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關于鈞瓷二三事
時間:2023-09-14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7 分享:
金至元 鈞窯丁香紫渣斗式花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這是人們對鈞瓷收藏價值的由衷贊嘆。鈞瓷以其獨特的窯變魅力聞名于世。經過1000多年的歷史演變,其鬼斧神工的燒制技藝在今人的傳承中更加爐火純青。金至元 鈞窯天藍紫斑圓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即使你不懂藝術,不懂鈞瓷,只要你喜歡美,就會被鈞瓷深深吸引……”這是一位英國美學家在觀賞了鈞瓷展品后發出的感嘆。宋 鈞窯葡萄紫葵花式花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鈞瓷始于唐,盛于宋,為我國宋代五大名瓷之一,與汝、官、哥、定瓷并駕齊驅。鈞窯又以“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藝術成為諸窯之冠。它乳光瑩潤,似玉非玉勝于玉;它質地淳厚,開片聲似琴如鈴;它色彩奇幻,意境幽遠絕世無雙……元 鈞窯天藍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鈞瓷出現之初,主要生產盤、碗、盆、罐、瓶、爐等,用于日常生活需要。唐代以前,我國陶瓷制品的釉色比較單調,基本以南方青、北方白為主。到了唐代,陶瓷工藝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制瓷工匠不再滿足于單一的青色,開始在原有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工匠們通過在黑釉、褐釉、茶葉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經過高溫燒制,終于出現了灰藍、乳白色的大塊彩斑和流紋,這就是花瓷,也就是陶瓷史學界所說的“唐鈞”。到了北宋時期,工匠們在唐代花瓷工藝的基礎上,在青釉中加入微量元素銅,成功燒制出高溫窯變銅紅釉。這時的鈞瓷,逐漸把釉在高溫下的流動痕跡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展示出了意想不到的藝術美感和情趣。宋至金 鈞窯月白釉紫斑折沿盤
《中國陶瓷史》上說:“宋代的鈞窯首先創造性地燒造成功銅紅釉,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也正是如此,我國陶瓷史結束了“南青北白”一統天下的局面。北宋晚期/金早期 鈞窯天青釉紅斑玉壺春瓶
作為五大名窯之一的鈞瓷,以窯變美妙的藝術,不僅受到民間喜愛,更受宮廷偏愛。到了北宋晚期,宋廷特意在鈞瓷的故鄉——禹州城北門里的鈞臺附近設窯,專門為宮廷燒造御用佳器。因為禹州古稱鈞臺,明代稱鈞州,鈞瓷遂由此得名。明 鈞窯丁香紫瓷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成為皇家專屬物之后,鈞窯開始以豪華奢侈為尚,選料嚴格,成本基本不考慮,工藝要求更高,當然在器型上也發生根本變化,由原系為民間燒制的碗、盤等日用生活器皿,主要改燒各式花盆、盆奩兒,以及尊、瓶、爐之類的藝術陳設品。這些器物不僅造型端莊,技藝嫻熟,而且千鈞萬變,意境無窮。尤以紅、藍、紫為基礎,熔融交輝,形如流云,燦如晚霞,毫無矯揉做作之勢,件件都散發出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半寸間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