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依照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的講話“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要求,充分發揮大師、專家、學者的學術優勢,提高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能力和當代工藝美術的創新水平,推進工藝美術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建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大師工作站(以下簡稱“大師工作站”)機制。
大師工作站,是在打造大國重器過程中,為解決關鍵性問題,以課題立項為基礎而建立。
建盞產自建窯(我國著名的古窖之一),是宋朝時興盛起來的傳統工藝,燒制之難,眾人皆知。其以風格獨特的黑釉茶盞而著稱于世。建盞外形端莊,顏色深沉、釉面花色千變萬化,亦幻亦真,宋時為皇家御用茶具,士大夫斗茶珍品,常為文人雅客詠頌對象。
1980年,福建省應中央“恢復失傳近千年的建窯燒制工藝”的要求,組建“建窯兔毫釉”恢復科研小組,全力恢復失傳近千年的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作為項目組主力之一,孫建興任重道遠,那兩年來,為調制兔毫建盞配方,他和團隊潛心鉆研,日夜攻關,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如此往復,不知不覺,試測了1000多次。直至1981年,孫建興所在的研究小組通過成千上萬次不斷嘗試,在沒有任何資料指導的情況下,逐漸摸索出建盞工藝的全部流程,并于當年3月份,成功燒制出仿宋兔毫盞。1982年,團隊解散后,孫建興調往建陽地區,繼續探索和完善建盞燒制技藝。在原料的選擇、實驗、配制、加工、成型、燒成燒制技藝等各個環節里,孫建興無不下苦功。每個細節,都注入他無限的心血,每份行動,都詮釋著他對工藝事業的執著。
在廢棄無數窯品之后,他終于能夠燒制出兔毫盞,釉色工藝突破后,孫建興不滿足于小口徑黃兔毫盞,繼而轉向銀兔毫和系列建盞研究制作。探索時間越長,實踐經驗越豐富,越激發孫建興研制油滴盞的強烈愿望。他多管齊下,又連續仿制出了各色油滴、各色兔毫、茶葉末、柿紅、鐵銹、虹彩、金縷鷓鴣等40多種不同釉瓷。失傳的建盞技藝終于重現人間,孫建興為建盞的復興崛起鋪平了道路。
從事陶瓷藝術49年,開發出兔毫、油滴、曜變等系列作品。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國家博物館等收藏,獲國際陶藝學會優秀獎,多次獲國家級金獎等,獲國家專利四十項,獲得世界手工藝理事會七項“杰出手工藝品徽章”認證。在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會發表論文十篇。2009年在日本東京成功舉辦個展,系列建盞作品2010年入選上海世博會,10只建盞參加“一千零一個茶杯”世界巡回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