幾十道多至上百道,達到一定厚度后,趁其未干雕鏤紋樣,呈浮雕狀,最后烘干磨光。因漆色不同,分剔紅,剔黑,剔彩,剔犀等,一般多為剔紅。黃成在《髹飾錄》有云:“剔紅,即雕紅漆也。髹層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鏤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版刻平錦朱色,雕法古拙可賞,復有陷地黃錦者。”詳細講解了剔紅的含義,剔紅多為紅色漆,雕漆是在胎上反復刷漆,多至一兩百遍,然后再在這樣的漆上進行雕刻,打磨。據記載唐代的雕漆多為剔紅。對于雕漆緣起的另一種考證就是從“漆雕”這一姓氏,相傳“漆雕”最早出現是職位稱謂,也就是現在所謂油漆工的專稱,他們的后代就從祖先的職業或技藝中得姓,稱為雕漆氏。在有記載的史料中如《論語》中的“雕漆開”就是孔子的弟子。因此,有說雕漆技法似源于春秋戰國時期。
二、革新與突破
雕漆的發展在宋代進入高峰,從漢、唐以來文化的積淀,在宋代開始走向內部消化融合并進一步升華的過程,雕漆成為宋代漆藝發展的最高成就之一,從技術到材料都有了重大的突破,發明了推光漆精致技術和器物的髹涂拋光技術。這兩個關鍵的技術革新將漆的裝飾功能推向極致,這也促進了宋代雕漆工藝的興盛。宋代的雕漆不同于唐代的富麗,在平民化和實用化的基礎上,追求一種簡約,含蓄之美,留下了許多杰作。江蘇武進南宋墓出土的剔犀執鏡盒,云紋圖案,雕刻刀法嫻熟,刀口斷面清晰可見,用紅,黃,黑三色相間髹涂,漆層肥厚,刀法圓潤。正如《清秘藏》中所述“刀法圓熟,藏鋒不露。”是現存最早的剔犀漆器實物。
宋代漆器的良好生產條件和技術上的突破,為元代漆器的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元代漆器手工業官營與私營并存,作坊規模都很大,同時民間大量的工匠移居江浙,從而帶動了江浙地區漆業的發展,也為揚州成為漆器發展的中心奠定了基礎。元代雕漆名匠輩出、各盡其能,將元代雕漆的發展推向頂峰。明人曹昭在《格古要論》中有云:“元朝嘉興府西塘楊江有張成、楊茂者,剔紅最得名。”
張成是元代漆工名匠的杰出代表。張成現存的剔紅作品有三件,一件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剔紅梔子花圓漆盤,描繪梔子花開的美好,花卉生機盎然,花葉翻轉寫實自然;一件是中國歷史博物院收藏的剔紅拽杖觀瀑布圖盒,描繪一位老者拿著拐杖,邊上有一位侍童,周圍以山石樹木為背景,優雅恬靜,意境深遠;最后一件為剔犀云紋盒,手法寫實細膩,刀法圓潤藏鋒不露,體現元代雕漆的特點。楊茂在雕漆的造詣上與張成各有千秋,現存三件作品,分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兩件為剔紅花卉紋尊和剔紅觀瀑布八方盒,一件在北京藝術博物館收藏,為剔紅梅花紋盒。楊茂的表現手法多以近景為主,突出花卉或是人物的主要特點,表現手法細膩自然。元代雕漆除了有張成、楊茂兩位享譽古今的巨匠外,還有一批雕漆高手,作品更趨精致,一絲不茍,形象逼真。
三、宮廷雕漆的盛行
元代在雕漆制作上,名匠輩出,精品涌現,技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到了明代,商品經濟得到發展,手工業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漆器無論是從生產規模還是制作質量都為歷代所不及。明代雕漆以北京宮廷漆藝作坊果園廠為代表,匯集了當時來自全國的能工巧匠。據清初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記載:“果園廠,在杦星門之西。明永樂年制漆器,以金銀木為胎,有剔紅、填漆二種,所制盤盒、文具不一。其法朱漆三十六次,鏤以細錦,底漆黑光,針刻“大明永樂年制”,比元張成、楊茂劍環香草之式,似為過之。”由此可見在明代果園廠中對于雕漆的規格和樣式要求之高。
明代宮廷雕漆所描繪的主題出現文人隱居生活等文化藝術題材,也反應出了士大夫文化對于宮廷藝術的影響,風格圓潤,典雅厚重是元代宮廷雕漆的最高水平。在風景描繪上,天地水均用圖像體現出來,層次清晰可見,裝飾性強;在花鳥主題描繪上,構圖飽滿,多現生機盎然,花枝繁茂等景象。后期從云南征調了一批漆匠,云南大理在歷史上本就以漆雕漆器聞名,這些工匠的加入,使明代后期雕漆與前期風格不同,后期作品更加世俗化,云南漆匠在運刀上不講究含蓄藏鋒,不去棱角,花鳥也沒有前期的構圖飽滿,細膩。
但是明雕漆從整體上來說前期較之宋元傳統,樸實渾厚,后期則相對精致華麗并對清朝雕漆產生影響。明末清初的雕漆工藝受到戰亂的影響萎靡過一段時間,到了清朝,匠籍制度被廢除,給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雕漆剔紅依然是宮廷漆藝的代表。乾隆年間,雕漆空前繁榮,雕漆逐漸成為了宮廷的象征,紅彤彤的雕漆隨處可見,雕刻圖案大多以龍鳳紋為主,也有些許花鳥,山水,人物等。直到清末,隨著航海外貿等行業的發展,雕漆工藝才逐漸傳入民間,在民間流行起來。
四、當代雕漆發展面臨的挑戰
雕漆在中國古代長期處于高度發展的狀態,而到了當代工業社會,雕漆無論是從發展現狀還是社會地位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文明帶來的陰霾以及現代文明所促使的雕漆文化形態的改變,都使得雕漆在當代社會中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雕漆獨特的品質使得它在社會的發展中長期受到追捧,尤其是得到皇權重視。隨著社會的變遷到了當代社會,傳統手工藝整體行情呈現衰落趨勢,雕漆雖然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保存下來,但是雕漆的手工藝傳承也不容樂觀。
首先,在當代的發展語境下,科技生產對傳統手工藝帶來的挑戰。在工業化流水線的生產模式下,制作出來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家具更加便捷且種類多樣。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節奏都處于一種快速文化消費模式,追求高效的日常生活,對于傳統手工藝的審美和追求和之前社會模式的要求有所不同。雕漆藝術又被稱為緩慢的藝術,它的做工品質與作品氣質都經過千錘百煉才能得來,一些傳統雕漆的家具或是生活用品,在當代社會價格要比工業生產的家具用品高上許多,在人們的日常需求中,這樣的工藝制品生活需求就會相對較少。
其次,雕漆的社會文化形態發生了轉變,從以往的滿足人們日常需求的日常生活用品變為了藝術品或是手工藝品,它逐漸遠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向藝術的方向轉變。雕漆制作技術本就程序復雜、耗工繁巨、技藝亦高難,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也使得它在文化形態上進一步轉變。
最后,新人在新的環境下的思想模式與老一輩雕漆藝術家的思想還沒有完全穩定,對于傳統手工藝向當代藝術模式的轉變還沒有系統的形成,面對當代的整體大環境,傳統手工藝呈現出不適應的局面。因此,雕漆的傳統工藝在當代的社會語境中需要再一次的改革與創新。
結語
雕漆是中國古代手工藝人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從唐代以來,雕漆藝術在不斷地發展中,到明清,雕漆藝術不斷革新逐漸占據宮廷藝術主流。在當代社會,雕漆多是在拍賣市場作為藝術品獲得藏家的追捧和關注,然而對于雕漆在技藝上的保護和傳承也應當得到相對應的重視和關注,才能使中國傳統手工藝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來源:《上海工藝美術》雜志2018年第三期 作者:高藝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