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羅丹作品
加快了的生活節奏,科學技術的日益強烈的沖擊,使20世紀的雕塑藝術取得了快速發展。年輕的現代雕刻家認為自然主義表現的所有問題都已得到了解決,所以他們也就順理成章地著眼于抽象藝術了。畢加索和利普希茨把物體扯碎又組合成立體主義的東西;馬約爾和亨利摩爾將人物簡化處理到基本型;波菊尼抓住了轉瞬即逝的關于速度的元素;賈柯梅蒂在三度空間里招來噩夢之魂;布朗庫西和阿爾普受到有機體的啟發塑造了自由的形;嘉博用前人未曾用過的材料做雕塑;而卡德爾讓雕塑動了起來。20世紀的上半葉,藝術家的革新與發展看似比過去上千年的發展還要快。不管是從正的還是從反的方面,不管是崇拜還是嘲弄,為今天現代藝術鋪過一程路的人,還是羅丹。
以上是畢加索雕塑
以上是利普希茨作品
以上是馬約爾作品
以上是亨利摩爾作品
以上是波菊尼作品
以上是賈科梅蒂作品
以上是布朗庫西作品
以上是阿爾普雕塑
一位羅丹的助手,憑他自己的本事與聲望,后來成為教師和受到尊重的雕塑家,布德爾繼承并保持了他的老師羅丹的風格。圖中的《戰士》深入地表現了肌肉的組織和強烈的運動。這些特點正好是羅丹大部分戲劇性沖突的作品所反映的。
以上是布德爾作品戰士
專心在起伏不平的表面玩光影,這也是羅丹藝術的特點之一,它吸引了后來不上藝術家。馬蒂斯曾請教于羅丹,他的雕刻之風自然與羅丹的教學有較大聯系。作品《奴隸》以其表面起伏不平的處理,粗糙的肌理顯示了老師的影響。雖然馬蒂斯在他的繪畫中沉醉于二維空間的經營,但他不時地用雕塑來強化三維空間的意識。
愛潑斯坦的作品《小說家約瑟夫·康納德肖像》是另一件明顯有羅丹影響的雕刻作品。就像羅丹那些敏感的、靈氣十足的胸像一樣,愛潑斯坦給雕塑對象富有生氣的塑造所產生的陰影與高光在面部形象特點之后,隱藏著一種讓觀眾感到的韻味無窮的美感。
以上是馬蒂斯作品《奴隸》
以上是愛潑斯坦作品
畢加索的雕刻作品《女人頭像》,支離破碎的表面,其藝術的目的與羅丹的任何想法大相徑庭。畢加索在繪畫方面是革新者,在雕塑方面也是。他做頭像可不是出于研究光與影,也不對對象的特點感興趣,而只是展示展示他的立體主義理論罷了。同拆開頭部基本結構又重新組合成人的形式的多面體方法,畢加索進行了一次形式上純幾何化的分析與實驗。
部分地處于反對羅丹精于自然主義細節的刻劃與表面肌理的處理,雕塑家們在處理人體方面,開始在簡化與概括上下功夫。法國雕塑家馬約爾,1900年才開始從繪畫轉向雕塑。他總結出在以下方面與他的朋友羅丹有不同之處:“盡管他(羅丹)注意各種輪廓線,注意所有的細節,而我總是去概括簡化,這是一個觀念問題。”馬約爾最感興趣的雕刻題材是女裸。他創造了大量優美莊重的女性,這些作品都不是具體人的寫照,而是看上去非常豐滿的壯闊有力的,它們都閃爍著大自然的觀念。如《塞拉河》,除了作品的誘導性名稱之外,馬約爾的人體雕塑是向大自然女神的豐潤曲線最真誠執著的禮贊。英國現代雕塑家亨利·摩爾以其將人體基本型抽象化處理來顯示與羅丹的自然主義相去甚遠。他常將人體雕刻進行打孔與拉長到幾乎不可辨認的地步。摩爾作品的畸變并不缺乏精神與觀念的含意,它們總會滲出某種孤寂與絕望之感。這正是許多藝術家對于20世紀人類生活紛繁而又殘忍的典型反映。
以上是畢加索的《婦女頭像》
以上是馬約爾《塞拉河》
以上是亨利摩爾雕塑作品
隨著20世紀的發展,雕塑家加強了他們對新方法的探索,來取代僅僅對于人的研究。波菊尼被人們稱作未來主義的代表。他的作品表達了機器時代的速度感,專門表現轉瞬即逝的行動。作品《空間中不尋常的運動形式》與羅丹《行走的人》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時也是一件對運動研究相當成功的作品。利普希茨用立體主義的眼光觀察人體,做出了極為怪誕的混合物,用幾何化的形式,將女人多種曲線與吉他的曲線結合。請看《躺著的女人與吉他》。賈柯梅第鉆進了超現實主義,弗洛伊德夢境學說的牛角尖,創作了荒誕形象的女人。雖然大量作品仍然或多或少地與人有聯系,但雕刻成為藝術家表達個人語言的寬松自由的載體了。
以上是波菊尼作品《空間中不尋常的運動形式》
以上是羅丹的作品《行走的人》
盡管羅丹認為他的那些無頭無四肢的軀干和斷肢同時可以成為完成的獨立藝術品,但卻為后來的雕塑家全面向抽象藝術演進開了先河。本世紀初,巴黎的青年藝術家布朗庫西小小地受過羅丹的影響之后,急轉直下探索起自己極為單純的,形體大都是原始基本型的強烈的個人風格。作品照片中三件雕刻在1955年布朗庫西個人展覽上展出。他的不大的方塊似的作品《吻》,表現一種原始的片刻。《吻》的后面是《海豹》,作品是由漢白玉經過精心打磨而成。最后面的一件是圖騰式的木雕,題目是《女像柱》。
以上是布朗庫西作品《吻》和《海豹》
德國出生的阿爾普,其工作室一度被稱為一間用發現新的造型的個人實驗室。他的作品《生長》,使人品味到閃閃發光的各種圓滑曲線流動的神奇美感。這是他上百件的有機形體試驗品的代表作。
一旦傳統對雕塑的桎梏被打破,新的觀念與新的技術接踵而至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設法放棄傳統的雕刻材料如青銅、漢白玉,同時放棄塑造以及雕刻的傳統方法,一幫被稱作構成主義成員的藝術家制作了一批用塑料和片狀金屬做成的幾何抽象作品。 “團塊雕塑是要依靠光的”,兩個構成主義流派的頭兒嘉博和佩夫斯奈爾這樣寫到,“而我們的構成主義作品自身會產生光與陰影”。其宗旨在嘉博的塑料構成作品《線性構成第一號》中顯示了出來。
以上是嘉博的作品
另一個向雕塑習俗的挑戰來自美國的卡德爾。他認為與運動、空間有關的雕塑應該在空間中運動起來。卡德爾經常給他的自由的作品取上幽默的名字,他的那些金屬的活動裝置,精心、平衡地裝置在細線上,并且在極微的風力作用下動起來。羅丹對這些各種各樣的努力有什么看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自己留下的閃光足跡使二十世紀發生革命成為可能。
以上是卡德爾作品
轉載于:碧派藝談
(聲明:本公眾號轉載其他媒體內容,旨在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不具有任何商業目的。如有版權異議及其他任何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