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家具文明史長達三千多年。透過一件件古典家具,我們能清晰地發現歷史傳承的脈絡,探及古人精神思想與審美情趣的演變,更能找尋華夏子孫追求美的歷程。
隨著朝代的興衰和歷史的更迭,中國文化內涵借家具這個載體得到傳承,于是便有了“古典家具是中華民族精神縮影”一說。它不僅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甚至還影響著世界其他地區文明的發展。
我作為一名潛心鉆研古典家具的設計者,認為今天的我們更需要從傳統經典中汲取精華,用心體會中國古典家具的文化精髓,通過設計的橋梁創作出符合當下審美需要、生活需要的新作品。
我在創作古典家具的十幾年中,有過靈感涌現的沖動,有過相互碰撞的糾結,也有過不斷自我否定的痛苦,更有將心中構想完美實現的喜悅。這些心血都化作一件又一件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分享、交流設計心得,也成為我設計訴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對材料的思考——跳出紅木的圈子
說到古典家具,人們的第一反應一定是紅木家具。作為古典家具的名片,類似紫檀、黃花梨這樣的“文人之木”總是與“古典家具”如影隨形。借助這些來之不易、富有細膩紋理的高級木材,無數大氣磅礴又超凡脫俗的古典家具流傳至今,成為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珍品。
盡管紅木是我做家具最基礎的載體,但絕非唯一。我創立的“平仄”品牌的作品,就跳出了紅木的圈子,用更多天然材料表達設計者的訴求,滿足使用者的呼喚,比如竹子。“平仄”有不少作品都以竹子制作而成。“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在我故鄉的房前屋后都有竹林,從小日常使用的器具都是竹制的,如竹席、竹椅、竹簸箕、竹斗笠等。竹制品陪我經歷了學藝的時光,可其陪伴華夏子孫又何止千年?!
還有棉、麻、大漆……我們對這些材料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這種感覺來自于中華民族的基因。他們生長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只是被來勢洶洶的“形式美”暫時覆蓋而已。但我有個執念:這些美好的事物值得被我們認真對待——大漆之美,美在天然的質感;景泰藍之美,美在攝人心魄的礦物色彩:竹嵌之美,美在隨性疏離……跳出紅木的圈子后你會發現,家具的美原來還可以這樣表達!
二、對技藝的思考——讓技藝服務于設計
傳統的手藝人往往過于追求技藝的精湛和原汁原味,卻忽略了人們對家居的要求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平仄《景泰藍提盒》就是我追求“技藝服務于設計”的嘗試之一。
作為中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景泰藍工藝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柔軟的扁銅絲在銅質胎型上掐成各種花紋后焊在一起,然后把琺瑯質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但我創作的平仄《景泰藍提盒》則是在傳統景泰藍工藝基礎上有幾點設計的創新。
首先,我希望它能在表現寫意山水的同時,擁有《千里江山圖》一般驚艷的色彩。一眼看上去簡潔,但細細品味,卻又有著“翩若驚鴻”的體驗,這就對傳統景泰藍技藝提出了新的挑戰。
因為追求寫意山水畫的視覺效果,所以沒有掐絲,直接點藍、燒藍,這在傳統工藝上面臨諸多問題。傳統工藝中景泰藍底胎洗凈后便開始掐絲填釉,而平仄的景泰藍工藝則在底胎洗凈后還要做特殊處理,目的是為了保證釉的顏色和控制砂眼的大小。再加上燒窯時要對溫度精準調節,使胎體內應力釋放得到相應控制,“崩釉”終于得以控制。另外,上釉的工序也不一樣。傳統景泰藍作品燒釉5-6次就能完成,而平仄的作品由于釉料上得特別薄,需要20次燒釉才能完成成品。
這些工藝上的創新成就了我的設計,也初步達到了我追求的意境。原本傳統工藝流程只有20-30道工序,而這件提盒的工序達到了52道。雖然最后的成果來之不易,但是“美”的設計從來不會被雪藏,在2018年北京國際設計周上,這件《景泰藍提盒》從209件提名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傳統工藝設計獎”,并入選2018年佳±得拍賣名錄。
三、對功能性的思考——讓設計服務于生活
桌椅是家具的一大部分。從創立“宣明典居”再到創立“平仄”,我設計的椅子不在少數。比如官帽椅、玫瑰椅等,但有關《明式圈椅》的幾點思考才是分享的要點。
這把椅子的設計經歷了無數次的改動,有的是在圖紙上,有的是在小樣出來以后,還有的是在產品完成后。每一次改動,都是一次成長,如同化蝶般艱辛而美麗。
如今反觀這一過程,其實就是古典家具演變的一個縮影。古典家具有個小名叫作“文人家具”,很大緣由是古代知識分子參與其中。古典家具的制作由唐及宋至明清,在文人的參與下,不僅在村質上找到了黃花梨和紫檀這樣的“木中王者”,并且在藝術性上達到了一個高峰。明代講究簡約,清代講究華麗和尊貴,而古典家具發展到現在,又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期。現在,黃花梨和紫檀這樣的材質已經可以走近尋常百姓家,當我們對傳統之美充滿敬畏和欣賞,又希望在不斷的微小改進中盡可能地提高舒適性時,我對扶手和靠背板的設計思考就顯得尤為有意義。
首先是扶手,顧名思義,它起到一個手扶的作用。張乃仁教授講得很形象:手在觸摸到“鱔魚頭”的時候,就像寫字,寫橫寫豎,最后那個頓筆,講究的是一個“頓”的感覺。在“頓”的過程中,筆剛開始頓,還沒提起來,這個感覺最為舒服。換到人摸“扶手”的情景,就是用手向下觸摸,到“鱔魚頭”這個地方,稍稍給人一頓的感覺,如果沒有這個“鱔魚頭”,這種富有節奏的“舒適感”就無從談起。
所以,為了這種如“頓筆”般的舒適感覺,我和我的團隊經歷了多次的考量,加大扶手部分的固定和支撐是必然的。所以在結構上,由于“鵝脖兒”和“牙角”的存在,有效地延長了它們與扶手的榫接面積,比前腿直上的做法,榫接長度增加了三分之一,對扶手的支撐和固定作用也就增強了。再者,“鱔魚頭”抵住掌心,阻止沿坡度下滑的手臂,閑來無事時還可以隨意地按摩手掌。
靠背板的設計也在舒適與美觀上做了改良設計。一開始做的S形靠背板只有一個單向弧度,看起來總是感覺差那么一點,后來反復幾次修改之后,改出了更符合人體的弧度,坐上去非常舒服。
圈椅是最考驗工匠水平的。雖然看上去簡單,但大部分都是曲線,和人體的接觸也最全面、最親密。坐著舒服與否,一試便知。無論是看著好看,坐著難受,還是反過來,都不能算是一把成功的圈椅,這便是設計服務于生活的最直白、最樸素的解釋。
四、對時代性的考慮——讓設計引領生活
我認為,設計不僅要服務生活,還要引領生活,這是設計推動市場、提升審美、創造潮流的更高層次。
平仄的《觀嵐·屏風》就是上述觀點的最好詮釋。屏風是古代中國兼具實用性和美觀性的典型家具。從功能上看,既有分隔、擋風的實用之處,也滿足了美化空間、協調布局的審美需求。這款屏風的創意來自于我去龍泉路上,遠處陰雨朦朧的山讓我想到了屏風,這便是《觀嵐,屏風》的形了。《觀嵐·屏風》的屏芯采用木質(拼接成冰裂紋)、麻和竹子三種傳統而又樸實的材料。麻有獨特的天然質感,竹有獨具的文人氣質,而木質冰裂紋這種看似不規則的形狀,用規則的方式去呈現之后,表現出一種東方獨有的審美方式,同時也展現了屏風的唯美和空靈。
材料的設計只是一個方面,我更希望《觀嵐·屏風》能夠體現的是三種介質的相輔相成,三塊屏風之間能變換出的美好意象。木質冰裂紋、麻和竹子形成輕與重、深與淺、厚與薄之間的層次感,呈現出異常飽滿的視覺效果,而在透視關系的助力下,屏風的線條匯聚形成三山五岳的意象,將華夏氣韻的精髓貫穿其中。這其實體現著人們對詩意生活的美好解讀。觀看這件作品的人們往往體會到一種“寧靜致遠”的感覺,這正是我們目前所處時代最需要的心態,而我所做的是為當代人找到了這種心態的最時尚載體——《觀嵐·屏風》,這不僅是對審美的提升,更是為人們追逐時尚打開了一道引領之門。我要做的是從當下人們的需求出發,基于傳統技藝、傳統工藝以及傳統設計之上,做符合當下人生活使用的美的器物,這便是人們口中稱作“引領時代的設計”。
五、對設計心境的思考——跟隨自己的心境
在我看來,“好設計”一定要滿足三個要素:選材、工藝和神韻,三者缺一不可。目前,對于中式古典家具的評價多集中在做工精細,用料講究,而我則更希望增加一個維度,那就是設計者的心境。這種心境既包括對傳統的敬畏和傳承,又包括個人對行業的歸屬感和奉獻精神。
在創立“平仄”品牌之后,除了以紅木為主要材料的作品,我嘗試了多種傳統材質和技藝。前面提到的景泰藍提盒就是其中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除此之外,還有《千里江山圖·多彩竹嵌掛畫》這樣依托于傳統藝人的智慧與審美,再現竹嵌技藝的設計。還有大漆家具系列,大漆家具其實已經非常少見了,但是我由衷希望這種古老的技藝在當今社會能夠重新被世人欣賞和收藏。
在古典家具的圈子里,有的人希望將市場做大,而我則更希望能夠真的為這個行業留下一些新的思考,讓其他人看過我們的設計之后,能夠體會到這件作品的時代特征、個性特征,從而發現這件作品其實不單單是一個手藝人生產的器物,而是一個真正值得欣賞和收藏的好設計。
在設計新品的路上,即便可仿照的樣品千千萬,但是潛下心來認真思考后你會發現,想要設計出真正符合當下審美,又滿足當代人的生活方式的作品,實則沒有可以套用的思維模式。這又回到最開始我所感嘆的,“時有幾種設想相互碰撞的糾結,也有反復自我否定的痛苦”。可是,設計的意義就是要改善人們的生活以及引導和服務于人們的生活。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和始終如一的專注。做出適應現代人生活方式的美好家具是我的夢想,而如今這個夢想已經成為現實。
作者:傅軍民,中國木雕藝術大師、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平仄品牌創始人兼總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