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美術館中的展覽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體現。因此,一座城市中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如何利用展覽來激發城市的活力,來服務于城市的文化建設以及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毫無疑問,博物館和美術館中的展覽是由其擁有的以藏品為主的資源所決定的,這是博物館、美術館的基本規律。
因為博物館、美術館不管舉辦什么樣的展覽,都和自己的藏品以及它的資源所關聯。如果博物館的資源非常的豐富,像盧浮宮那樣能夠用荷蘭畫家維米爾的大展來化解2016年因槍擊事件帶來的公共文化危機,表現出了博物館在城市中獨特的化解危機的能力。但是,并不是每一座城市的博物館、美術館都有豐厚的文化資源,包括巴黎;但也不代表有了資源就能夠積極運用好這些資源,發揮它最大的社會效益。所以,今天看到上海的博物館、美術館中有眾多的展覽此起彼伏的出現在這座城市中的時候,所帶來的不僅是人們在觀展過程中的享受,還帶來了人們飯余茶后的議論,更重要的還有城市在國內的文化影響力。
城市中一定數量和很高質量的展覽活動,對于城市的文化影響力尤為重要。中國一線城市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活力,往往讓二三線城市感到很羨慕。因為城市中整體的展覽狀態能夠反映出城市的實力,其中的文化資源、場館規模以及運營經費都具體支撐了展覽活動。即使在藏品資源不足的城市中,博物館、美術館依然可以利用資源的調配,利用交流和藏品的租借以及利用其他多種手段,也能夠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如上海今年以來舉辦了一系列的國外博物館藏品的展覽,甚至有的還簽訂了5年的展覽合作協議,這都說明了城市對文化資源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也是想方設法解決城市文化資源不足而采取的一些積極有效的手段。顯然,對于中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來說,資源的欠缺主要表現在沒有或少有西方藝術的藏品,而現在觀眾普遍的熱情都聚焦在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以來的西方藝術發展史上,更集中在名館、名家、名作之上。所以,上海博物館自籌資金連續舉辦了“對話世界”文物藝術系列展,其中的“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創下展期98天、觀眾42萬人次的空前紀錄。而正在展出的“對話達·芬奇——文藝復興與東方美學藝術特展”,又在掀起一股新的熱潮。
上海的城市文化活力以公立博物館、美術館為引領,其中區一級的如浦東美術館成為新勢力,從2022年舉辦來自泰特美術館的“歐普與動態藝術館藏品展”“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珍藏展”“卡拉瓦喬與巴洛克奇跡”以來,也成為城市文化活力的重要因子。關鍵是,上海的私立美術館規模之大、數量之多,不僅是中國之最,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驕傲,也是城市的活力所在。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喜馬拉雅美術館、寶龍美術館、西岸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明圓美術館等,以及處于保稅區的勞倫斯·庫特納美術館,都構成了上海的博物館、美術館群落,其中像龍美術館先后舉辦的“詹姆斯·特瑞爾回顧展”(美國)、“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日本)等引進的展覽,都是轟動一時。
未知的旅程,2016/2021,金屬框架、紅色線,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
有了引進展覽這樣一種方法,所帶來的是城市中的博物館、美術館展覽的不斷更新,而當很多觀眾蜂擁而至出現在博物館、美術館中的時候,它就像流動的血脈一樣使城市“活起來”。業內常常談論“活起來”,卻錯誤地理解了“活起來”,認為“活起來”就是“動起來”,因此,出現了把一些文物或藝術作品用動畫的形式來呈現的潮流。實際上,“活起來”的本質是讓博物館、美術館的資源能夠活起來。因為資源客觀存在著不均衡,包括在不同城市之間,同一城市的不同博物館、美術館之間,都有著較大的懸殊。那么,如何讓它們“活起來”,讓它們流動起來,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實中很多博物館、美術館有很豐富的藏品,卻不能很好的利用,使得很多的藏品長期沉睡在博物館、美術館的庫房之中。如果把這些資源豐富的博物館、美術館的藏品調動起來,使它們成為展覽的資源,并在不斷的交流中發揮策展的廣泛影響,這不僅是一個資源充分利用的問題,同時也是“活起來”的重要舉措。所以,“活起來”就能夠在中國看到世界上名館、名家、名作的展覽,很多觀眾也不需要因為看兵馬俑而去西安,為了看三星堆而去成都,為了看馬王堆而去長沙。而他們在自己的城市中看到了兵馬俑、看到了三星堆,可能更希望去西安成都和長沙的實地去進一步看看;也有可能在上海博物館看到了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藏品而專門去倫敦到英國國家美術館看更多的名畫。
表現在資源上的這種不均衡的狀態,與讓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的問題非常復雜,如果能夠把中外的資源為我所用,那么,博物館、美術館中的展覽的多樣化就能很好的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如果能夠在館際之間有效的調撥或者是有效的交流,那么,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活動就會更加活躍。毫無疑問,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與城市之間有著相當復雜的關系,因為它并不是一個兩個展覽就能解決問題,而是在一個常年流水不斷的過程中,需要年復一年的堅持和付出。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需要有很多的展覽來滿足公眾的需求;而觀眾的口味是多樣性的,可能希望有更多品類的展覽以解決眾口難調。因此,在城市與博物館資源、博物館資源與觀眾需求之間,“活起來”就顯得很重要。
當然,面對如何“活起來”,需要有更多策展人的專業知識和智慧,更需要有策展人在為觀眾著想的基礎上策劃出更好的展覽,以避免策展人僅是滿足自己個人想法的一些策劃傾向。從基本規律上來看與博物館、美術館相關的社會問題,脫離了社會與公眾,城市就不可能有文化的活力,這是我們所能夠看到的現實。面對諸多的現實問題,需要博物館、美術館的多方面協同,比如,城市中博物館、美術館周一閉館的問題,那周一在上海就看不到任何展覽。能否協調部分場館為周二閉館或其他時間,以解決城市中文化消費的實際需求,而這在解決上并不困難。讓博物館、美術館中的展覽為城市和公眾服務,使我們的城市煥發出超于想象的文化活力,這正是萬眾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