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是原生中國的植物,其于生活生產中利用之早,可遠溯至新石器時代。先秦時代對于梅的利用,多出于實用目的,或與栗樹、山楸之類的樹木并舉,視為“嘉卉”,或食用調味,“饋食之籩”。
魏晉以降,隨著大量士族衣冠南渡,性喜溫濕的梅成為精英階層日常多見的植物,其花清逸優雅的獨特美感又正契合貴族階層遺貌取神、追求格調和韻味的美學標準,從此由實用為主的植物轉化為觀賞為主的植物。宋代之后,梅花清高孤傲的文化形象最后定型,被拔置“眾芳之首”,在文學、音樂、繪畫、工藝等藝術領域大放異彩,成為中國傳統藝術中最受歡迎的表現題材。
梅花題材在工藝品種的運用,可謂被開發到極致,舉凡花型、花色、姿態均有所表現,而又往往與其他傳統的裝飾母題結合使用,衍生出大量“亞模式”。
梅開五瓣,以花蕊為中心對稱,端正中不乏變化,歷來是以圓形為基礎的器物造型中特別受青睞的式樣,在金、玉、瓷、漆等各種工藝品種都經常可見。而以梅花與流水紋、冰裂紋等配合而成的“落花流水”、“冰梅”等紋樣,則生動精細,整齊中見活潑,適應性特別廣泛。
梅花的顏色輕俏淺淡,柔和粉潤,適宜與各種或深或淺、或明或暗的色澤搭配而不至突兀,故而往往能在各種場景中與其他圖案協調配伍,以增添和諧感,在傳統的彩繪瓷器、琺瑯器、織繡藝術品中都可見到它的參與。
相比花型花色,梅花的姿態更具有藝術性的元素。它枝干疏朗橫逸,具有獨特的線條造型感,瘦勁蒼古,又具有深沉的力量感。北宋晚期出現的墨梅畫法使梅花成為文人畫最重要的表現主題,而這種更為隨意自然的表現方式,也成為以梅為題材的工藝品的獨特美感所在:以梅椿、梅干為造型和以梅枝、梅樹為圖案的工藝品自宋元以來層出不窮,最大限度地體現了這種植物的優美特性。
梅花開于初春,當萬物未蘇之時凌寒先發,在一片冷寂中獨自怒放,給人們帶來春天的消息,生命的驚喜,歷來被認為是新生和吉祥的象征。也由此梅花更與其他傳統藝術主題如松、竹、蘭、菊、鵲、鶴、蝙蝠等等相組合,構成了具有清高、貞潔、喜慶、吉祥各種美好寓意的日常民族美術題材。
其中最為常見的有植物組合:梅竹“雙清”、松竹梅“歲寒三友”、梅蘭竹菊“四君子”,梅、竹、松、水仙、月季“五清”等等;又有動物組合:以喜鵲登梅表現“喜上眉梢”;用嵌繡蝙蝠、壽桃、荸薺、梅花的牡丹花型表示“福壽齊眉”;以梅花、翠竹、綬帶鳥寓意“齊眉祝壽”等等。
“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梅花是江南的風物,春天的使者,值此歲末年初之際,特奉梅花一組,且申春和景明,歲新日新之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