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窯精品不亞于官窯
定窯在中國古陶瓷歷史上是承上啟下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定窯原先只是民窯,生產的是民間大量使用的日用瓷,后來宮廷插手,部分生產御用瓷,這是“民轉官”一個歷史性的轉折。 民窯是指民間經營的窯口,一般是相對于官府專設的窯口而言的。官窯還包括御窯,比如宋徽宗就開辦了御窯廠。至宋室南移到臨安(杭州)后,在鳳凰山下也設立官窯。 那里的窯址完全就是皇家派頭,跟傳統的窯口完全不一樣,當年還有官兵把守,生產的瓷器絕對不能流入民間,燒得不好的全都砸爛了,漫山遍野都是瓦片。 磁州窯的民俗、裝飾性極強。早在北宋年間就已位列中國“五大民窯”之一,其燒制的瓷器品種多樣,裝飾手段豐富,極具民族風情,特別是白地彩繪瓷、三彩瓷、色地剔刻花瓷等最具影響力。 到了明代,磁州窯主要以白地彩繪瓷為主,品種以各類生活實用器具為主,紋飾主題多采用民間故事、民俗生活場景入畫,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磁州窯和定窯一樣,發展到后期都有一個“民進貢”的時期,就是官府下單定制。但這些私營企業的性質還是民窯。
其他比較有名的民窯還包括浙江的龍泉窯系;南方的建窯一開始也是民窯,它最出名的曜變天目盞被日本人奉為至寶;江西景德鎮有官窯,也有民窯;還有江西的吉州窯,最出名的是木葉天目釉瓷,它的裝飾技法包括灑釉、剪紙、貼花、剔花、印花、彩繪、劃花和堆塑等等,變幻無窮,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漢民族藝術特色;還有廣東佛山的石灣窯,也是非常典型的民窯。
民窯一個很重要的藝術特色就是源于生活、植根生活、貼近生活,對材料和題材不拘一格,很多創作都是有感而發的。民窯的作品看著覺得很粗獷,但又很有靈氣,它們創作的題材都是人民喜聞樂見的事物。器物承載的也是普羅大眾的價值觀,真實質樸。
透過民窯瓷器,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民間藝人對制陶的技藝非常嫻熟,無論是畫的還是刻的,都非常生動活潑,流露出他們在創作中的智慧,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這些作品的精神至今都深深地影響著當代的陶藝家們。
相比之下,官窯瓷器都是比較莊重、嚴謹,因為作品代表著的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和意志,所以題材都有特定的要求,多按頒發式樣承做。不少官窯作品板著面孔,在藝術表現上顯得刻板有余。但官窯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不計工本追求完美,所以很多官窯器代表著的是那個時代制瓷業最高的藝術水平和科技成果。
官窯市場地位比民窯堅固
在收藏界、在市場上,官窯瓷器的歷史地位和收藏地位,始終還是民窯無法比擬的。民窯的東西始終賣不過官窯,無論怎么包裝推廣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因為民窯瓷器的數量多,工藝相對比較粗糙,當年也是賤買賤用的。不像官窯壟斷了好瓷土和各種能工巧匠。 而且收藏家追求的是這件東西是否代表著那個時代藝術和工藝的最高水平,從這個角度上看,很多民窯就達不到要求。 但現在也有一些人專門收藏民窯瓷器,因為民窯器也有很大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民窯存世量再多也是不可再生文物,關鍵看收藏時如何挑選。
民窯也有國寶級的作品,官窯有好作品,也有差的東西,不是所有官窯都是好的,價格上沒有絕對的高低。研究和收藏瓷器應該從歷史的緯度來考察,看這件瓷器是否代表的是那個時代的高峰,是否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作,就作品論作品。
本來古董是無價的,但當它作為一件商品進入市場之后,一定會有一個交換價格。它的價值就是通過文化、歷史、價值評估得出的。
總而言之,瓷器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偉大發明,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心路歷程,記載了中華文明的哲學意蘊和文化精髓,既是中華民族文化和審美心理的凝聚與結晶,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
所以,無論是官窯器還是民窯器都是中華千百年來不可磨滅的偉大成就,它們的出現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工藝技術和社會發展,存世意義不凡。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半寸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