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甌塑
時間:2024-12-17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55 分享:
甌塑是流傳于浙江省溫州地區的一種傳統塑作藝術,由中國傳統漆藝中的堆漆工藝發展而來,因起源于浙南甌江流域而得名。“甌塑”與“黃楊木雕”“東陽木雕”“青田石雕”并稱“浙江三雕一塑”。2008年6月7日,甌塑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85。2018年5月15日,甌塑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溯千年歷史,甌塑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底蘊而聞名,它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漆器藝術的精髓,也是溫州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譽為“東方立體油畫”和“彩色浮雕”。甌塑藝術的歷史要追根溯源,是和漆器藝術一脈相通的,由中國歷史上漆器藝術中堆漆工藝發展、演變而成。堆漆在漆器分類中又稱“堆起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早在原始社會,祖先就已懂得用漆樹的汁液涂在木器和陶器的表面,使它們美觀耐用。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只表面涂著朱漆的木胎碗,出自約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除了朱漆木胎碗外,20世紀50年代末,江蘇吳江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還出土有漆繪黑陶器,證明中國很早就將生漆汁液用于陶器裝飾上。到了戰國中晚期,漆工藝有了很大發展,應用范圍十分廣泛。漆器中出現夾纻胎,此工藝使漆器既輕巧又結實耐用。所謂夾纻胎(脫胎),就是以麻布或綢布和上漆灰做成漆器的胎骨。此種胎骨的特點是輕而薄,造型有一定的隨意性。故漆器形式多樣,既實用又美觀。從考古發掘出土的戰國時期漆器來看,其分布地區大部分在楚地,即長江流域。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國漆器工藝發展的黃金時代,尤以西漢漆器為代表。1972年至1974年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漆器數量最多、最精彩。唐代,堆漆、雕漆和“金銀平脫”、螺鈿鑲嵌都出現在這一時期。宋代漆器是中國漆器的白銀時代。不僅官方設有漆器生產的專門管理機構,民間作坊也很普遍。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開封有漆行和漆店從事漆器的交易。《夢粱錄》中也提到當時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有漆行和漆店。宋代繪畫《清明上河圖》中也繪有漆店。由于金兵入侵,趙宋政權中心轉移到臨安,原活躍于汴京的髹漆工匠也隨之南遷,使南方髹漆工藝得以迅速發展,杭州、溫州成為宋代兩大漆器生產區。宋代以后,溫州地區宗教盛行,一些民間藝人開始將堆漆工藝運用于佛像、門神的裝飾,并對其五官、衣紋等細加刻畫,使之更加威嚴。一些佛寺用堆漆做匾額、柱子上的對聯、案桌上的圖案裝飾等,甚至一些古建筑的藻井、隔斷、燈盤等,富戶人家的床、柜子、梳妝臺及禮品盒等也采用堆漆工藝。這一時期工藝上有外露本色、灰褐無光的,也有表面髹色、貼金、飾銀的。清末民國初,溫州的堆漆藝人將漆灰改成油灰,即大漆改成桐油,將寺廟中的香灰改成瓦灰(粗糙的白泥灰),故稱“油泥”。20世紀50年代末,經過兩代甌塑藝人謝新寶和謝香如的不懈努力,最終用白陶土代替了傳統材料瓦灰,然后融入熟桐油,經過高溫沸煮的熟桐油產生了很強的粘性和韌性,再加入礦物質顏料,經過不斷糅合和捶打后,制成現代甌塑的材料——油坭,使作品形成色澤鮮艷、色種豐富、不易褪色、附著力強、堅固耐牢、可以洗刷的工藝特色,表現力大為提高。明代漆工黃成所著《髹飾錄》第八條中有:“油飾:即桐油調色也。各色鮮明髹飾中之一奇也,然不宜黑。”明代楊明作注云:“此色漆則殊鮮妍,然黑唯宜漆色,而白唯非油則無應矣。”王世襄先生在《〈髹飾錄〉解說》中加以說明:“熟漆不問它成色如何,煎制的方法如何,它本身總是有顏色的,但不及桐油來的透明似水,所以用漆調出來的顏色,不及用油調出來的顏色那樣艷麗鮮明。白色以及幾種淺色而妍絢的色彩如天藍、桃紅等必有用油,根本不是漆所能調得出來的。”故20世紀50、60年代,油泥塑多做一些出口工藝品,表現樓臺亭閣、仕女、山水、花鳥、動物(走獸)圖案等。由于溫州地處甌江之濱,彩色油泥塑為溫州地區獨有,故改稱“甌塑”。20世紀80年代后,甌塑進入現代建筑室內裝飾領域。甌塑的特點是畫面多彩,格局不限,層次清晰,大都用于大插屏、掛屏、多扇聯屏、掛鐘及小首飾箱等,其內容有花鳥、山水和戲曲人物等。作品題材廣闊,品種多樣,有壁畫、掛屏、家具、臺屏、首飾箱和各類包裝盒等,深受人們喜愛。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種雕塑,是介于圓雕和繪畫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它以壓縮空間的不同程度,形成浮雕的兩種基本形態——高浮雕和淺浮雕。高浮雕由于起位較高、較厚,形體壓縮程度較小,因此,其空間構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圓雕。淺浮雕起位較低、形體壓縮程度較大、平面感較強,更接近于繪畫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實體性空間來營造空間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繪畫手法或透視、錯覺等處理方式來造成抽象的壓縮空間。饕餮紋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有特色的淺浮雕,在平面上表現出一種沉厚、凝重的立體效果。中國古代浮雕藝術集中體現在瓦當及漢畫像石、畫像磚,以及魏晉以后佛像與陵墓建筑之中。如今的甌塑,也是屬于浮雕藝術的范疇。它吸收了漢畫像石、畫像磚上浮雕的高起位及同在一個平面上的藝術處理方法,特別在風景畫方面有所突破。它通過捶(搗)、搓、揉將彩色泥巴一點一點地堆上去而不是彩繪上去。有些作品會把高浮雕和淺浮雕有機地糅合在一起。甌塑用的彩色油泥以礦物質顏料如花青、石綠、石青、藤黃、朱紅、赭石、門粉(立德粉)為芒體,調以熟桐油。因桐油清澈透明,調出的顏色艷麗鮮明,配以精制白陶土(經過處理),天然、細膩、收縮力不強、牢固,都屬于純天然材料,故不易褪色。甌塑的油泥經過人工的捶(搗)、打、搓、揉,可謂千錘百揉。用油漆涂底,干后把油泥堆上去,以工具使勁壓、抹,所以十分堅固,附著力強,可以洗刷。同時,因油泥的配方得當,不開裂、不脫落、不起皺。甌塑作品多方面吸取油面、攝影等藝術的特點,處理色彩過程中注重色彩的固有色、光源色、環境色的變化,特別重視畫面上的透視現象,以散點透視為主,所以畫面平穩中見變化。甌塑作品的構圖氣韻生動,節奏感強,始終遵循著對比、對稱、均衡的基本規律,也離不開傳統的構圖法。也稱“牙蹄兒”。是優質的黃楊木材做的(自做為主)。根據用法不同,分為大型、小型及長形、圓形,有粗細之分。做頭、臉的工具分得更細致。一把刀、三聯刀、四聯刀、彎頭刀、松針刀、骨刀(做線用)、鋼刀(大、小)、美工刀、手術刀。油漆刷(大小不同),圓圈形工具、半圓形工具、士兵盔甲形工具和各種類型的毛筆、圓珠筆、排筆、橡皮刮刀、搟槌(走槌)、卷尺、調色盤。甌塑藝術的設計稿,1平方米以下的稿子,一般都是直接畫到處理完畢的木板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底板上。大規格稿子的題材、風格、表現形式、色彩等都要經過周密考慮,特別是題材、表現形式等。如是歷史題材,必須要到當地考察寫生,把最能體現當地風貌的人文景觀、風俗習慣表達出來,不能張冠李戴。怎樣處理歷史題材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造型藝術是以形象來反映生活、表現生活的生動場面。對于歷史題材的選擇,須有典型人物、典型情節、典型事例,說明典型事例的地點、環境、時間、發展過程等,主題要突出和明確。譬如作品《鄱陽湖大戰》,稿子完成后,要放大處理,然后用自制的復寫紙把稿子落到底板上,再用毛筆或彩色油性鉛筆把線條重描一次,防止在制作過程中被摩擦掉。甌塑的風景畫,一般都是大幅畫,幾米、幾十米的壁畫、長卷等,對色彩的要求更嚴謹。要達到畫面的色彩和諧,必須掌握好色彩調和。調色主要是手工搓、揉、捶。人物頭像顏色、衣服顏色,特別是風景畫的顏色,要根據稿子的需要,調出千變萬化的色彩。花鳥畫更要調出五彩斑斕的色塊。通常是把不同顏色的油泥切成色塊和在一起,手工搓揉調成,產生不同的油泥色塊。將酚醛烘干絕緣漆(即醇酸清漆)涂在已處理過的底板上,按照設計稿上的范圍均勻地涂,待半干不干時(太干容易脫落,太濕黏性不好)把油泥堆上去。① 無論是花卉、山水還是人物,首先把畫面的背景處理好,用毛筆、畫筆畫出來或采用手掌、手指拍打法。④ 落款、蓋章,用甌塑材料做字。
最后清理一下已完成作品的灰塵、雜質,使作品表面干透,再噴上一層保護漆,目的是使其不會褪色,保持牢度和清潔。甌塑工藝在創作和傳承的過程中,始終奉行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的工藝思想。千百年來,這種工藝思想一直在貫徹實施,并滲透在每一代藝人的血液里。他們視質量為生存之道,講究每一個細節的完美,在工藝上不斷創新,同時還廣泛吸取中西雕塑、繪畫藝術及現當代藝術理念。他們對新的技法進一步吸收完善,對構圖學、光學、色彩學、環境空間學的運用愈加成熟,在傳承、弘揚優秀傳統的技藝基礎上,不斷推動著甌塑進入一個傳承、創新、發展的新時期。其中,陸續誕生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錦云,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王志方、朱國光、鄭建琴、陳茅、張紅姬等杰出甌塑藝術家。周錦云(1948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甌塑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師承著名甌塑藝人謝香如與張國球兩位老師,并得到眾多藝術畫家指導。其擅長山水、風景、建筑、人物等大型作品,技藝功底深厚。作品注重表現大自然意境和色彩視覺效果,含蓄中兼潑辣,細膩中兼粗獷。作品有《西湖天下景》《雁蕩風景甲天下》《潮涌之江》《滕王閣》等。王志方(1944年),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其為各賓館、辦公樓、娛樂場所創作了大量山水文化、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題材的甌塑作品。作品有《雁蕩秋色》《廊橋古韻》《楠溪春色》《天下奇秀》等。
《天下奇秀》
朱國光(1946-2008年),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其擅長山水風景、花鳥魚蟲、歷史人物題材的創作。作品有《西湖天下景》《富士山》《金色東甌》《晨曦》等。鄭建琴(1951年),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非遺產項目甌塑代表性傳承人。業界都贊其“水”做的最有特色,不論是大海還是溪流都做得很生動,山水風景都做得非常有氣魄。其山水作品既有大浪淘沙的雄健奔放,又有江南煙雨的婉約動人,融化古今,中西并用,傳遞著對祖國大好河山最崇高的敬意。作品有《西湖天下》《長樂圖》《錢江潮涌》等。
《錢江潮涌》
陳茅(1968年),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浙江省非遺產項目甌塑代表性傳承人。其擅長花鳥、山水、人物等傳統技藝作品,融傳統細膩技藝和現代繪畫為一體。作品有《調》《融》《愛蓮說》《楠溪山居圖》等。張紅姬(1974年),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其擅長把傳統與現代藝術融為一體,作品富有強烈的色彩視覺效果,滿足現代人的時尚審美觀。作品有《祖國頌》《向日葵》《豆蔻年華》《困》等。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浙江二輕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