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錦
宋錦,是我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之一。因其主要產地在蘇州,故又稱"蘇州宋錦"。宋錦的生產制作工序較多,從繅絲染色到織成產品前后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其產品的基本特點是采用了經線和緯線聯合顯花的組織結構,應用了彩拋換色之獨特技藝,使織物表面色線和組織層次更為豐富,被賦予中國"錦繡之冠",與南京云錦、四川蜀錦、廣西壯錦一起,被譽為我國的四大名錦。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錢小萍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傣 錦
傣錦,最早出現在唐代,是流傳在傣族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手工紡織工藝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數民族特色,當地稱“娑羅布”。主要產地分布于傣族世居的云南德宏、西雙版納、耿馬、孟連等地的河谷平壩地區及景谷、景東、元江、金平等縣和金沙江流域一帶。傣錦每一種圖案的色彩、紋樣都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顏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象征吉祥;人象圖案象征五谷豐登。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玉兒甩、葉娟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彝族(撒尼)刺繡
彝族(撒尼)刺繡,也叫“撒尼十字繡”,彝語稱為“拿窩”,是流行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區的一種民間刺繡藝術。相傳彝族(撒尼)刺繡起源于唐宋時期,明清兩代趨于成熟。撒尼刺繡按布紋的經緯運針走線,以斜十字針組成花紋,有單挑、雙面挑、素色挑、彩色挑等多種手法,所繡制的多系背包、桌布、窗簾和花包頭、花圍腰、服飾花邊等生活日用品。撒尼刺繡針腳細密,工藝精湛,圖案構思巧妙,組織勻稱,色彩明麗,帶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畢躍英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
刺繡是滿族最具特色的傳統藝術之一,自古至今一直流傳于滿族民間,經久不衰,以枕頭頂刺繡最為精美。滿族刺繡吸收蘇繡、蜀繡、廣繡等漢族名繡之長,將之與本民族的審美觀念和生活習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身的品格和風韻,讓人看到了滿族先代的古樸民風和八旗女子的巧手靈心。滿族刺繡用料以紗或緞織物為主,自織布和青白布為輔。作品布局上講究左右對稱,或對等呼應,或左青龍右白虎,或用割繡法使左右完全一致。滿族刺繡花樣繁多,將飛禽走獸、花草魚蟲、人物故事等內容盡皆采入幅內,表達出祈望吉祥的寓意。刺繡構圖延續了我國傳統的技藝法則,層層剝皮,疏密相間,做到了“疏可跑馬,密不透風”,顯示出很高的藝術水準。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供稿: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織錦專業委員會
會員登錄
會員注冊
為了得到我們網站最好的體驗效果,我們建議您升級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選擇另一個web瀏覽器.一個列表最流行的web瀏覽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