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4日下午,由海南省民宗委主辦,海南錦繡織貝實業有限公司承辦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搶救保護項目成果贈送活動,在海南省博物館順利舉行。
省民委符秀容副主任主持活動
執行單位錦繡織貝公司總經理滕若鑌介紹項目執行情況
省博物館副館長王輝山致辭
省民宗委主任鄒其國致辭
龍被,是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最高技藝于一體的藝術精品,是黎錦中工藝難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織錦美術工藝品。在黎族的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制作龍被原材料資源越來越稀少,而且龍被制作需要較高的工藝,費時且費力,在2019年的調查中龍被紡織技術已瀕于失傳。
為搶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9月,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由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牽頭,設立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搶救保護項目,通過面向社會招標,海南錦繡織貝實業有限公司有幸中標并實施該項目。本次項目的內容為恢復傳統龍被織造技藝,參照傳統龍被使用原料和龍被織造技藝標準復制一幅三聯幅龍被和一幅五聯幅龍被。并同時對龍被的原材料使用和織造技藝過程編輯形成圖文資料,拍攝形成影像資料。
該項目前后歷時近兩年時間,途中經歷諸多困難,傳統龍被織造技藝已近乎斷代失傳,恢復其技藝幾乎從零開始。面對重重困難,錦繡織貝公司作為執行單位,在省民委及諸多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下,結合多年的行業經驗和資源,迅速組建專家技術團隊、織造團隊、刺繡團隊、拍攝記錄團隊等,開展項目實施工作。
自項目籌備及實施期間,執行單位帶領團隊多次深入田野調研,考察、調研各博物館龍被館藏,拜訪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織女等,就龍被的歷史定義,發展歷程;原材料形態、性能及加工工藝;龍被的織物結構和織造方法;龍被圖案的寓義和刺繡針法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對黎族傳統手工紡線、植物染色、底料布匹織造、龍被刺繡等工藝流程和相關織繡工具進行了記錄和學習,并收集了大量的數據和資料。
在技藝恢復的過程中,錦繡織貝執行單位一直不忘鍛煉隊伍、培養人才。在此過程中,發現了一批如國家級傳承人容亞美老師團隊、省級傳承人黃麗瓊老師團隊、織女張家日團隊、織女符現向團隊、王恩老師團隊、錦繡織貝團隊等,可以參與整體織造過程的優秀團隊和人才。同時,還聯合錢小萍老師團隊在項目期間組織刺繡培訓班,培訓約60余人,織女學員們均取得了良好成績,培養了一批刺繡人才,實現了讓更多人學會并掌握這項技藝。
與此同時,在整個龍被技藝恢復過程中,執行單位請到了北京于鑰導演團隊,跟蹤記錄了龍被織造技藝的全過程,為龍被技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同時,整個過程留有大量的圖片和影像資料,為今后的傳播留有寶貴的素材。
2020年11月30日,由省民委組織在海南省博物館召開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搶救保護項目評審會,邀請相關領導及專家參與,對照五聯幅、三聯幅龍被,參照原件和復制件,經專家評審,一致認為該項目內容均圓滿完成。
三聯福龍被
五聯福龍被
感謝容亞美老師團隊、黃麗瓊老師團隊、張家日老師團隊、符現向老師團隊、王恩老師團隊、錦繡織貝團隊等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付出和辛勞!
(一)讓失傳百年龍被織造技藝得以恢復;
(二)讓黎族紡染織繡技藝在一件作品上得以全方位的呈現;
(三)總結出黎錦龍被刺繡技藝的獨特性,即與蘇繡等其它繡法的不同點;
(四)整合了黎族,海南,乃至全國最優秀的團隊共同努力完成這一使命性的工作;
(五)織女參與度高,有瓊中,昌江,東方,樂東,五指山,三亞,海口等市縣,近100人,參與到了本次項目實施中。項目期間組織刺繡培訓班,培訓約50余人,培養了一批刺繡人才,實現了讓更多人學會并掌握這項技藝;
(六)強有力的專家團隊指導,對整個復制提供的專業保證和跟蹤把關,并召開多次龍被技藝研討會,探討龍被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七)為龍被技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資料,為今后的傳播留有寶貴的素材;
投稿: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織錦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