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中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中國設計、中國設計教育也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設計與國家、設計與社會、設計與經濟、設計與大眾生產和生活的關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切。中國式的現代設計教育經歷百年發展后,在當今賦能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形成了巨大的體量,其發展的速度之快、層次之豐富、類別之完整,舉世矚目。在進入新百年新征程之時,中國設計教育在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新形勢下,在接續歷史輝煌、加快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推動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努力實現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中,面向未來高質量發展,今天如何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1]這是黨中央第一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戰略一起提出來,進行一體規劃。三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教育是基礎、人才是主體、科技是動力,三者通過循環互促、銜接互補,共同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探索中國式設計教育現代化的道路指明了方向。近一年多來,設計界、設計教育界圍繞設計教育的未來發展討論熱烈。其間有很多能夠影響設計和設計教育的事情或事件,與設計、設計教育相關的會議、文件、論壇也是非常的密集,當然,這些都將對設計教育產生影響。其中,最引人深思的有兩項發布,即《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管理辦法》的發布和ChatGPT的發布。這兩項發布恰巧在同一年,將對未來中國設計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新版學科目錄發布
2022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頒布《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及《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管理辦法》[2]。高教界、藝術界、設計界對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設計藝術教育以1998年和2012年兩次較大的學科專業目錄調整為界,經過了初創與探索、發展與調整、反思與創新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呈現出明顯的社會適應性,反映了社會發展對設計人才需求的不同面向,并在適應社會發展和服務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呈現出上升發展的總體態勢。
2011年藝術學由文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獨立出來升為門類,設計學成為一級學科,時逢中國經濟步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設計隨著產業的升級發展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設計教育又快速發展了十多年,成為一級學科的設計學在發展中展現出整體的面貌,學科的發展、未來性問題不斷地被提出,成為研究的理論問題和付諸實踐的行動,加強了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聯系,設計的理論研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與此同時,設計實踐對推動社會經濟、產業升級的貢獻凸顯出來,更大量的高層次設計人才需求的供給側矛盾也逐漸顯露出來。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便是設計教育人才培養的指向。
2022版學科目錄中,藝術學專業學位類別在數量上得到了增加,尤其是博士學位授予層次上實現大擴容[3],設計內含其中,這無疑拓展了設計教育未來的發展空間。而設計在交叉學科中的設立反映了國家對本就是以問題為導向、綜合性強、帶有創新特質的設計學科的高度重視。
(一)強調學科與社會的關聯性
設計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工作,是要在我們的生存、生產、生活中發現問題,以最小的成本代價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提出對未來的美好愿景。顯然,設計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工作,與社會緊密關聯在一起。《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在藝術學門類中設立設計(1357)一級學科,并設立碩博序列的專業學位,以區別藝術學(1301)中的設計,加強了設計這一應用性強的學科更加注重社會應用需求的關聯性,明確了設計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實踐要求。這并非否認藝術學(1301)中的設計與社會的關聯,只是更加強調了兩者與社會關聯角度的區別,并在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各有側重、形成互補。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這一帶有規制性的設立明晰了人才培養的目標,在人才培養的實踐中其類別、方式、要求等也更加清晰和具體,起到了設計高層次人才培養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對產業人才的支撐指向,加強了設計教育與社會的直接聯系,是設計教育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戰略的積極響應,是對人們美好生活需求的積極回應。
(二)強調門內學科的融合性
《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對比2011年版目錄,藝術學門類下的學科專業作了大幅調整,將原藝術學理論(1301)、音樂與舞蹈學(1302)、戲劇與影視學(1303)、美術學(1304)、設計學(1305)5個一級學科合并為藝術學1個一級學科,保留了原來的學術學位[4]。將原目錄中設計學(1305)的史論研究部分納入到新目錄藝術學(1301)一級學科之中,即藝術學學科中包含了設計的史論研究,倡導與一般藝術學一級學科內部音樂、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美術等史論研究的融合[5],形成更大的藝術學學科,提倡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和交叉理論的結合研究。設計史與設計理論研究納入到一般藝術學學科中,拓寬了自身的交叉領域,改變設計理論研究與教學相對單一的狀況,也豐富了一般藝術學研究與教學的內涵。融合后的設計學史論研究既保留了研究設計的自身方向,又更容易以藝術學的文科身份通過交叉的方式參與到設計的科學部分之中開展研究,體現了“新文科”學科建設的交叉融合思路,也是主動契合新時代文科發展方向做出的應有選擇。《光明日報》曾發文指出,“新文科”要突破“小文科”思維,構建“大文科”視野[6]。這一學科融合在有助于進一步拓展設計史論研究視野的同時,從交叉層面引向深度研究,有利于中國特色的現代設計理論新體系的構建,是設計教育主動通過知識結構重組來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戰略的積極響應。
(三)強調學科的實踐性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就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和目錄管理辦法答記者問時談到:“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并重,改變過去專業學位類別目錄是學科目錄附表的呈現方式,把兩個單子‘并表’,將主要知識基礎相近的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別統籌歸入相應學科門類,凸顯兩種類型人才培養同等重要,進一步強化了兩類人才的培養均須把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的要求。”[7]2022版學科目錄改變了過去專業學位在目錄中的地位還不夠凸顯,類別、層次需完善的問題[8]。新版目錄14個門類均設置了專業學位,反映了優化發展專業學位、支撐行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13藝術學門類和14交叉學科門類同時設置設計專業學位,更體現了國家重視高規格的設計實踐人才培養,鼓勵將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
2023年11月24日,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9],共四個部分15條。《意見》明確,到2027年,研究生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兩類學位分類發展實現格局性變化。今后研究生教育新設學科專業以專業學位類別為主。學術學位堅持高起點布局,重點布局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大力支撐原始創新。專業學位堅持需求導向,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原則上只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專業學位授權點為主,同時具有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的領域側重布局專業學位授權點,以全面支撐行業產業和區域發展[10]。與此同時,優化兩類研究生發展的規模和結構,以國家發展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比例,到“十四五”末期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度擴大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量。顯然,這是國家對應用型實踐類高級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這是教育行政部門對國家重大戰略的落實與呼應。
(四)強調學科的創新性
全球信息化的發展加速了知識的更新和學科的交流,越來越多的學科交叉和生產性學科創新涌現出來。教育中交叉學科和學科創新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有研究表明:“近百年來的諾貝爾獲獎者,有41.02%來源于交叉學科。特別是20世紀最后25年,自然科學獎95項中,交叉學科領域占45項,是獲獎總數的47.4%。”[11]這項數據背后的重要意義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設置了第14個門類——交叉學科門類。這本身就是一項創新性的設置,設計(1403)與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1401)、國家安全學(1402)、遙感科學與技術(1404)、智能科學與技術(1405)、納米科學與工程(1406)并列設一級學科,共同組成交叉學科門類。值得注意的是,對比《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11年)》版設計“可授藝術學、工學學位”的授位順序,在新版目錄中調整為“可授工學、藝術學學位”,授位順序的改變明確了設計在交叉學科中以工為主、“工”“藝”交叉的學科特征。交叉、融合是當今創新的重要方法,正如李四光所言,要“打破科學割據的舊習,作一種徹底聯合的努力”。
國家主張的創新驅動,實質上是有組織的、大規模的、有序的多學科交叉人才的驅動。交叉學科的設立是面向國家戰略性需求與挑戰的一項戰略選擇。有學者指出,“基于學科立場的研究生培養機制必須向基于問題導向的跨學科研究生培養機制轉變。”[12]設計是以問題為導向、基于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綜合學科,列入到交叉學科是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對設計創新作用的高度重視,是教育規劃積極響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戰略學科劃分的需要,同時也是設計教育的必然走向。
2023年是新版學科目錄實施的開始。調整后的設計學科專業學位及新設在交叉學科門下的設計學科將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優化。
新版目錄為設計學科拓展了發展空間,如何把國家需求的兩類設計高層次人才培養好?日前《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作出了明確的安排,需要統籌和完善藝術專業學位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布局,推動培養單位勇于探索,予以落實。“培養單位應把力量落實在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和學科專業的內涵建設上,深入領會、全面理解、充分消化新版目錄的內在實質,根據自身實際積極推動本單位設計學科學術和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結構的優化。”[13]以新觀念、新措施和新步驟,實現新發展,為培養高質量設計人才做好設計,落到實處,推動設計教育向未來轉型的高質量發展。
二、ChatGPT的發布
OpenAI研發的聊天機器人程序ChatGPT,于2022年11月30日發布,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2023年3月15日正式推出GPT-4多模態大模型,即支持圖像和文本輸入以及文本輸出。
ChatGPT的出現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引爆點,推動各國科技創新競爭進入新賽道。技術的跨越必然帶來應用場景中的深入觀察,無論人工智能服務變得多聰明,適應與滿足人類發展需要始終是根本指向。面向未來,多維度、多視域探討人工智能對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模式以及對產業革命和學術前沿等的影響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教育數字化、設計產業數字化、設計教育數字化的進程中更具現實意義。
ChatGPT最令人震驚的有兩點:一是直接沖擊人類的認知類和創意類技能,二是直接影響知識密集型行業,顛覆了以往AI從低技能到高技能的替代順序。
有研究表明,新一代AI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是長期而復雜的。短期看,GPT確實會影響某些職業,但完全替代某一職業的可能性較低;中期看,GPT的替代效應減弱,增強效應更加明顯,甚至會出現新的職業或行業;長期看,企業的商業模式和行業競爭會被GPT重塑。未來GPT和新一代AI將深刻改變當今世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重構全球格局,包括產業競爭、勞動分工、教育體系、知識產權、內容生態等諸多方面。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必將使相對小眾化的設計行業變得大眾化,設計師迎來機遇與挑戰。同樣的,對設計教育的未來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顯然,設計教育體系需要重新適應和轉變。
(一)人機協同成為設計教育主流樣態
1.批判性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AI工具可以快速提供信息,提供隨時、多場景、個性化的教育資源和指導,但學生需要具備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判斷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因此,教育者需要強調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
2.跨學科學習能力培養。AI工具極大地改變了學生知識獲取和學業評價的方式。許多知識和技能都跨越了傳統的學科界限。為了適應這一變化,教育者需要采取跨學科教育模式,幫助學生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培養他們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和社會發展學習能力培養。AI幫助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自我管理和評估學習成果,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除了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教育者還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社會發展。通過AI工具,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情感狀態和學習需求,提供更加個性化和人性化的教育服務。
4.創新和創造能力培養。AI工具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創新實踐的機會。教育者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創造能力,鼓勵他們探索新的領域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創新潛質在興趣中萌發,從而使設計的學習轉變為對社會問題的創新解決的思考。
5.合作與交流能力培養。在AI時代,跨文化交流與合作變得更加重要。教育者需要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合作與交流能力,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和興趣,拓寬其國際視野,使其養成本土問題國際思考的思維習慣。
6.技術與道德辨別力的培養。隨著AI技術的普及,倫理和道德問題也日益突出。教育者需要將技術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正確使用AI技術造福人類,并培養他們的道德責任感。
(二)學生從答好題轉向提好問
1.成為自主學習者。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知識。而在AI時代,學生可以利用豐富的工具自主獲取知識,并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進行深入探究。這要求學生具備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驅動力,由答題轉向提出好的問題,以便更好地適應這一新型學習模式。
2.成為知識創作者和分享者。借助AI等工具,學生不僅可以獲取知識,還可以創作內容,例如以問題為導向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尋找答案,提出愿景等。這種創作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同時通過分享自己的作品,學生還能鍛煉溝通和表達能力,熟悉傳播方式,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3.成為跨學科學習的探索者。AI等工具使知識的獲取更加便捷,也使跨學科學習成為可能。學生可以利用這一技術探索不同領域的知識,從而培養自己的跨學科思維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4.成為終身學習者。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學生需要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通過與AI等工具的互動,學生可以逐漸培養起持續學習的習慣和興趣,建立起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AI時代,學生的角色已經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自主學習者、知識創作者和分享者、跨學科學習的探索者以及終身學習者。為了適應這一轉變,學生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以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同時,教師和教育機構也需要與時俱進,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高效的學習支持和服務。
(三)教師從教書轉向育人
1.更加注重技術育人。教師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成為機器教學的監督者與糾錯者,以更寬闊的視野、更廣博的知識,“發現并糾正人機協調教學中的事實性知識的錯誤、邏輯推理的錯誤,由個人愛好、興趣與特長導致的判斷性等方面的錯誤,以及由以上錯誤與學生成長聯系起來的模型錯誤。”[14]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作為學生的人生導師,不僅關注學生的學術發展,還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情感和社會發展能力。
2.更加注重情感育人。面對快速發展的技術,學生容易迷失方向。教育是要用愛心來喚醒愛心的,心靈只能靠心靈去溫暖,全社會的良知是由每個人的良知組成的,來自“教師發自心底對學生的愛傳遍學生,并讓他們的家庭感受到。這是關愛與溫暖的創生、傳遞與釋放,這就是教育的魅力,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心靈的守護者”[15]。教師要關心學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在‘師-機-生’的‘人機協同’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好人類尊嚴與價值的捍衛者。”[16]
3.更加注重倫理育人。AI技術為人類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倫理和道德問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技術的發展,培養他們的道德判斷力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科學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把握正確方向和路徑。
4.更加重視心理育人。《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指出,2020年中國青少年抑郁癥檢出率為24.6%。隨著AI技術的迭代進步,勞動生產效率將得到快速提升,將帶來職業選擇的不確定性,即便是受過良好專業教育的學生在將來的職業選擇中也會碰到不確定因素。由此而來的“心理壓力、無助感、焦慮等問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難以消除,社會及學校需要開展對學生的心理輔導,能及時給他們提供心理支持。教師便成了這一工作的承擔者”[17]。
5.更加注重人機協同育人。在AI時代教師是人機協同教學的協調者。如何在AI時代化解將面臨的巨大挑戰、把握專業發展的巨大機遇,是對每個教師的考驗。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教師還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最需要的是想象力而不僅僅是知識。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里與學生交流,調節學生的情緒,精通AI的技術,并真正具有教育者的情懷,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應對未來的挑戰。
AI技術給教育帶來了便利,使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很多復雜問題變得簡單起來。“教育千減萬減就是不能減少學校對立德樹人的關注,不能減輕教育工作者對學生人格發展負有的應盡責任。未來設計教育可能不需要只會傳授知識教書的老師,但始終呼喚懂得育人的大師。”[18]
結語
在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設計學科應與其他學科共同朝向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目標,以專業的力量和學科的新增長共同關注和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問題,設計教育也將從中得到發展。“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學歷教育,其教育質量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乃至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水平提升,并切實影響到國家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支柱,在整個高等教育中舉足輕重,具有基礎性、策略性和引領性作用。”[19]《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及《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管理辦法》,既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規制,也是學科發展的規劃,在為設計教育的未來發展拓展空間的同時,也提出了挑戰。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融通創新,著力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建設高質量研究生教育體系,2023年11月24日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設計教育在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過程中理當明確思路,予以落實。
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育帶來重大影響。推動設計教學模式從“師-生”二元結構轉向“師-機-生”三元結構,促進教學內容從人工生產轉向智能生產,滿足學習過程全覆蓋的個性化需求,推動教育從知識核心時代向核心素養時代轉型的變革,創新學科融合的育人模式。面對ChatGPT引發的沖擊,我們要充分重視、冷靜思考、積極應對。一方面,ChatGPT的科技倫理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要持續將人工智能作為需要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重點領域之一;另一方面,要以AI介入教育為契機,全面加強對學生數字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教師的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術的使用能力,以有效應對新技術對設計產業、設計教育帶來的沖擊。妥善處理設計教育的變與不變、公平與效率,正確把握人工智能技術與設計教育融合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引領設計教育體系結構與運行機制變革。
2023年9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指南》,旨在促使生成式AI能夠更好地融入教育。“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求中,我們不斷地改進工具使用、共存規則、信息傳遞、文化表達、價值目標,不斷地挖掘技術潛能、資源潛能、生命潛能。”[20]共同建構中國式現代設計教育體系,正在路上。
許奮,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湖北美術學院原院長、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