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應敏明:甬作頭牌神龕
時間:2023-12-31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76 分享:
舊時唱戲,藝人的名字都寫在一塊木牌子上,懸掛于戲院門口。掛在最前面的叫頭牌,意指主角,京劇有頭牌青衣、頭牌老生,越劇有頭牌花旦、頭牌小生。在戲班子里,頭牌是腕,是領軍人物。甬上民間廟會也有頭牌,但這頭牌跟戲班子無關,指的是一種特定器物。廟會迎神賽會中,出現的最主要器物就叫頭牌。本文提到的這件“頭牌”,便是一個多世紀前在甬上迎神賽會上的一對會器,全名為“甬作骨木鑲嵌扁鼓形神龕”。要把頭牌這件事講清楚,得先聊聊廟會。廟會是圍繞廟堂的集會,舊時甬上城鄉各地,一年中會連續不斷舉行各種廟會,如城隍廟廟會、四月半廟會、鄞西高橋廟會、姜山禮拜廟會、鄞江橋廟會、天童太白廟廟會……名目各異,規模不一,宗旨皆為祈求神祇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廟會主要包括祭祀、迎神、賽會三項內容。廟會期間,民間雜耍、貨物交易、各種小吃繽紛呈現,盡顯熱鬧。其中迎神賽會是高潮。迎神是將諸神和菩薩抬出廟殿出來巡游,接受沿路民眾的膜拜。賽會則是一種表演、競技性活動。為了參加迎神賽會,各族都會事先請來能工巧匠,制作神龕、抬閣、亭樓等會器,有的從中置放各路神仙,有的用來點燈祈福。這些會器的亮相,往往會引起廟會的轟動。
據考證,這對“甬作骨木鑲嵌扁鼓形神龕”是晚清民國時甬上迎神賽會中的一對頭牌,曾在城隍廟廟會和其他大型賽會上現身。當年這對頭牌出現在迎神賽會的巡游隊伍中,鳴鑼開道,儀仗持旗,威風八面。每臺頭牌由四人扛抬,接受民眾朝拜,風光一時。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此龕不知為何突然銷聲匿跡。2002年,《寧波日報》曾報道過此龕,報道中說:頭牌隱身大半個世紀,近日在本市一吳姓居民家中發現,藏身在一個雕刻精美的大木箱里,還鎖著鐵鎖。因為主人秘藏得好,特殊時期逃過一劫。此后,不知何原因,又沉寂消失了近二十年。也是機緣巧合,202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甬上收藏大家周巨樂先生得悉頭牌蹤跡,斥巨資收藏,避免了這對寶物流落異鄉。此龕一經亮相,驚艷眾人,一時在甬上收藏界傳為佳話。此頭牌為什么是神龕而不是佛龕?這跟它的裝飾內容有關。佛龕一般雕刻龍紋、童子、蓮花等圖案,神龕一般裝飾道家人物、戲曲人物、四時花果等,此龕雕刻裝飾特點正是后者。神龕內置放道教神仙的雕像。不過,中國古代講究佛道雙修,此龕也可供奉佛像。
神龕為一對,兩者尺寸工藝基本雷同,這里選擇其中一只,作個介紹。神龕高1.1米,寬0.7米,深0.5米,呈扁鼓形,中間留有神位洞,下有四只獅子腳,前后從下到上各有工藝二十一道,兩側也滿工,通體工藝層層疊疊,玲瓏剔透,精美大氣。神龕選用花梨、黃楊等優質木材,鑲嵌象骨,歷經150余年,榫卯紋絲不動,可見木作之精到。精華部分在黃楊木雕和象骨鑲嵌,具有鮮明的甬作器物特點。黃楊木雕有圓雕、鏤空雕,其中圓雕戲曲人物8對,倒掛和蹲坐獅子20只,四時花果16只,刻畫準確,形態生動。鏤空雕遍布神龕全身,有鳳穿牡丹、喜鵲登梅、松鼠葡萄等造型,雕工細膩精美,尤其是鏤空雕,飽滿而富有立體感,難度極高。神龕還大量使用了象骨鑲嵌點綴和象骨鏤空雕卷草等紋飾,此龕由此定名為“甬作骨木鑲嵌扁鼓形神龕”。據現在的木作和雕刻師傅估算,制作這對神龕耗時至少在一年以上。我收藏甬作器物近三十年,也算閱物無數,但目睹此龕,還是被它的巧奪天工所深深折服。舊時有詩云:“光華能照物,乘時堪博古。身價重連城,入世亦居奇。”用來形容這對神龕,再恰當不過了。舊時族人為何傾其財力去精心制作一件迎神賽會會器,我想,既是出于對天地神明的敬畏,也是彰顯寧波世代延綿的工匠精神。那時的工匠虔誠心靜,侍物如敬神,才有了這對甬上驚鴻之作。本文作者簡介:應敏明,寧海人,收藏家。寧波銀臺第官宅博物館館長,甬上吉木堂藝術館館長,《寧波日報》“四明周刊”“收藏與鑒賞”專欄作家。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甬派APP新聞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