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潤疆|以美育人
北京市開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
中央美術學院中青年非遺傳承人
高級研修班(第十期)
導讀: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中央美術學院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自2015年創辦以來,我校經過十余年的實踐探索與學術積累,已經建構出具有藝術學特色的專業體系,形成了基于本土文化語境的教育傳承模式。 為了更好的實現當代以非遺活態傳承為目的,傳承與發揚中國非物質文遺產事業的目標;提升中華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影響力。依托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下的“中央美術學院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中央美術學院聯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寶玉石協會推出“大學與非遺|工藝美術-和田玉雕刻與設計”講座周。
活動背景:
自 2001 年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以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矚目成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 遺產法》,完成了全國非遺資源普查,建立了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形成了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等符合中國國情和非遺特點的多種保護方式,出版了大量學術研究成果。社會各界參與熱情日益提高,宣傳展示氛圍日漸濃厚。非遺保護工作已經全面轉入依法 保護、科學保護的縱深階段。
然而,在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進程中,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很多原屬于傳統日常生活方式的非遺項目參與者和實踐者日漸減少,非遺的自發性傳承趨向弱化; 隨著社會人 口結構的改變,現有傳承人隊伍高齡化問題突出,青年人不愿意進入收入水平普遍較低的非遺相關行業,各地代表性傳承人反映的“收徒難”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年輕一代知識獲取、文化習得的主要途徑已經轉移到現代的教育部門,依靠家庭、社群、社區的傳統傳承機制已經在現代生活難以為繼,非遺傳承斷層現象依舊嚴重,非遺的存續力和鮮活性受到嚴重威脅。
在現代化的今天,非遺活態傳承的必要性呼之欲出,而和田玉雕刻又如中華文化傳承千年至今仍然閃亮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同時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以工藝精巧細膩取勝,材料晶瑩潤澤,造型新穎別致,圖案線條剛柔相濟,方寸之間,躋身乾坤。而在傳統技法面臨傳承問題的同時,也面臨著在新時代如何繼承與發揚的問題。
本講座旨在通過一系列文化講座與課程理論實踐相結合,普及非遺在國家政策和理論方法兩方面的基礎知識,配以外出參觀的實踐活動,使傳承人需充分了解國家的政策導向,掌握自身非遺門類地域性文化的挖掘方法, 做文化的“知情”人。
講座專注于為非遺保護傳承提供大學的學術資源和教學資源支持,邀請了國內外行業內知名專家教授,借助大學與非遺課程為和田玉雕刻非遺的繼承與創新賦能,幫助非遺持有者和從業者等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提升文化自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實現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
講座的后續課程計劃以四周時間為周期,分別劃分為講座參觀,項目實踐、項目落地與項目展示等四大模塊,其核心內容包括有:博物館實地參觀,教授講座、現當代設計品賞析,快題頭腦風暴、時尚導論、品牌設計內容、一對一或小組輔導學生課程項目,學生項目成果可視化展示等。通過周期性的參觀學習與實踐,因人施教、因項目施教,最終通過結業展覽的方式呈現出來,使非遺的活態傳承得以真正實現。
組織單位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管理單位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指導單位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
執行單位
中央美術學院
承辦單位
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
支持單位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雕專委會
北京珠寶協會
項目主持
王曉琳
學術顧問
韓子勇 才大穎 任建新 王輝 畢立君 程文虎
學術策劃
田海鵬
學術指導
馬浚誠 劉巍
學術召集
郝凝輝 李亮
協 調
蘇海江 卓凡 賈俊棟 賀娟娟 楊 波
項目組成員與講座策劃人
項目主持:王曉琳
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文化部非遺研修培訓項目負責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秘書長,北京高教學會藝術教育研究會秘書長,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委員會成員,北京卓越藝術人才培養高校聯盟召集人,國家級社科重大攻關課題《藝術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負責人之一,中央美術學院《國際高等美術院校教育質量比較》課題負責人,北京市高參小項目負責人,中央美術學院校外教學基地建設項目負責人。
學術策劃:田海鵬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黨總支書記,文旅部駐四川成都傳統工藝工作站站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藝委會副秘書長,第十二、十三屆全國美展評委。田海鵬教授作為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的初創人員之一,長期致力于推動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科的發展和中國在地化設計語境的研究、探索新時代中國設計人才的培養路徑。作為文旅部駐四川成都傳統工藝工作站站長,田海鵬教授與崇州政府合作,打造出“道明竹藝村”作為鄉村復興、手工藝振興的實踐區,提出了“雙育雙培”人才創新培養模式,和“三態互生”的區域發展理念,為非遺創新和在地化設計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成功經驗。
學術指導:馬浚誠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中央美術學院公共藝術與體驗設計工作室導師,曾任教育部高等院校藝術設計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陳設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 委員;獲北京創意設計人物評選金獎、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國慶群眾游行指揮部專家組成員等。公共藝術代表作品有《放風夢想》2008北京奧運青年營主題紀念雕塑作品“放風夢想”評選中選、《星心相印》北京奧運志愿者主題創意雕塑作品“星心相印”被評選中選,作品安置在"鳥巢"一側;《北京地鐵重點站公共藝術》2013完成北京地鐵八號線重點站什剎海、南鑼鼓巷等站北京地鐵8號線二期南段公共藝術獲創作中國環境藝術金獎、 《遠方的遐想》2013 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公共藝術“遠方的遐想”設計中標、《綻放山茶花》2015重慶市花——“山茶花”標志性雕塑在重慶落成。《城市“灰色空間”公共藝術-煙臺開發區鐵路橋全信息藝術設計》2018領銜完成煙臺新區城市“灰色空間”公共藝術改造項目——目前世界最長橋體公共藝術創作項目。2019公共藝術作品《花語》亮相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國70周年作為藝術總監主持了《當家作主》《民族團結》《綠水青山》等六輛彩車設計
學術指導:劉巍
新疆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援疆掛職)、中央美術學院教務處副處長,中國工藝美術學 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青年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庫 專家。2001年,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2006 年,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本科; 2009 年,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雕塑作品屢次參加重大展覽并被收藏。
講座策劃人:卓 凡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城市設計學院研究生部常務副主任, 雕塑家 ,2021年“徐悲鴻獎”榮譽獲得者。在高校從事藝術設計教育與科研28年余,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倡導者,專注于東方極簡美學與智能藝術設計的深度結合,未來智慧生活的教學者和踐行者。在公共藝術與智慧社區的融合上有著一定的積淀,對未來設計有一定教學和實踐的成果。主持多項國家級課題,為公共藝術與智慧社區在理論上的深度融合積累了經驗。曾擔綱【國家重大慶典活動】慶祝建黨100周年天安門大會會場-主創設計師,【國家級重大項目】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大型公共藝術策劃與創作-主創設計師,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公共藝術策劃與創作-主創設計師,【重大國事活動】上海經合組織會議青島峰會(文房)國禮-主創設計師,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紀念品-主創設計師。
講座策劃人:霍奕謹
產品設計師,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教師,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客座講師。長期致力于探索設計與藝術、文化、科學和技術之間的聯系,在學科的邊界處進行藝術創作與設計實踐。作品多次在中國、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波蘭、日本等國的重要藝術機構、博物館、教堂、宮殿內展覽,被上海世博會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