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應敏明:和合二仙
時間:2023-12-10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76 分享:
天臺山國清寺木魚山西麓有座“寒拾亭”,亭名取自唐代兩位高僧寒山和拾得的名字。拾得是國清寺的和尚,平時負責打掃寺院;寒山則隱居在天臺后巖村山上的寒巖洞中。寒山、拾得二人天真爛漫,互敬互愛,情同手足。中國社會自古以和為貴,把“和”作為民族追求的目標價值觀之一,寒山和拾得那種對人和自然友愛的精神,為歷朝歷代所稱道,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拾得為“合圣”,因此,和合二仙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明清時期的建筑和家具中,雕刻題材廣泛,人們熟知的有八仙、福祿壽三星、麻姑獻壽、米芾拜石、太白醉灑、和靖詠梅、淵明愛菊、義之愛鵝、八蠻進寶,以及戲劇《西廂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等情節,其中還包括深受民間歡迎的和合二仙形象。明清兩代的和合形象有所不同,明代的披頭散發,詼諧有仙氣;清代多為大頭娃娃形象,有喜氣、福氣。清代木雕中的和合二仙形象基本固定:兩個福娃似的人物,笑口常開,一個手捧盒子,一個手持荷花。當然,也會有一些小變化,有時拾得會再拿一把掃帚,寒山會背上一只竹筒,手捧的盒子會放出一只蝙蝠。盡管程式化,民間百姓還是百看不厭。我收藏的一些明清和合二仙木雕作品,有建筑構件,如牛腿、雀替、門窗花板,還有雕有和合形象的家具等。二十世紀90年代初,我從寧波一古鎮收來一對清代建筑大牛腿。牛腿是古建筑最重要的裝飾藝術品,位于立柱與梁枋相交處,起固定和裝飾作用。這對牛腿高1.2米,最寬處0.73米,圓雕。貌似大頭娃娃的和合二仙,一個捧盒,一個持荷花,背景各為一株大松樹,兩人都呈拔步行走之姿,神態憨厚、喜慶,令我愛不釋手。民間家具中,和合二仙以清雕、朱金漆木雕等形式,都有大量的表現。比如甬式家具七彎涼床,其月洞門左右下方兩邊,各有一塊約40厘米寬的整木人物清雕,通常都雕“四喜”:和合二仙、戲蟾羅漢、鐵拐李,這是一種固有的形式。回頭再說天臺山的和合二仙。舊時,天臺縣城離國清寺有十華里,連通的道路兩邊都是古藤纏繞的參天古松,謂之萬松徑。唐代詩人皮日休詩曰:“十里松門國清路,飯猿臺上菩提樹。怪來煙雨落晴天,元是海風吹瀑布。”描寫的就是萬松徑的景象。當時,寒山隱居在寒巖山洞缺少食物,每隔10天就要背著竹筒,走過這萬松徑,去國清寺找拾得要點米飯,再回寒巖洞。今天,以宏揚和合精神為已任的天臺山和合文化園,就坐落在當年的萬松徑上,在國清寺5A風景區內。它首期占地三十畝,收藏有古代和合二仙的木雕、石雕、瓷器、刺繡等藝術品幾千件。園主沈中明先生,是天臺優秀企業明豐公司董事長,1963年出生,天臺溪南村人,中等個子,國字臉,身板敦實,有胸襟有氣度,是個辦大事的人。我有幸于2013年3月認識沈中明先生。他是為了尋找古代和合文化藝術品而來的,他的真誠與執著感染了我。記得第一次我轉讓給他的是8片清代一根藤門窗和1塊淺雕中堂清代和合二仙五彩掛屏。這一根藤門扇,也叫和合門,格子線條流暢,門框竹節工,非常雅致。那件掛屏系天臺工藝,高1米,寬60厘米,淺雕憨厚憨態可掬的和合二仙,天然礦料著色。這件五彩掛屏早年我購自天臺,如今也算回歸故地。當時沈中明先生剛著手創辦天臺山文化藝術園,具體主題尚未確定,應該說這塊掛屏是天臺和合文化園入藏較早的一件和合木雕藝術品。今天,天臺和合文化園已初具規摸,是天臺山國清寺5A旅游景點的重點文化項目,是國內首家有規模的和合文化園。和諧、友善是當今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但在倡導“和”的時候,還要謹記孔子在《論語》中說的一句話:君子和而不同。崇尚和合的同時,也要秉承原則,不和稀泥,這樣的世界才會更加文明、美好。
本文作者簡介:應敏明,寧海人,收藏家。寧波銀臺第官宅博物館館長,甬上吉木堂藝術館館長,《寧波日報》“四明周刊”“收藏與鑒賞”專欄作家。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甬派APP新聞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