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暨南大學石牌校區舉行的教席揭牌儀式暨首屆教席學術論壇上,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博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活態遺產與社區發展教席主持人, 東亞文化遺產學會副會長杜曉帆以“價值認知與傳統手工藝傳承”為題作發言。
他講到,大學畢業四十年來,雖然工作發生過諸多變化,不過文化遺產一直是我工作的對象。文化遺產,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首先要對其價值進行認知。只有對它的價值有了認知,才知道選擇傳承什么,這也是我選題的原因。傳統手工藝我幾乎沒有涉獵國,本來不應該發言。上周我和同學們在新疆的尼雅遺址做調研,即使今天的設備已經很好,但進入尼雅遺址還是非常困難的。1995年尼雅出土了一件非常有名的漢代織錦護膊,上面有八個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成為馳名中外的重要文物。我們現在看到它雖然是以一個物質形態出現的,但也與我們今天的話題是有關的。這件織錦制作精美,其背后就是手工藝的貢獻,所以也給了我今天發言的勇氣。
從所謂當今的發展趨勢來看,傳統手工藝面臨的是一個危急的時刻。雖然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我們也有非物質遺產傳承人。但從全社會來說,假如一種用品既有手工藝制品,又有機器產品,消費者愿意為手工藝產品付多大的代價?愿意為手工藝付出多少錢?可能很多時候我們是很難回答的。我們愿意贊美它們,但是要真正付出的時候又會猶豫。
傳統社會中,手工藝是以家庭為核心的生產方式。但進入近代社會之后,工業生產對它造成了非常大的沖擊,到今天,家庭作坊作為核心生產單元的模式已經基本被打破。那么手工藝應該如何傳承呢?
在生產生活模式發生急劇變化的當代,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不僅僅需要關注基本的技術、材料、樣式本身,更需要挖掘其背后的核心價值。認知傳統手工技藝的核心價值,仰賴于廣闊視野下的全面理解與深入的研究。
許多傳統手工藝的傳承過程其實和我們的節令,與二十四節氣的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失去了這種關系,我們的手工藝的傳統可能就很難來保護。我之前在貴州石阡縣樓上村做調研,發現這里的許多文化現象和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有很大的關系,二十四節氣在這個鄉村里有非常鮮明的表達。600多年前他們從江西經四川遷移到這里,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人們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即使發展到今天,他們還是跟傳統有很多聯系。長期以來,他們生活中基本生活用品都是跟鄉村周邊的資源相關,從蓋房子用的木材到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材料。這一方面體現了他們的生活哲學或者說是生存智慧,另一方面也他們的生活環境與傳統手工藝密切相關。
馬上到端午節了,端午節的五毒衣、虎頭鞋,是江南地區歷史悠久的節令兒童服飾。它們一般在端午節穿戴,寄托著父母對幼童避災禳禍的祈福與祝愿。在制作時,這些服飾的材料、造型、圖樣、色彩等與節慶時令密切相關。如果這些節氣觀念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淡漠,這些傳統的工藝也很難傳承,所以我想理解傳統價值的時候需要綜合地把社會生活和它本身的工藝價值結合在一起,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找到它在未來社會,我們面向未來應該傳承的核心內容。
是江南地區歷史悠久的節令兒童服飾
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上被廣泛重視,但很多時候也會引發歧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說無形文化遺產,都離不開物質形態,或者說都有一個對應的物質形態作為支撐。即使是信仰活動,也不能脫離人的大腦而獨立存在。所有的傳統收工藝的誕生和發展也都離不開它的傳統社會生活方式。我們有時候講工藝的時候可能以為它只是技術,其實背后支撐它更多的是社會生活。傳統工藝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我們的工藝一旦失去了社會生活的支撐,它們的傳承就會遇到困難。如果沒有傳承也更談不上創新。如果我們沒有傳承只談創新的話,它不是真正的一個創新。
我們在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或者是做無形遺產研究的時候,可能對價值這一塊的挖掘沒有像做物質遺產那么重視。我們可能更關注形態、形式上的東西,關注其核心價值不夠。為什么我們還要保護這些與現實生活已經產生了距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為消費者,你為什么愿意為傳統手工藝付出代價?無論是從經濟上面也好,時間上的代價也好。這些是需要我們從歷史的哲學的層面去思考的。我想,簡單的來講這些能夠愿意讓你付出代價的東西,應該就是它的價值的核心。比如像的黔東南苗族的這些銀飾,它的鍛制技術與歷史上的大遷徙、巫術文化、信仰儀式密切相關,最終成為一個民族珍貴而獨特的技藝。而在如今的旅游市場,苗族銀飾減損了其精致和實用性,變成了“鼓勵創新”的廉價鋅白銅“民族風情”頭飾。如果忽略這些文化背景,只是把它當成一個旅游紀念品,它本身的傳統手工藝所依賴的物質屬性的價值,也就是材料的價值就失去了。
信仰儀式密切相關,最終成為一個民族珍貴而獨特的技藝
我們可以覺得傳統手工藝核心的價值不在材料上,應該是在手工藝的技藝,或者是手工藝者所付出的勞動上。比如我們看一幅桃花塢木刻年畫的時候,經過木版水印技藝,層層渲染、套色制作,最后形成的這種彈性和這種活力,包括多層印染的色彩變化的細膩的感覺,包括印制木版留下的天然紋理。這種彈性和活力是機器、那些新的所謂的創新的手法做出來的那些作品所達不到的,是機器很難去解決的問題。手工藝人通過他不斷的辛勤勞作,最后形成了這樣一種勞動價值,我們如何看待這種價值?當然,這些技藝和勞動也離不開它的對象的物質屬性,也就是材料。所以,一件手工藝品的價值一定不只是一個方面,它肯定是復合的。
層層渲染,套色制作
還有一點,我想我們還需要在社會上進行宣傳和教育活動。比如桃花塢等地的傳統木版年畫與當下社會上廣泛流傳的機器印刷復制品年畫,這中間的差距可能需要我們向社會上更多的人介紹,讓他們理解這中間的差距,而這差距就是價值的差距。美是有區別的,如果人們審美意識達不到一定的高度,他們就意識不到手工藝的珍貴,因此他們也很難去為它付出代價。
此外,傳統工藝傳承中,特別是創新過程中,必須有主體價值的意識。很多時候我們以創新為口號或者一種理念的時候,都不再是以原來的傳統手工藝傳承人為主體,而是讓他們從理所當然的主體位置讓位于所謂的創新團隊,從而使傳統手工藝的主體價值喪失。維護傳統手工藝人的主體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時時要有這樣一種意識。比如一個著名品牌來到貴州侗族鄉村,在他們的設計指導下,由當地手工藝人用當地的材料做出的手工藝品,不能變成一個純粹的品牌產品,它也應是當地侗族人,當地創造手工藝文化的主體,那些手工藝人的作品。
打褶抱枕產品,2016年親自參加了北京設計周
我對傳統手工藝的問題研究很少,所以上面所表達的一定非常不全面。最后,我還是想強調,文化的傳承需要整個社會生活的需求。舉個日本的例子,日本5月5號叫男孩節,3月3日是給女孩過的節日。在這些節日,很多家庭會買手工藝品,有男孩的家庭,5月5日一定要在院子里高掛喻意鯉魚跳龍門的鯉魚。同時,男孩子要培養武士精神,家長還會為他們購買傳統的類似鎧甲的模型,而這些鎧甲模型的制作工藝完全保留了傳統技藝,非常精美,價格也十分昂貴。
前一段時間我去日本,在很多大的商場里都看到迎接男孩兒節的專柜。類似我們國家級傳承人“人間國寶”的作品標價一百三十萬日圓,但據店員講還是有很多人會買。因為社會生活中保留了這些節日,所以也就自然在支撐著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我有一位老朋友,他是日本非常有名的書畫修復的專家,長期擔任日本國寶修復師聯盟的理事長。他的家就在京都的老街上,他是第三代住了。每次去他家里,你都會發現和式客廳(床的間)所陳設的字畫、工藝品都是不同的,他要隨著時令的變化去更換的。所以,我一再講社會生活對于傳統工藝傳承的重要。
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說過這樣一句話:“也許未來就在面前,但當我們轉身,一樣會看見悠久的歷史為我們積累了雄厚的資源。只有能夠在這兩者之間從容的穿行,才能夠真正具有創造力”。無印良品能在很短的時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家居、服裝品牌,是與他對歷史、對傳統的態度有關,是有它的原因和背景的。
19世紀晚期的英國理論家、建筑師與設計師們,曾發起過一場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他們試圖通過強調工作的過程來培育心靈的和諧,鼓勵回到鄉村的傳統生活中了解并傳播自己的民族遺存,重新評估材料與手工勞動的意義,以此改變粗制濫造的工業設計現狀,并提高未來的生活質量。這場運動奠定并改寫了此后英國在20世紀的創新能力。運動的主要參與者威廉·萊瑟比(William Lethaby),在總結與展望時曾經寫道:“寓意可以指自然與人,也可指秩序與美,但所有這一切必須是甜蜜的、簡樸的、自由的、充滿信心和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