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荀子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欲望的無限增長使各種危機愈演愈烈。經濟危機、社會危機、環境危機、生態危機頻仍,其中,化石能源的過度開采和利用造成的的環境災難尤為顯著。近兩年新冠疫情的滋生蔓延更是進一步凸顯出人類的生存困境。我們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是否還能夠維系,世界是否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一個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問題。
人類需要智慧,需要合作,需要解決方案。2020年9月,中國政府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2021年4月舉行的世界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這一新發展理念。這些舉措勢必將對人類的前景產生重大影響,而作為一種頗具創造力的人道智慧,設計及其對于物質世界的應對——材料,當然不能置身事外。
事實上,設計界對于生態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早在1960年代就漸成趨勢,綠色設計、生態設計、可持續設計的方法和理念也從那個時候起日臻成熟。而大量的解決方案,如可循環、再利用、省材料、可降解、高品質、易拆解等等,都基于我們對“人造物”的理解和“材料”的研究。在上述背景下,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攜手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圍繞人類的生存困境、生態可持續的主題,從材料的起源、轉化、后果與進化展開敘事,共同策劃了“萬物生息——后石油時代的材料與設計”展。
展覽的選材主要側重于三個面向:
首先,新材料的發明及其在設計和產業中的應用。創新是文明前進的動力,新問題可以通過研發新材料來找到更有效的設計解決方案。尋找和發現新材料,已經成為跨學科的實踐,不再囿于材料學、化學等學科,生物、建筑、時裝、產品設計等領域也在進行材料的試驗、發明和利用,多元道路上的努力同樣值得我們珍視。
其次,傳統材料的新設計和新應用。比如在中國具有幾千年歷史的絲綢,南方廣泛使用的竹子,草原地區的羊毛等等,這些從石油時代之前就開始使用的材料,幾乎都是環保無害的。就像青蒿素的發明以及中草藥在抗擊新冠肺炎中的應用所啟示我們的那樣,解決新的問題不一定都用新材料,傳統資源的創新性轉化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和路徑。
第三,圍繞材料與環境問題的關系所展開的系統設計思考。全球范圍內看,有相當一部分綠色環保理念的新材料、新技術來自西方,但在中國得到了大規模的使用和超水平的發揮,這是由中國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龐大的人口和巨量經濟體的國情所決定的,光伏和風能發電都說明了這一點。
“萬物生息”以全球巡展的方式舉辦,并在中國舉辦全球首展,就是希望能夠在全球性的議題與中國人的思維框架中找到一種應對。事實上西方人所理解的“Material(物)”,主要是沒有生命的物品、材料和無機物。而在中文的“物”則既可指代無機物,又包括有機物,植物、動物、人物、物、事物,“萬物”皆“物”,這大概是漢語的模糊性所致。然而,在當下的綠色生態和可持續設計中,我們卻驚喜的發現,中文的這種模糊性卻恰恰吻合后石油時代的設計材料觀。而中國人注重天、地、人和諧共生的自然觀,也為我們思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總之,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探索一個可持續的人類未來。
宋協偉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
影響
盡管現代制造業以其驚人的速度和種類多樣性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它的快速發展也使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今天,我們的周遭充斥著越來越多復雜和看似豐富的材料,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其消耗殆盡。過去,物的壽命往往比它的擁有者更長,但現在,服飾和智能手機等物品的平均壽命只有短短的兩到三年。我們對材料的強烈需求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帶來了各種負面的影響。
第三部分“影響”考察并呈現了當今全球材料開采和消費體系對環境和人的影響。Zuketa電影制作公司最新委托制作的影片展示了自采礦至集約化棉花種植產業中,材料開采行為對環境帶來的災難性后果。至于對人的影響,則是通過展示橡膠產業暴力史和遺產,以超大規模視覺圖形的方式來探討的。該部分包括圖像、影像、文獻,揭示出關于自然中神奇材料的那些復雜且往往使人震驚的故事。
人力成本:
今天,我們周遭所有的材料幾乎都是人類勞動的結果。從攫取到加工,生產到運輸,每件物品都是一系列人類行為的產物。過去,我們傾向于使用本地可用的材料。然而,由于全球化的影響,材料被運往世界各地,這導致了材料生產地和產品使用地之間的巨大差異,同時也意味著消費者往往不知道生產過程中所涉及的人力犧牲與壓榨。許多材料開采與加工都存在著類似的不公,這一事實在橡膠產業中尤甚。
《在福特蘭迪亞橡膠種植園清理樹木》 1933年 亨利·福特基金會提供
《普圖馬約:魔鬼的天堂》 沃爾特·歐內斯特·哈登堡 1912
《剛果自由邦的故事》 亨利·惠靈頓·瓦克 1905年
環境成本:
我們對物質的漠視導致一部分人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同時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雖然人們把注意力大部分聚焦于塑料危機之中,但所有材料的攫取都會對環境產生負面的影響。密集的棉花種植已經導致亞洲的咸海枯竭;疏浚河床破壞了整個東南亞的生態系統;鋰礦開采威脅著阿塔卡馬沙漠本已稀缺的水資源儲備。隨著氣候危機的日益臨近,尊重我們物質世界的有限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Consequences》 祖克塔電影制作 2021年 6分9秒
《博柏利風衣》 博柏利公司 1970年代 防水棉華達呢 里查德·威爾遜
《塔拉薩自行車輪胎》 大陸集團公司 2020年 蒲公英橡膠 設計博物館 大陸集團公司捐贈
進化
我們的物質世界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我們不能繼續在原路上前行,但也很難知曉如何改變我們的軌跡。這些迫切議題的規模和復雜程度使人感到難以承受,對許多人而言,放棄責任似乎是更容易的選擇。然而,世界各地的設計師、科學家、制造者和思想家都在努力地尋找一條新的前進道路。
尋求更合理、更智慧的材料使用方式將是實現這一路徑的關鍵所在。設計師積極采用尖端科技來研發更具可持續性的材料,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被低估的資源,并在傳統方法之中找尋可取之處,用創新的舊物質和傳統的新方法,重新平衡我們與賴以生存的地球之間的關系。
第四部分“進化”,展望了材料的未來,以及設計師如何在有限資源內尋找更加智慧和可持續的工作方式。該部分以十多位當代設計師的作品為背景,為當今材料設計提供了頗有啟發和樂觀的概述,從大規模的工業干預談到注重個人與手工制作的超本地化項目。該部分試圖提醒觀者,材料設計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其在解決緊迫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該部分有五個關鍵詞:生長、再生、循環、智能、超本土化
生長
《元塑系列》 任曰 2014年 蜂蠟、亞克力
《元塑系列》是我與蜜蜂協作的作品,我親自飼養蜜蜂與其朝夕相處,從這一角度我即是藝術家也是養蜂人。創作的過程包含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真相,充滿了干涉、自洽、控制、協調等一系列生命真實,對我而言蜜蜂已超出材料的概念,是自我鏡像與精神體驗的至上物質。“元”意指生命塑造本源,“塑”則是生命幻變的印證,“元塑”由此構成我對生命完形的理解。
《蜂蜜花瓶》 馬琳·惠蘇德 2016年 蜂膠
馬琳·惠蘇德來自一個養蜂人家庭,她借助昆蟲來設計新的工藝形式。她的作品包括用蜂膠制成的花瓶,而蜂膠是蜜蜂制造的一種類似玻璃的材料。每個蜂箱每年產出的蜂膠不到100克,這使其成為一種極其珍貴的材料。通過生產這些有趣的(且芳香濃郁的)物品,惠蘇德希望能夠促使人們對蜜蜂以及昆蟲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尊重。
再生
《玉米纖維板》 費爾南多·拉波塞 2018年 墨西哥純種玉米殼
設計博物館 由康蘭基金會協助購買
設計師費爾南多·拉波塞與墨西哥的托納赫克斯特拉土著社區合作,使用當地的玉米殼制作瓦片和鑲嵌細工,從深紫色到奶油色顏色種類豐富。這種新材料的生產為墨西哥本土農民提供了額外的收入來源,鼓勵他們保護和種植本土玉米品種,而不是選擇更有利可圖的轉基因品種。
《森林絨毛》 塔瑪拉·奧喬拉 2019年 松針纖維 設計博物館 由康蘭基金會協助購買
松樹是世界上主要的木材來源。僅在歐盟國家,每年就有6億棵松樹被砍伐。占松樹質量20%至30%的松針通常會被丟棄。設計師塔瑪拉·奧喬拉嘗試研究這數十億未使用的松針的潛在用途。通過粉碎、浸泡和壓制等技術,她將松針轉化為紡織品、復合材料和紙張。還可以從這個過程中提取精油和染料。
《紅泥》 Thus That工作室 2019年 鋁土礦殘渣 設計博物館 美國工藝美術研究院捐贈
鋁土礦殘渣,也被稱為“紅泥”,是鋁工業中的危險副產品。每一份鋁的提取都會產生超過兩份以上殘渣,造成超過5億噸未使用的紅泥遺留在大型礦坑里。Thus That工作室與鋁工廠和研究實驗室合作,發現這種廢料可以加工成陶瓷體和釉料。這套餐具是他們研究出來的最高成果。它展示了有毒廢料如何被轉化為安全而美麗的東西。
智能
《FreshTag》徐睿 2019年 生物塑料、指示劑
⻝物浪費是世界糧農組織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物浪費不僅僅是道德和經濟性問題,也消耗了有限的自然環境資源。目前,采用靜態“Best Before”和“Use By”的傳統標識方法可以方便消費者判斷⻝品的有效保質期,并及時作出相應處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過程中帶來的⻛險。因此FreshTag智能包裝利用特殊材料能夠實時監測和記錄⻝物的品質信息,從而感知和記錄⻝物的變質情況,該⻝物新鮮度指示系統可以被制成可降解生物膜、印刷型墨水和⻝物標簽,準確監測⻝物變質過程中發生的微生物變化,報告當前的新鮮度狀態,讓消費者可以通過視覺語言更加直觀的讀取⻝物的狀態。FreshTag希望為⻝品包裝行業帶來革命性的創新,為消費者帶來更健康、更智能的生活方式。
《半人類花瓶II》 楊泓捷 2019年 海拉細胞和PCL構架
作品是由三個海拉人體細胞(human HeLa cells)延伸出來的花瓶——即在三維打印花瓶結構上促成海拉細胞組織生長,再用考馬斯(Coomassie)蛋白染色,生成一套外觀類似于傳統藍白瓷器的花瓶。
作品基于近年來醫學領域人體組織工程技術的突破,在設計領域對科技概念進行思考。設計師打破人與物之間固有的隔閡,嘗試通過此種方式探索美學概念在當今科技社會中的新體現。
作品是同荷蘭埃因霍溫科技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 Dr. Patricia Dankers 及她的博士生Dan Jing Wu合作完成。
《凝固的藍煙》 黃紅巖(航天特種材料及工藝技術研究所氣凝膠研發團隊) 2021年 納米氣凝膠
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中,使用了我國獨立自主研發的多項“黑科技”,其中,火星車使用的熱控材料是新型隔熱保溫材料——納米氣凝膠,它將分別用來應對“極熱”和“極寒”兩種嚴酷環境,并且超輕特性極大地減小了火星車的負擔,讓它跑的更快,跑的更遠。
氣凝膠是一種具有納米孔隙結構的輕質材料,被科學界譽為“改變世界的神奇材料”。它是由納米尺度的固體骨架構成的一個三維立體網絡,網絡結構間包含著豐富的納米孔隙,孔隙率可以高達99.8%。由于它的骨架結構是納米尺度的,可見光可以從中間穿過,同時會發生瑞利散射,讓最常見的二氧化硅氣凝膠肉眼看上去像是被凍住的藍色煙霧,這和天空呈現藍色的原理是一樣,所以它還有一個很好聽的綽號,叫做“藍煙”。
循環
《咖啡磚》Organy 2021年 生物質復合烯烴基 生物質復合烯烴基:49%咖啡殼(回收自云南)、5%合成中間體、41%烯烴
咖啡磚是為本次展覽定制的,按照標準磚的尺寸制作,傳播環保低碳的生活理念。磚可以當作鎮紙,書立,裝飾品,也可以做展臺,搭建成各種造型。展覽結束后,磚可以100%回收,做成椅子,衣架等產品。
《亞麻椅子》 克里斯汀·梅因德斯瑪 2018年 亞麻纖維和聚乳酸
亞麻椅子是由亞麻纖維和聚乳酸制成的可完全生物降解的椅子,其中聚乳酸是一種由甘蔗或谷物淀粉制成的生物塑料。亞麻是一種可持續的作物,它的種植只需要很少的水和殺蟲劑。這把椅子由九層亞麻疊在一起制成,四層為編織的亞麻織物,其余五層是新開發的針氈亞麻。椅子的制作僅使用了一張這種復合材料,座椅部分從中間切割下來后,其余的材料被分開疊成V形的椅子前后腿,不產生任何材料的浪費。
《生物虹彩亮片》 艾麗莎·布魯納托 2019年 纖維素
塑料亮片看似小而無害,但卻對海洋野生動物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它們由石油基材料制成,被丟棄后通常會流入海洋并被海洋動物誤認為是食物而吞食。生物虹彩亮片是一種由纖維素制成的可生物降解的替代品。纖維素這種天然材料,重量輕、強度高且可堆肥,還可以形成天然的的閃光顏色。
超本土化
《飄》張雷 Jovana Zhang Christoph John2011年竹紙 櫸木
“飄”紙椅來源于設計師的一個大膽的想法,把宣紙做成椅子。用天然膠水把皮宣紙一層層糊在傘骨上,這是余杭紙傘的傳統工藝。“飄”紙椅利用了宣紙細膩的質感和韌性,使其既具備溫暖的觸摸感,同時提供非常好的支持力。宣紙由安徽涇縣宣紙作坊制作,糊紙由設計師和余杭糊傘師傅一起完成。讓人驚訝的是本來給人柔弱感的宣紙,在特定工藝下,可以具備實木那樣的牢固度。
《手工捻線懷舊毛毯》 Dechen Yeshi 2020年 白色牦牛絨
這是諾樂工坊厚重的經典作品。整件作品經工匠手工捻線五天后,才開始手工編織。細密緊湊的紋理,柔軟舒適的觸感,加上邊部的對比色裝飾,堪稱完美的杰作。它以100%本真白色牦牛絨為素材,未經染色,保留其最純的原色白,給人一種干凈,簡約又大氣的視覺效果,且每一千頭牦牛中僅有一頭為白色牦牛,可見它的珍貴。
展覽現場
來源:中央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