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在澳門路環街區的船模工坊,調研組一行考察了船模制造及傳統工具制作等傳統工藝傳承發展情況,并與藝人們進行交流。澳門的船舶制造歷史久遠,工藝特色鮮明,有著厚實的生產和生活基礎。潘魯生在調研中指出,正是因為手藝人的堅守和創新,才使得這一傳統技藝在今天仍然有著傳承與發展,在今后的編纂工作中務必要深入做好普查、挖掘和整理工作,為工藝文化傳承、手工藝產業振興存續活態“基因”。
隨后,調研組考察了澳門路環歷史街區譚公廟、天后古廟的石雕、木刻、紙馬、香燭、神龕、神像等民間祭俗用具及民俗信仰傳承發展情況。據了解,路環歷史街區是澳門的“后花園”,有著豐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遺產,是澳門民間風俗文化的保留地。譚公廟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廟內僅祀奉潭公神,譚公神誕為農歷四月初八,近年來該廟已恢復飄色巡遊民俗文化活動,并上演神功戲賀誕;天后古廟始建時間不晚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是路環最大的廟宇,其建筑規模、祀奉神像數量為路環街區之首,此外其特色鮮明的建筑風格也是該區僅有。在澳門路環歷史街區,潘魯生一行還走訪了當地的一些居民,并就媽祖文化信仰、祭祀用具制作等民間信俗、手工技藝的當代傳承發展情況,與民間藝人進行了交流。
19日,在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文體處副處長刁鵬的陪同下,調研組一行考察了澳門博物館。澳門博物館于1998年4月19日落成并對外開放,總面積為2800平方米。該館分為三層,第一層展示了新石器時期至17世紀中葉澳門的歷史文明;第二層展示了澳門的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展覽內容包括澳門的傳統節慶、日常生活習俗、傳統手工藝及典型行業等;第三層展示了澳門的當代特色,介紹了當代澳門的各種社會狀況。調研中,潘魯生認真觀摩了該館在展的民間日用金屬器皿、陶瓷器具(含外銷瓷)、藤草棕柳編器具、磚石木雕祭奉用具、彩扎裝潢、商業招幌、傳統刺繡用品及服飾、提線木偶等演具、材質各異的傳統玩具、家具及各類宅居陳設用品、餐飲廚炊用具等,系統考察了澳門民間金屬工藝、陶瓷工藝、雕刻工藝、刺繡工藝、編織工藝、彩扎裝潢工藝、家具制作及髹漆工藝等傳統技藝的存錄與傳習情況。之后,潘魯生一行調研了澳門大三巴哪吒廟的神像與符箓雕版、神像及神龕制作等傳統木雕、髹漆工藝,觀摩了市政署前地正在展出的民間彩扎裝潢藝術。
調研總結時,潘魯生指出,澳門民間工藝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具有多樣性、交融性、實用性等特點,挖掘、整理、記錄、研究澳門的傳統民間工藝,是《中國民間工藝集成·澳門卷》編纂工作的主旨任務,這項工作的全面實施對澳門的文化遺產保護、傳統工藝振興、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具有積極且現實的意義。
(聲明:本公眾號轉載其他媒體內容,旨在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不具有任何商業目的。如有版權異議及其他任何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