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保定五年范令造佛立像 北周保定五年|陜西西安出土|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是佛造像高58厘米,身形小巧,雕工細致,除雙手和鼻尖有殘損外,其余部位基本完整。底座正面刻有題記,是范令為亡夫景略發愿所造。譚副造釋伽像 北魏|河北邯鄲出土 主佛頭部殘存,身穿通肩式袈裟,右手執無畏印,赤足站立于蓮花座上。譚副造釋伽像(局部) 項光內圈為蓮瓣,外圍十一身坐佛,外緣則裝飾飛天,各供養菩薩和火焰紋。主佛兩側是脅侍菩薩立于金剛力士所托舉的蓮臺之上。譚副造釋伽像(局部) 背屏上淺雕彌勒兜率天說法圖。佛教把世界分成欲界、色界、無色界,合稱三界,兜率天便是欲界的第四天。釋伽佛降生前便是住在兜率天,從天降生到人間成佛。坐佛七尊像 北齊|河北邯鄲出土 這是一佛二弟子二螺髻人物二菩薩造像,運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龍樹背屏樣式,這種造像主要分布于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古河北地區。龍樹背屏造像材質采用大理石,呈弧形,由兩件交互纏繞的菩提樹構成。造像周邊裝飾有飛天等。法敬造菩薩像 東魏天平四年|河北邯鄲出土 菩薩頭戴三葉冠,左手持香囊,右手執蓮蕾,背屏飾以火焰紋,紋中雕有七佛。坐佛三尊像 北魏|河北邯鄲出土 主尊面相圓潤,施無畏印,身著“褒衣博帶”佛衣,兩側脅待菩薩面帶微笑,一手執蓮蕾,一手執凈瓶。背瓶則飾有火焰紋。弄女造彌勒像 東魏武定五年|河北邯鄲出土 南北朝時期,彌勒信仰在上流社會廣為流傳,所以彌勒造像在當時也是佛造像的主要題材之一。弄女造彌勒像(局部) 主尊彌勒頭戴高冠,交足坐姿,兩側則是脅侍菩薩。背屏上刻有白馬吻別佛傳故事,據傳悉達多太子出家后,在阿那瑪河畔自剃頭發,準備修行,讓車匿帶冠服回宮,車匿哭泣,白馬悲鳴不舍太子的情景。思惟菩薩像 北齊|青州龍光寺出土|青州博物館 思惟菩薩在出土的佛像中較為少見,他是佛教中神靈的形象。思惟菩薩像(側面) 北朝后期半跏思惟像在中國較為盛行。什么是半跏呢?指的是右腳壓在左大腿,或者是左腿壓在右大腿之上。而思惟則指,只有經歷誠心入定,才能悟出真諦。東魏思惟菩薩像北齊雙思惟菩薩像 半跏思惟像通常表現了悉達多太子出家前的三種思考狀:其一,太子于閻浮樹下,見農人翻土時,眾鳥爭食土中蟲蟻,心生悲憫,而生思惟:其二,凈飯王為打消太子出家之念,讓宮女陪之取樂,太子見眾宮女醉酒丑態,而起思惟:其三,太子離家出城至苦行林,告別愛馬,而起思惟。盧舍那法界人中像 北齊|青州龍光寺出土|青州博物館 這是一件青州的造像,佛像通體圓滑平潤,身著袈裟,薄衣貼體。袈裟之上分成正面縱三列界格,刻有山巒、樹木、宮殿等圖案。盧舍那佛即報身佛,表示證得絕對真理,獲得佛果。人中像意在表現華嚴經中所說,無盡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滿如來身。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的觀念。貼金彩繪石雕佛三尊立像 東魏|青州龍光寺出土|青州博物館 主佛面目清秀,身著“褒衣博帶”佛衣,左右兩側各立有二菩薩。上方則飾以飛天,身執各色樂器。貼金彩繪石雕像(局部) 在這尊佛像的腳下出現了龍吐蓮花的形象。在印度,龍的形象雖然普遍,但是在造像上卻未運用。這里出現了龍吐蓮花,也是佛教漢化的一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