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 | 才大穎:新時代工業精神需要責任之治與和諧之美——在工業文化專家咨詢委員會2023年全體會議暨專題研討會上的發言
時間:2023-06-02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16 分享:
5月31日上午,工業文化專家咨詢委員會2023年全體會議暨“弘揚新時代工業精神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出席會議并講話。工業文化專家咨詢委員會特邀顧問、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成員金書波,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副局級二級巡視員舒朝暉,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二級巡視員周曉嵐,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李寧等領導參加會議并發言。會議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何映昆主持。
在重點發言環節,工業文化專家咨詢委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工業文化專家咨詢委副主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院長熊澄宇,工業文化專家咨詢委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才大穎,工業文化專家咨詢委委員、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產委員會主任委員劉伯英四位專家進行了重點發言。才大穎理事長在發言中講到:“工業文化精神有很多解讀,但不能離開落地踐行的載體,尤其是著眼于新型工業化目標的實現,更應重視載體。接到重點發言的任務后,從尋找承載工業文化精神的有效載體視角,結合這些年自己對品牌構架的研究成果,做了些體系化的思考,借此機會審慎提出:以‘責任品牌’做為新時代工業文化精神的載體,引領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理念,以此實現中國品牌從2.0時代向4.0時代的跨越。不當之處,僅代表個人觀點。我們今天在這里探討新時代工業精神和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時代命題,一定要置身于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重要的歷史方位之中。回首這些年,我們一直在講,要弘揚工匠精神、要踐行創新精神、要倡導誠信精神、要培育企業家精神等等。總體看,幾乎都是遵循著以事論事的點狀思維邏輯,難成體系。新的時代、新的任務,或許更需要內涵更明確、體系更完整、更符合時代要求的工業精神。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新時代的工業精神應體現在中國工業為全球發展和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的價值取向上,我的看法是,在新型工業化推進中彰顯中國價值才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中國工業精神應該貫徹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無論是工匠精神、自主創新、誠信為本,還是企業家精神的樹立,這些高質量發展的價值體現,其本質都是源于我們對組織、對國家、乃至人類和地球的一份責任。所以,責任應該成為新時代中國工業精神的核心要義和根本特征 。第一,責任是一種使命。反映了中國工業精神的世界觀,告訴我們如何看待整個世界,中國式現代化呼喚責任精神。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五大本質要求,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桎梏。沒有對家庭、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對人類的責任,我們沒有勇氣,更談不上精神,去承擔這份使命。第二,責任是一種智慧。反映了中國工業精神的人生觀,詮釋了我們對生活方式的思考。其實智慧是來自于責任的,當我們把滿足用戶的需求當作一種使命和責任,而不是當作一種迎合需求的時候,智慧才變得更加偉大、更有溫度,能夠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就是智,能夠實現內心的平靜才是慧,只有責任精神,才會讓我們從物質層面深入到精神層面。第三,責任是一種力量。可以視為中國工業精神的價值觀,傳遞了我們的價值追求,當我們把責任與中國工業精神相結合的時候,它不再是一種冷冰冰的產品,而是一種可以奮發向上,不畏挫折,甚至激發潛能,改變世界的力量。另一方面,新時代中國工業精神應該體現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標。這幾年,我們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下了很大功夫,成為了指導我們建設美好生活的方向。我們對創新強調自主、對綠色倡導低碳、對開放提出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對共享提出共同富裕,應該講,這些年我們做得很不錯,成功的案例很多。相對而言,協調的內涵還缺乏更準確的理解和載體,尤其是在微觀的企業層面上,我的體會是,對新時代的新型工業化而言,協調恰恰找到了其落腳點,構造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全體系的和諧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命題,是價值共創的導向。和諧是協調至美的一種最高境界,和諧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贏,形成共同利益體。我們展現的中國工業精神不是自說自話,而是期待國際認知,引發國際共鳴,實現國際共贏,新時代的中國工業精神應該體現在新型工業化的和諧之美。綜上,我認為,中國工業精神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工業精神也需要自己的和諧之美。我們這些年一直推行的‘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在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一定要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增品種’要對滿足用戶需求負責任,‘提品質’要對用戶滿意負責任、‘創品牌’要對創造用戶價值負責任。強化責任意識之于品牌打造的每一個環節,以責任為引領,充分體現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和諧之美,推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不斷與時俱進,不斷與時代同頻, 逐步形成‘中國品牌’就是‘責任品牌’的世界認知。盡管這條路會很漫長,只要方向對頭,定位精準,堅持終有成果,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目標一定會在‘責任品牌’體系的構建中得以實現。我們今天所說的‘責任品牌’不是簡單地社會責任與品牌的疊加,而是社會責任業務化、品牌創建責任化的系統工程,是中國義利并舉哲學對全球品牌發展戰略的新探索。主張企業由產品和用戶單一價值向可持續價值取向升級;主張從單一的目標用戶溝通向利益相關群體溝通升級;主張從單一成果獨享向內外兼修成果共享升級。將‘責任品牌’植入新時代中國工業精神,根本目的是要最終實現企業與社會、環境的和諧共生、良性互動,將品牌建設的投入真正轉化為持續增長的競爭力。因此,新時代的中國工業精神,需要責任之治與和諧之美,以責任立三觀、以和諧統三鏈,應該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之基。以‘責任品牌’承載工業文化之內涵來引領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應該成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從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時代新解。”參加本次會議并發言的還有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原一級巡視員王有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企業管理研究室主任王欽,工業和信息化部原產業政策司巡視員辛仁周,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原二級巡視員周教彪,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趙作權,清華大學教授、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產業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曉東,民盟北京市委一級巡視員宋慰祖,全國工業博物館聯盟副理事長、秘書長唐明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石楠,天津大學教授、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徐蘇斌,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徐剛,國家博物館原黨委書記、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國際文化交流與研究中心主任單威,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黨組書記張飆,重慶市工業文化協會會長崔樹荃。工業文化專家咨詢委員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于2022年底牽頭發起成立,首批委員由來自全國工業經濟、文化、設計、傳播、遺產等領域的30余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組成,主要職責是為工業文化發展提供戰略性、前瞻性咨詢服務。