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牟曉林:當龍泉青瓷邂逅“二十四節氣”
時間:2022-01-17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715 分享: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作為一個“80后”,浙江龍泉青年陶瓷藝術家支持從小對二十四節氣歌耳熟能詳,但對其中的文化內涵卻不甚了解。直到長大以后,準確地說是從事龍泉青瓷藝術創作之后,才逐漸了解二十四節氣中所蘊含著的傳統文化內涵,并用自己的藝術創作進行融合“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與“二十四節氣”——兩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藝術探索,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實踐知識和文化遺產,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發現并總結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每年運行360度,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一年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統稱“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以觀察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反映季節變化,影響百姓的衣食住行,成為農耕社會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指南。如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夏至、冬至,“熱在三伏,冷在三九”;谷雨,“雨生百谷”;芒種,“忙種”;“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等等。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二十四節中許多節氣都是農業生產中重要的時間節點和氣象預報,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農業勞作、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不僅如此,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一些節氣還與民間文化相結合,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傳統節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節日的氛圍,夏至、暑伏也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以致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說法。這些節令往往伴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以及諺語、歌謠、傳說、手工藝等豐富的節日文化、物質生產和民間風俗。2006年,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與二十四節氣一樣,“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于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是一項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創造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傳統手工藝,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陳腐和練泥;釉水的比例、配制;器物的成型、陰干、修坯、裝飾、素燒、過釉、裝匣、裝窯;最后在龍窯內用木柴還原焰燒成。在原料選擇、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窯溫控制方面,龍泉青瓷均具有獨特的技藝體系。龍泉青瓷中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寧靜、單色釉,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是燒制技術與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是中國傳統青瓷燒制的代表。
在從事龍泉青瓷藝術創作之后,支持經過日積月累的實踐逐漸領悟到:這兩項“人類非遺”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它們都立足于時間節點的變化,并根據這種時間變化進行生產、勞作、生活上的調整與適應,具有時間觀念與生產實踐上的豐富的文化內涵。二十四節氣每月兩個節氣變化的常規韻律自不必詳說,龍泉青瓷陶瓷藝術創作,也在無形中遵循著時間節律進行著每一個環節的生產實踐。如春夏時節適宜淘洗陶土制泥做坯,夏秋時節適宜過釉燒制,等等。唐朝詩人陸龜蒙有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九秋”指深秋,是古代陶工燒窯的最佳時機。對于同屬浙江地區的越窯如此,龍泉窯亦如此。在深秋的時節,溫度適宜,氣候干燥,正適合青瓷還原焰氣氛燒出釉色翠綠的上等瓷器。可見龍泉青瓷的燒造也十分注重不同時節完成不同的制瓷工序,這些都是經過歷史的積淀和實踐積累下來的重要的生產經驗。這種時間節序上的共通性讓支持隱約感受到了將二十四節氣融入自身青瓷藝術創作中的可能性。
另一個直接推動支持進行二十四節氣主題創作的動機,是他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藝術碩士學位時,參加院里舉辦的一個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展覽,以此為契機,支持開始系統了解二十四節氣中不同節氣的特點,思考其與青瓷和陶瓷藝術表現之間的關系。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映了季節、溫度、天氣、物候等具體的氣候變化,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4個節氣。在細致分析二十四節氣顯著氣候特征基礎上,支持緊緊抓住每個節氣不同溫濕、色差、冷暖等自然氣候特點,以此作為陶瓷藝術創作的出發點,運用龍泉青瓷造型、釉色、裝飾等藝術元素,恰如其分地展現二十四個節氣不同的文化內涵。
常見的以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多以景物和色彩變換的視覺元素為主要表現對象,從裝飾性的感官視角入手開展創作實踐。龍泉青瓷的藝術表現不僅是視覺的,還是觸覺的、肌理上的感受與變化,它對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的表現更為全面。由于二十四節氣文化是基于對農事活動的指導而產生的,支持重點觀察、總結與農事相關的氣候、光照、植物等自然界中較為明顯的視覺因素,并將其轉化成可以為龍泉青瓷所表現的藝術元素,圍繞節氣光照、番花信風、物候物象與對應節氣的關系進行藝術上的探索和嘗試。首先,節氣光照是二十四節氣色彩構成的主要成因。節氣光照指不同時節中太陽光照的運行軌跡,二十四節氣的光照遵循黃經度數等份分布,萬物生長以此為規律,形成不同季節、節氣中的溫度變化及物候現象。二十四節氣中的光照強度與自然界中萬物的色彩相一致,具有明顯的視覺特征,便于觀者識別與觀看。由此,支持利用太陽的光照氣息,勾勒二十四節氣的陶瓷藝術語言,用自己創作的龍泉青瓷作品展現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節氣變化。他在掌握了二十四節氣不同的光照特點所呈現的整體色彩趨向的基礎上,對應表現不同節氣的龍泉青瓷作品的釉色呈現,進而更為全面地聯系每一節氣的物候種類與造型特點。例如,春季包含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6個節氣,春季的光照顏色整體以綠色為主,節氣的變換帶來溫度的差異,也使得立春到谷雨呈現出由淺綠向深綠的轉變,這中節氣光照的變化與大自然植物的色彩變化規律相一致。以此節氣光照所帶來的色彩變化為基礎,支持的作品在表現春季節氣時,多采用龍泉青瓷最具代表性的梅子青和粉青釉色,展現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支持表現二十四節氣中春分的一套作品“春分·化雨”由兩件器物組成,一件施梅子青釉,另一件施草木灰釉,是最早原始瓷本身的棕褐色。兩件作品所反映的意象:施釉的蓋罐代表了龍泉山青林密,溪流縱橫,綠樹掩映,僻靜清幽;草木灰釉的蓋罐則代表了龍泉群山起伏,碧波萬頃,雄偉優美,蔚為壯觀。蓋罐上的跳刀紋圍繞器身上下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那均勻的跳刀紋,在青釉上似斜風細雨中抽芽的嫩草,在草木灰釉上則如山中的毛竹在雨水的滋潤下盡情擁抱春天。雖然都是以跳刀紋作裝飾,但兩件作品在質地和色彩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品成功地展現了春分時節的龍泉美景,以及龍泉地區自然景觀的特點:“九山半水半分田。”一望無際的千峰疊韻、萬木爭春的山色美景。作品以龍泉窯實物釉色的顏色之美,展示出一種有層次的內涵豐富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美景,它展現的是一種詩的意境,卻也是一種美麗的實景。水光山色,艷麗多姿,令人產生無限的神往。
《春分·化雨》,龍泉朱砂胎瓷土、梅子青釉、草木灰釉,2018年
浙江龍泉景色
其次,番花信風成為四季與節氣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形象。番花信風是指與固定季節、節氣、氣候相對應的典型花卉定時綻放,這期間定時的風也會隨之而來。“二十四番花信風”出自南唐徐鍇的《歲時廣記》。二十四番花的確立,經歷了對自然事物的長期觀察,在每個物侯盛開的所有花卉中挑選一種花期較為穩定且精確的植物為代表。由于大自然總能遵從花開風便來的規律,年復一年信守而至今從未失約,人們便稱此風為信風。一年中并非每個時節都有花信風,它只存在于從小寒到谷雨8個節氣之中。不同節氣中的番花,成為這個節氣最形象、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因此,支持抓住所表現節氣中番花信風的視覺化特征,將其融入自己的青瓷創作,以簡化的造型準確表現每一花卉的物象特征,或是抓住花卉的典型特點進行適當的夸張表現,以達到突出形象、貼合節氣主題的藝術效果。如支持的龍泉青瓷作品“雨水·初晴”,表現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件作品通體施梅子青釉,釉色清麗雅致,是春天的顏色,象征春天的到來。整體造型渾圓而挺拔,渾圓如下落的一滴“好雨”,挺拔如春天里“當春發生”的一株小草,草木隨地中陽氣的升騰而開始抽出嫩芽。顯示出春天萬物生發,向上生長的蓬勃氣象。瓶身出筋勻稱流暢,單線出筋與雙線出筋交錯,既與瓶的花口相對應,又呈現出富于變化的節奏感。草木萌動,萬物復蘇,雨水節氣對應的番花種類是菜花、杏花和李花,瓶身的花口造型既是對應番花的藝術化表現,也預示著雨水節氣的到來,氣溫回升,花草展露新顏的景象;瓶蓋的設計極富巧思,可謂整件作品的點睛之筆,瓶蓋上蓋鈕如破土而出的一棵青草,寓意生機勃勃的春天中第一縷嫩芽在雨水的澆灌下破土而出,向我們傳遞春天到來的訊息。
《雨水·初晴》,龍泉朱砂胎瓷土、梅子青釉,2018年
另外,與二十四節氣相對應的物候物象也是重要的藝術創作元素。“七十二候”最早見于秦漢時期的《逸周書·時訓解》,書中把一年 365 天(平年)按大致五天一候劃分,并規定3候為一節,以與二十四節氣對應。七十二候中包含著大自然中眾多的生物與非生物類別,并記載著它們的節氣變動信息。詳細辨之有植物、動物、昆蟲、魚鳥等生物的節氣變化,也有描述自然界中雷、電、雨、風、冰、凍等非生物的時節變遷。“物候”豐盈了節氣的感官維度和情感體驗,反映了不同節氣中物候的自然狀態。四季節氣蘊含著大自然的智慧,象征著春生、夏長、秋收和冬藏。例如,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是春天的開動始于冰融以后那嘩嘩的水聲;夏至是夏天的降臨則是清晨的那一陣鳥鳴,立秋是秋天的風陣陣吹過松林,如浪潮一般回旋,而冬至是冬天的聲音。如何將二十四節氣中具有代表性的物候物象提取出來,并轉化成適合龍泉青瓷藝術表現的直觀形象,成為支持在進行二十四節氣主題創作中不斷思考的問題。他突破龍泉青瓷傳統表現程式,大膽嘗試不同釉色、不同肌理、不同技藝的嫁接和綜合表現。將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變換和帶給人們無限的感受與想象,凝結在他的二十四節氣主題青瓷作品中,通過每一件作品的細節,體現對應節氣的所見和所聞,讓觀眾在欣賞作品的同時,體驗每一個節氣的流轉與變化。如支持的這件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為主題的作品“夏至·梅子初青”,表現的正是今人翟翕武在《詠龍泉青瓷》詩中所寫的“雨過天青云破處,梅子流酸泛綠時”的夏至景象。這件作品采用傳統的龍泉青瓷燒制技藝,以龍泉朱砂胎瓷土手工拉坯成型,通體施梅子青釉,而且在細節處理上,支持極富巧思。作品以花為裝飾主題,吸取了花瓣、花蕾等自然物的裝飾元素進行再創作,罐體飽滿似鮮花怒放,蓋鈕舒張如含苞待開,都在昭示著瞬息萬變的大自然中那令人心動的花開的一刻。不管是蓋鈕和底部花口處那驚鴻一瞥,還是窗欞立柱處那幽遠的花香,都在觀者的心間播下了一顆綠綠的種子,那仿佛是龍泉梅子青釉沁人心脾的綠色生機,又宛如一位臥在碧枝翠葉與波光水影中羞澀的少女,將夏天到來的訊息和活力播撒在你的心田,等待著那生機盎然、花香撲面的一刻,等待著龍泉青瓷所營造出的秀美端莊和儒雅風骨浸透的夏至時節。整件作品結合夏至節氣中物候物象的具體特點,進行多種視覺元素和藝術形象的交融,將節氣的特點與龍泉青瓷的藝術特色有機結合,建構出富有詩意的空間意境和作品飽滿圓融的藝術樣貌。
《夏至·梅子初青》,龍泉朱砂胎瓷土、梅子青釉,2018年
在深入理解和綜合提煉二十四節氣文化特點的基礎上,支持歷時一年多時間,完成了這套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將“二十四節氣”與“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兩項“人類非遺”項目相結合的龍泉青瓷作品。這套青瓷作品是以24件(組)陶瓷器物系列作品對應二十四節氣,綜合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藝術嘗試。作品以24個節氣為主題并命名,以二十四節氣的自然意象結合中國傳統“寫意”美學觀念,展現龍泉青瓷意境構建與造型智慧。萬物有神,道法自然,二十四節氣里藏有諸多的功課,二十四節氣所蘊含著的東方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對中國傳統“寫意”美學觀念有意無意、或深或淺的習練。支持以二十四節氣為創作主題的龍泉青瓷作品,正是以藝術的方式探討自然意象在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性意義,同時以創作技巧上的顯著美感深化作品主題,讓觀者體悟到龍泉青瓷中所蘊含的詩情畫意。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時代的傳承和流動中,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規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應充分發掘其時效性與精神性,與當代文化發展趨勢相融合,進而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推動當代文化發展與社會進步。青年陶藝家支持將二十四節氣以龍泉青瓷藝術作品的形式進行藝術表現,是推動這兩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文化內涵的相互彰顯,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和當代發展創新模式的新探索。
廣大民眾作為新時代文化傳承的主體,在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具有義不容辭的使命。但是當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帶來廣大民眾生產生活的巨大改變。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要在新時代得以傳承與發揚,就必須在保持其文化內核的基礎上,對傳承形式與傳播方式進行改變與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做到活態傳承,必然要與當代經濟、文化、審美等相適應,齊律而動才能達到有序傳承和蓬勃發展。如果今天仍以歌謠傳頌的形式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顯然已不合時宜。因此,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傳承應在形式上有所創新,讓更多的年輕人所接受,只有這一才能逐漸發揮其文化影響力,成為推動文化發展的潛在動力,使其成為與時代相伴、共生、同長的文化形態,達到實現活態傳承的目標。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不但與農業緊密聯系,同時也與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生態學、符號學、藝術學等諸多學科交叉與結合,這是傳統節氣文化有待繼續內涵開發的理論基礎。將二十四節氣文化更多地通過陶瓷等手工藝,以及服飾、飲食、表演等與廣大民眾密切相關的藝術文化領域進行融合呈現,使二十四節氣文化能夠結合新的傳播媒介、審美表征與受眾特點,提出對固有言語與文字信息的視覺轉化與衍生,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新模式,真正實現傳統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從“文化中來”到“文化中去”。
因此,這套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龍泉青瓷陶藝作品,以陶瓷藝術的形式形象、雅致地展示了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有利于現代人更直接地了解二十四節氣文化內容,拉近了現代人與自然的關系,豐富了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傳播與展示形式,也真正做到了新時代二十四節氣的有序傳承與人們對節氣文化的自信心與根本性認同。
浙江龍泉青年陶藝家支持
從另一方面說,支持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進行龍泉青瓷陶瓷藝術創作,進一步拓展了當代龍泉青瓷的藝術創作題材,豐富了當代龍泉青瓷的工藝技巧和藝術面貌。在漫長的文化藝術發展過程中,龍泉青瓷那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出龍泉人無與倫比的創造能力和豐厚充沛的思想情感。清末民初學者許之衡在其著作《飲流齋說瓷》中提到,制瓷“兼藉天時與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并因此成就了“吾華美術以制瓷為第一”的顯著地位。其中的“天時”即順時而為,按照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開展相適宜的制瓷環節和生產活動,這也是啟發支持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進行創作的重要原因;“地利”是指在龍泉的青山綠水中孕育而成的龍泉青瓷,必然與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與物產資源相關。今人王舒冰有《詠龍泉青瓷詩》云:“龍泉溪水水湛蘭,碧波千頃是龍泉。雨過天青云破處,九秋風露色更鮮。”釉色是龍泉青瓷藝術形式美的重要元素,釉色中飽含著歷代龍泉巧匠對大自然的實踐感悟,并將這種感悟融入青瓷藝術,使龍泉青瓷體現出人為與自然無限協調美。這種美就是青山綠水的美,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巧”是指像支持這樣一代又一代生于斯、作于斯的龍泉巧匠,在此獨特的生產生活環境中,將自身對時代、人生、藝術的理解,融入龍泉青瓷的藝術創作之中,不斷拓展龍泉青瓷藝術創作的題材、工藝與內涵,不斷探索創新龍泉青瓷的發展道路,創作出如此美輪美奐的龍泉青瓷作品,創造出泥土與火焰交融而成的人間奇跡。 五代周世宗柴榮將他所向往的陶瓷釉色比喻為“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當“雨過天青”幽菁靚麗的龍泉青瓷遇上廣大民眾勞動智慧結晶的二十四節氣,會產生怎樣的火花?青年陶藝家支持的藝術探索無疑是積極創新且有意義的。他用這套龍泉青瓷藝術作品豐富了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與傳播形式的同時,從二十四節氣中提煉出深邃的文化內涵,以精湛的龍泉青瓷工藝表現出來,充分發揮了手作工藝豐富的表現力,展現了龍泉青瓷獨特的審美內涵和藝術樣態,從而拓展了當代龍泉青瓷的藝術創作空間,提升了龍泉青瓷的藝術與文化內涵,更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傳承與傳播開辟了全新的形式與方向,對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和當代文化自信的建筑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作者簡介
牟曉林,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