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專訪
“創意階層的聚集是發展文創產業的關鍵。以往的文化產業園區遇到了很大的瓶頸,亟待轉型。最理想的模式是藝術、設計的自然聚集,如在景德鎮、宜興、蘇州、鶴慶等地,這種聚集是沒有院墻,開放的,沒有統一管理,大家自由交流,在聚集的同時還能帶動所在地旅游業發展。”
本屆大展確立了“新起點·新風尚”的主題,相比往屆主題,您如何理解“新起點·新風尚”在2023年的特殊意義?
↓
陳岸瑛:“新起點”主要指開啟中國式現代化“第二個百年”新征程。在這個歷史階段上,日常生活的現代化將更為深入地展開,生活的藝術化提上議事日程,與此相對應,藝術也會進一步生活化。在此過程中,藝術、設計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樣式,建立新生活風尚做出重要貢獻。
十四五以來,設計大展廣泛挖掘2019年以來設計和公共藝術領域的優秀案例,展示新起點語境下的中國設計和公共藝術在回應全球性的時代議題和回應我國的國家戰略發展。您認為支持四屆設計大展的持續精神資源來自于哪里?大家長期堅持不變的思路是什么?
↓
陳岸瑛:中國設計大展是國內規格最高、最具學術性的設計大展,入選這個展覽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支持四屆設計大展的持續精神資源,來自于中國社會的創新發展和人民生活品質的持續提升。關于持續不變的策展思路,我覺得杭間教授提出的“設計之為生活啟蒙”的主張特別具有凝聚力和號召力,他說生活啟蒙的意義不亞于思想啟蒙,“作為生活藝術的‘設計’,包含了‘啟蒙’的所有含義”。
在您所負責的重點板塊里,您如何通過“案例”新提煉形成展覽敘事邏輯?如何協調其典型性、敘述性、邏輯性和視覺性?
↓
陳岸瑛:按組委會要求,每一個案例都需有主題、有問題、有答案。這是將不同參展人和展品組織到一起的邏輯。本次大展,我負責推薦與非遺、文創相關的設計和公共藝術案例。圍繞“在新時代中國城鄉建設中,如何通過復興傳統文化成就一種更具魅力的生活方式”這個總問題,我推薦入選了15個案例,展現了對這個總問題的不同回答和不同的實踐路徑。
在您負責的重點板塊里,哪位藝術家或創作團隊的作品,最吸引您的關注?
↓
陳岸瑛:我一直將非遺傳承人看作是在地藝術家。《智能制造:蘇繡與拓撲學的邂逅相逢》《手藝佛山:都市中重新激活的傳統形象》《美麗鶴慶:與時俱進的云南金屬工藝》《汝瓷新生:北宋生活美學的當代體驗》等重點案例,涉及了眾多富于創新精神和活力的傳承人。在《溯源圖新:年畫重回春節》這個案例中,除了年輕一代年畫傳承人,原博教授還組織了一支設計師隊伍,他們與傳承人一起研制出很多好產品,使春節變得更有意思、更富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