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向勇:新手工藝運動——中國性與現代性
時間:2023-08-07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41 分享:
首屆教席學術論壇在廣州暨南大學石牌校區舉辦,論壇以“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中的思考與探索”和“傳統手工藝與當代設計的相互賦能與創新”為思考話題,通過“學者觀點”與“大師對話”兩個環節進行了探討。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向勇以《新手工藝運動——中國性與現代性》為題主旨演講。
向勇講到,我曾經跟隨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葉朗先生、華人作家白先勇先生,參與過昆曲藝術傳承推廣工作,后來推動藝術鄉建工作,都親身遇到手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問題。如何把傳統的非遺跟文化產業的發展結合在一起,更好地推動非遺活化與產業融合?這也是我一直思考和實踐的方向。以手工藝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要與文化內涵、技藝標準、加工材料、創意設計和品牌營銷等文化生產的不同環節相結合,實施“新手工藝運動”。在這里,新手工藝運動涉及兩個非常核心的關鍵詞:一是從文化角度的中國性,即中國立場的堅守;另一個從產業角度的現代性,即時代美感的創造。
首先,我們談談新手工藝運動的中國主體性問題。手工藝是一個具有很深厚的文化認同的傳統觀念。一個手工藝者,以自我為出發點,如漣漪般自然而然地連接起他所處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整個大的國家認同。因此,在手工藝文化資源的挖掘環節,需要將自我認同擴展至民族認同、地方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在這一擴展過程中,我們要處理好手工藝價值認知的三重關系:在新舊之交審視傳統和現代的關系、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手藝和技術的關系;在城鄉之際關照城鄉之間的聯系、統籌和融合的發展模式;在家國之間平衡個體與集體、家庭與社會、自由與責任的關系。我們應當重視手工藝傳承人所依托的組織形態,引導手工藝合作社、集體經濟以及“公司+農戶”的組織創新,鼓勵手工藝者設立個人工作室,打造品牌機構。手工藝是一個具有很深厚的文化認同的傳統觀念
當我們從世界傳統手工藝語境下去看待非遺的傳承與創新時,要特別注重人類文明的共享價值的顯現。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我們經歷了國際主義、世界主義和全球主義文化的演進,正在進入人類主義文化的重建。國際文化、世界文化、全球文化和人類文化等概念具有不同的內涵。當我們談論“國際文化”“世界文化”和“全球文化”的概念時,在這些宏大敘事背后隱藏著一種根深蒂固的價值對峙——西方與東方、自我與他者,甚至這些概念的提出就是一種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想象的投射,造成為一種不同于西方的他者形象的潛意識對峙。這種東方和西方、自我和他者的二元對立關系應該被代表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新文化形態所取代。中國的主體性和現代性觀念,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國際主義、世界主義、全球主義的審視之后,促進一種新文化的創生。我們現在提出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種新人類主義視角下的文化樣式,是一種超越了國際主義、世界主義和全球主義的新文化范式。因此,我們應該以手工藝為紐帶,建立起中國主體性和人類共享性之間的價值連接。
不管是作為工匠、藝匠還是哲匠,正如美國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內特在《匠人》一書指出,其核心是人的德性與技藝的融合。人的背后是其德性,這種德性通過特殊的材質體現出來,展現出日本民藝學家柳宗悅所說的“工藝之道”。手工藝的文化現代性包括了機器生產和手工匠作的平衡、日常性和審美性的平衡、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平衡。他認為,手工藝創作是一種手作之美、實用之美、物道之美、勞動之美、社會之美、集體之美的創意勞動。這種東方主義的傳統手工藝觀,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國家敘事相結合,于其中找到一個良性的、個人的、有溫度的和情感的連接通道。手工藝是心與物的結合,是個體、集體和國家敘事進行認同轉變的中間通道。
那么,藝術創作對新手工藝運動來說意味著什么?藝術創作的本質是賦予對象以一種新的意義。藝術創作就是意義的生產,通過故事、情感、風格化等各種表現形式,展現對人生意義的追求。藝術創作也是為了人的終極幸福。如今,人們購買物品時,其功能價值已經成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被滿足時,人們會更多地關注物品的情感價值、特別的回憶和精神象征。手工藝應該被視為技術主義下以精神能量賦予物品意義的一種方式,是彰顯我們自我意識和個體意識的有效途徑。手工藝是一種傳統文化產業,是作為膜拜價值的表現形態而存在的。我們知道,一般而言,傳統文化產品是具有膜拜價值的文化商品,有兩種常規的交易方式:一是旅游景區型的門票經濟,一是藝術品交易型的商品經濟。這都是比較傳統的膜拜價值的交易形式。事實上,手工藝應通過更多的數字技術、版權運營等形式,建構一個綜合型、場景化的體驗經濟形態,把手工藝的感官價值、情感價值、精神價值等體驗價值進行綜合開發,最終實現手工藝價值的全產業鏈開發和可持續開發。
因此,我們提到新手工藝運動的中國性,就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賡續。張申府先生曾在《所思》中提到中國文化的一些根本性特征,到現在依然給我們以啟示。他說,“仁”在中國文化中是最高的境界,要注重“易”的變化和“生”的觀念,這是中國哲學中最要緊的特質。他認為,中國哲學注重人的主體性和實踐性,具有辯證的思維。中國人具有的那些獨特的審美價值,包括“美在意象”“意境深遠”“氣韻生動”等觀念。我們可以通過藝術介入的方式進行手工藝的創意設計和審美轉化,可以通過“中和為美”“心物一元”“天人合一”的審美賦能,強調手工藝運動中以人為主體的能動性,集中體現中華美學的藝術精神和生命精神。這些美學精神是我們安頓生命、安住生活的智慧和觀念,能讓我們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平衡美學追求和市場需求。手工藝通過創意設計,可以融入理性約束和藝術標新,在追求新的形式基礎上做到舒適性、藝術性和功能性的結合。此外,我們要特別注重手工藝文化挖掘的創意來源,包括悠久的文化累積、新穎的技術賦能、多彩的生活啟發、富有想象力的藝術汲取和神奇的自然靈光。
新手工藝運動的中國性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賡續
第二,我們談談手工藝運動的審美現代性問題。審美現代性是文化現代性的組成部分,與我們的現代生活方式分不開。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也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分不開。我們的生活方式在變化,審美觀念也在發生變化,手工藝的形式和內容也要發生改變。新時代人民大眾美好生活的追求與不充分不平衡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在解決這個主要矛盾的過程中,我們既要追求物質的豐富度(即好的生活),還要追求文化的豐富度(即美的生活),這兩種追求是文化力和經濟力的有機結合。“美的生活創造”與“好的生活創造”需要我們具備兩種創新能力的結合,即“硬創新”與“軟創新”的融合。手工藝運動就是要在物質生產的基礎之上、在解放和發展“物的生產力”的前提下,去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把符號經濟和場景經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開拓以“人的生命力”為目的新經濟形態。因此,手工藝運動是“人+技術+德性”的多元創新結合,可以很好地實現文化力和經濟力、生命力和生產力的有機結合。當前,手工藝運動是推動美好生活建設的一種方式。我國很多地方都在加速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比如廣東佛山的南海區,作為全國的家電制造業之鄉,正在思考如何把制造業優勢和文化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在批量化的商品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商品的藝術和審美價值,推動創意生活產業的發展,或六次產業的創新發展。創意生活產業就是新手工藝運動的結果,是物質生產與文化生產融合發展的結果。在這個結合過程中,手工藝的價值也得到極大的拓展。通過手工藝運動,我們可以把日用品變成流行品、奢侈品或藝藏品。手工藝可以為日用品進行創意賦能,實現流行品、奢侈品與藝藏品之間的價值轉換。我們可以從內容、形式、材料、場景等四個層次,采取手工藝文化加值的不同形式,實現傳統產品的附加價值的提升。沿著這些新手工藝運動的價值內涵和實施策略,我們可以從本能層次、行為層次和反思層次等層次推動建設一個地區的創意生活產業。創意生活產業是新手工藝運動的結果,是物質生產與文化生產融合發展的結果
在技術主義、商業主義日益橫行的今天,我們為什么還要重視手工藝?因為手工藝是一種最有溫度的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現代方式。手工藝與我們的鄉土文化傳統息息相關。手工藝記錄了過去中國的模樣,也將形塑著未來中國的形態。手工藝是“鄉土與天下”的自然連接,中國傳統社會的鄉土文化具有天下情懷的文化底色,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手工藝現代化要超越“非遺問題”的固化敘事,從“鄉土-天下”的時代視野和發展愿景出發,基于文化空間和人類文明形態的價值框架,將“手工藝運動”定位為立足中國實際、面向人類文明的創新探索,通過構建“以手工藝為方法”的知識結構和實踐體系,充分展現手工藝現代化對于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未來意義。
來源:民藝傳承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