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講座主題
中國傳統工藝振興之路
主講嘉賓
陳岸瑛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
時間
2021年7月11日
地點
荊州傳統工藝工作站
-----
講座實錄
1
我主要研究美學和藝術理論,最近這些年參與了一些非遺的保護工作。首先想給在座的大家提四個問題:為什么要堅持使用天然漆?為什么要傳承或者學習傳統的漆藝?漆和漆器的當代價值是什么?傳統的漆如何走進現代生活?
只有把這些問題想清楚,發展才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們怎么看待一件藝術作品?從藝術的本體出發,包括材料、工藝、形式,這個形式指的是為了滿足消費人群的某種功能性需求而創造出來的一種形式。藝術還有另外一個部分,我們一般把它稱為內容的部分,包括題材、主題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種形象,這種形象是一個具象的東西,比如說一只老虎、一只鳳凰。這是認知藝術的幾個基本維度。
傳統工藝和國家的政策文件密切相關,十四五規劃里已經明確包含了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國家的宏觀政策,當需求變高端了后,供給側要改革。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2004年,中國成為最早加入公約的國家之一。而后又通過了非遺保護法,建立非遺保護體制。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經常會產生一個誤解,最常見的是說它既然是非物質,那就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如果不做產品,沒有產品和用戶相連接的話,怎么展示文化?即使是講故事的人,也要用到物質性的材料,我們的語言、聲音,不同地方的人講語言,發音不一樣,基本的語言材料和意義也不一樣,這是非常物質性的成分。所以非遺里面包含了大量物質的成分,我們絕對不能望文生義。那么應該如何理解非遺?最簡單的理解方式就是活態的優秀的文化遺產。
非遺的保護手段由9個環節構成,確認、立檔、研究、保存、維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傳承與振興是非遺的最高保護級別。對于活態,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生命體,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讓它的生命得到延續,甚至得到增強。延續生命就是傳承,增強它的生命力就是振興。非遺作為活態的傳統文化,它在不斷地適應新環境中再創造,就像習主席說的“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
舉個例子,很多時候我們會通過文化和藝術進行外交,但是光講文物是不夠的,因為沒有人會否認中國文物的價值,沒有人會否認中國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文明,而非遺恰好是代表我們當代生活、當代文化的一個板塊,它的優秀是極具說服力的。
2
為什么他們可以振興?振興傳統工藝的一個社會條件是什么?其實十九大報告說的特別好,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化。從溫飽到小康,人民群眾對生活品質和文化豐富性、多樣性的追求,是中國傳統工藝在新時代條件下走向振興的根本保障。剛才所舉案例的振興是在新時代之前,只能說在走向小康過程中是不平衡的。而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的振興是全面振興,是全面小康,所以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產區、傳承人會走向、達到一種振興的狀態。
3
如果從學理上來分析社會歷史進程的話,我比較傾向于用這樣一個解釋模式,就是現代化的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粗放型的現代化時期,我們傳統的藝術形式由于脫離生活和生產,缺乏創新創造的活力而固化。但是當現代化發展到一個更高階段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全面小康社會現代化,傳統工藝就有一種重歸生活和生產的趨勢。因為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需要各種各樣的精神文化和個性化的基礎,這時候傳統工藝就開始具有創新和創造的活力,與時俱進。誕生于傳統社會的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中能得到復興和振興的前提條件就是,我們已經進入到現代化的第二個階段——精細型現代化。
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由于中國的現代化發展程度是不均衡的,所以在江浙、廣東、福建一些地區的傳統工藝會發展得好,而在現代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地方是很難達到振興的,除非這個地方是一個旅游區。比如貴州,就在發展旅游的同時,保護了民族的建筑和傳統文化。當地的老百姓過節唱歌、跳舞、做手工藝,已經不完全是為了表演給游客,這也是傳統工藝或者非遺得到振興的一個重要的指標。至此提到的傳統工藝振興的兩個指標,一是傳統產區吸引外來人員前來就業、創作,二是傳統工藝在當地的非表演性和生活化。
“非遺進清華”活動
(圖源:公眾號”清美非遺”)
4
傳統工藝振興的經濟目標是通過傳統工藝振興帶動城鄉就業、非遺扶貧、資源和創意聚集,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而更長遠的文化目標則是通過傳統工藝振興增強非遺生命力,重建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社會的關系,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而所謂的傳統工藝振興,意味著要挖掘和實現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使其最大化,同時使得傳承人群受益。而要想實現當代價值的挖掘和轉換,我們可以從供給與需求兩個角度出發。從需求側看,我們要重視文化消費,以及公共文化服務與非遺的結合;從供給側來看,則是要提升傳統工藝作為產品本身的價值,以及其作為一種活態文化的價值。
《融——從西湖到盧浮宮》是紀念中法建交50 周年的設計展,13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從西湖出發,研究杭州傳統手工藝; 他們用融化與融解的思想,將傳統解構并融入當代設計。
視頻鏈接: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cwMzA3NTE0NA==.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1.dscreenshot
“水能凝結成冰,而冰又能融化成水”,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工藝的再造,需要一種解構的思維。我們需要在對工藝、材料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與工藝進行分解,從歷史與文化出發,建立其與當代社會的聯系,從而實現中國傳統工藝的振興。
原載于:湖南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