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王瀟笠:知竹——知足者,常樂也
時間:2024-09-13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41 分享:
知足者,常樂也。即抽象,又具象。循跡這一抹哲學風,便有了紫砂壺《知竹》的表達契機。
《增廣賢文》有云:“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自古至今,大道至簡,知足常樂,一直被視為是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大哲學。
知足常樂也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人生智慧。經歷了貶謫漂泊、貧困窘迫等坎坷,他寫下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感悟,人生境界頓時其樂無窮,咫尺千里。竹,與“足”諧音。由東坡智慧可見,擁有知足的心態,才是抵達幸福生活的真諦。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這是杜甫筆下的新竹,也是《知竹》壺細節里的生動境界。壺鈕猶如破土而出的竹節,正蓄勢待發,孕育著新生的靈魂,也寓意著生命初始的頑強和人生故事的開場。
唐代詩人柳宗元在《晨詣超師院讀禪經》中寫道“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意即人生真正的圓滿,來自于內心的滿足和喜悅。《知竹》壺重新構建了竹子的有機形態,竹節生動,竹葉婆娑,翠竹搖曳,如有清風過境,繾綣生姿,仿佛道盡了一個人充實又豐富的一生。顧名思義,它亦闡述著中國人的竹文化血脈覺醒。因為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竹子早已超越了物質界限,成為高潔精神的象征。《知竹》壺以一節竹段作壺身,且比例協調均衡,輪廓逼真。柱形壺身因此而更具張力造勢。微鼓的壺蓋好似竹段間那一層薄薄的竹衣,生趣盎然,尤其以內置壺口的形式呈現,整體感強,把主體造型和竹子自身的特征交織在一起,使整把壺好似一件概念式的藝術裝置。
三彎壺嘴和圈把均設計成竹節狀,它們彎折至一個剛剛好的曲度,在一種很平常的藝術狀態中刻畫出竹子的優美形態,寓形式美、內涵美、意境美于一體。線條藝術的章法在壺嘴、壺把和壺鈕的互動中呈現了出來,其形巧妙而精湛,流露出一種平和、舒展、自然的視覺感受,讓人因此體會到內心的平靜自在、喜悅知足。
壺身與壺蓋上分別裝飾竹葉,它們細削如箭,勁俏有力,正朝著同一方向飄動,富有靜中寓動的美感,其神貌清新,不言自喻。貼花技法的加成,使片片竹葉更顯線條之細膩流暢、形態之立體豐盈,自然而然被賦予了手工藝的價值屬性,在尋常又美觀的藝術創意中,巧妙詮釋著知足常樂的人生哲學。
古人云,溫飽無慮是幸事,無病無災是福澤。我們這一生的故事其實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記錄,凡事看得開、放得下,就像竹子,生命與清風相遇,無所求、無所累,故而知足者,常樂也。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王瀟笠紫砂藝術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